全民阅读在文化生态建构中的价值分析

2019-05-13 01:57吕艳
行政与法 2019年4期
关键词:全民建构生态

吕艳

摘      要:在全球化语境下打造具有中国本土特质和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文化生态,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倡导全民阅读是最具建设性的选择。阅读是人的自化行为,也是文化介入生态的有效形式以及人类文化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全民阅读与文化生态互为境域,其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本土文化生态的接受与再造、达成阅读与文化生态的共建与互动、促进个体文化生态建构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坚定文化自信、拥有文化生态话语权方面,全民阅读虽然不是唯一的选择,却是不可缺少的路径。

关  键  词:全民阅读;本土文化;文化生态建构

中图分类号:G2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4-0055-08

收稿日期:2018-12-25

x基金项目:本文系枣庄学院校级科研基金专项项目“全民阅读与中华传统文化生态建设融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ZX01。

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研究文化及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1]文化属于人类社会学的范畴,生态则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所以,文化生态不是“文化”与“生态”的存在,而是把人所处环境的一切因素视同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其目的是要解决各种文化之间及其与生态的关系,即解决人的生存问题。[2]简单地讲,文化生态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运行环境,是由文化伦理、意识形态、哲学精神、法律思想和民风习俗等融汇而成的特定社会以及人类的文化气象与精神气质,文化生态始终处于不断形成和更新的运行状态。

一、我国文化生态的现状

社会是文化生态的实体,社会的主体是人,个人的生命追求和生活内容构成了个人的文化生态,而民族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构成了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进而形成带有本土化特征的文化生态系统。良好的文化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人是有限的存在,文化却在永恒中渐进,人在创造文化生态的同时又被文化生态创造。人类社会从农业文化生态时代发展到工业文化生态时代以至于今天的数字化生态时代,文化生态呈现出历时与共时的发展轨迹。

从存在形式看,文化生态包括自然文化生态和人文文化生态两方面。自然文化生态是指自然生态环境,如天地山河、花鸟风物、园林建筑、物态文化遗产和构成自然景观的各种有意义的存在,大则五岳群山、长河落日,小则田园村居、鹅石草茎。自然不仅是审美的对象,也包含着生态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即来源于人类对宇宙万物生化不息的体验;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是感应自然、认识世界而建立的哲学本体论学说;天道自然是万物的生境,滋养着中国人的人文情思,文学的性灵多感也得益于宇宙万物的启示。人文文化生态是指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知识、道德、信仰、法律、制度、意识、风俗等,从生态意义上说,人文文化大多以文献典籍、文物遗产和风俗民情等形式存在或被保存,因而人文文化生态更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往往内化为民族或人类共同的文化认知感和归属感,体现在社会群体的存在形态和生活方式中,而且一些由自然生态景观生成的文化成果也有形无形地融入到了人文文化生态中,使文化生态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

从外延看,文化生态又可以分为社会文化生态和个体文化生态两类。社会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而存在的自在与自为的生态建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个体文化生态则是个体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状态的呈现,个体文化生态一般随生命的终结而中断。当前,高度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冲击并改变着固有的文化元素,市场逐利行为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危及到整个文化生态。从社会文化生态和个体文化生态的角度来审视这种负面效应可以发现,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生活同质化带来的文化趋同性使本土文化生态在新语境下面临解构和重组的挑战;另一方面,在消费浪潮冲击下,个体文化生态难免会陷入发展盲区。生态是自然与社会、生命与环境、物质与文化共生互动而呈现出的状态,文化生态危机说到底是文化危机,是文化发展失衡和失范后所致的生态困境。

我国作为经济崛起、实力增强的大国,不仅要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富有活力和更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生态体系,也要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国际影响力。文化生态建构既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系统工程,也是塑造“文化中国”形象的重要举措。其需要从学理、社会观念乃至政策架构等方面入手,对文化生态的概念范畴、问题向度、历史情境和时代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在历史与现实、中国和世界的同构中打造具有本土特质和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文化生态。在营造社会文化生态氛围、提升公众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方面,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质量是最具建设性的选择。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主旨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3]当阅读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时,思想和视野就会被打开,人生就会多些思考和理性,就会树立文化生态意识并达成和谐的生态境界。

二、全民阅读在文化生态建构中的价值

从文化意义上讲,阅读是通过观念的碰撞与对接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人们构建自我文化生态,进而融入社会环境,经过转换整合而呈现为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因而阅读在文化生态建构中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全民阅读活动是2006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而提出的。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起草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全民阅读由此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对于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全民阅读也将为建设书香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生态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一)全民阅读在本土文化生态接受与再造中的价值

文化生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现在的文化生态是全球化的、现代化的、信息化的,而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必然要本土化。本土化是“世界结构”中的本土化,“世界结构”也在本土化中。[4]如同文化一样,不同的区域存在着多元各异的文化生态,但文化生态具有本土属性。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全球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各异、互促互融的格局,根植于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生态是全球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生存竞争之中,具有多元和宽容的气质。

中华文化生态本土特色鲜明。在中华文化中,地缘与血缘生成故乡的本源意义,原生态的故土家园是生命初始的存在和血缘意义上的根脉,具有生命意义和存在價值以及文化生态的本土精神。实际上,构成人类生活的一切存在都是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建构最终是家的建构,诸如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际礼仪、节庆习俗等都是原生的本土文化生态,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建构也与本民族文化遗产密切相关,历史文物、山川地貌、物产习俗以及民间耕种获刈等都包含着文化因素,构成了民族文化生态的本土特质。

人生活在文化生态中,同时又在建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的共生性和依赖关系使文化生态中的每一个体都承担着生态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在整个世界秩序中建构中华文化生态,必须建立起公众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目前最为紧迫的就是中华文明在西方文明的强力侵袭之下,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根本,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征,越来越只具有象征的、文物的性质,而不再展现出它的创造力量。[5]民族文化创造、创新的基础是富有生机、本源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建立民族的、国家的、具有优势的文化生态并融合世界文化生态是当前我国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使命。中华文化生态的本土化建构除了顶层的意识引领、文化政策体系以及文化建设外,公众的文化心态也决定着文化生态的发展趋势,换言之,只有引导公众从心理、思想、文化伦理的角度认可、肯定本土文化并自觉地践行和推广,才能凸显并增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态的本土特质,才能提升中国人的文化骨气和底气。具体而言,建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生态,必须从全民阅读入手,营造本土化的阅读氛围。

⒈建立本土化阅读资源配置和更新机制。除规模型图书馆外,目前国内基层文化馆、站和社区图书室的阅读供给大多集中在娱乐、时尚、科普、农业、养生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率较低,仅限于诗词。因此,全民阅读的本土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出版发行的源头做起,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和民俗风情、史志地理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规划,辩证取用,针对不同阅读层次和阅读群体设定图书版系,制定发行规划,免费保量地配给到公共阅读场馆、学习研究场所和文艺休闲空间,以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和审美情趣满足公众差异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以民族文化的特质引导阅读,形成重视本土文化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公众随时可行、随取随读的自发行为。此外,配合全民阅读,把和合、善行、仁爱、谦让、孝亲、诚信、勤俭、清廉等传统美德以图式、栏板的形式加以推广传播,使优良的传统道德和风俗习惯得到传承并融入新文化、新生态之中。

⒉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公益活动,要改变以往只局限于图书馆、乡镇社区文化站单一布局的状况,从政府机关到社会团体,从教育部门到传统媒体,进而延伸到社区街道、景区广场和公园医院等场所,建立规模不等、形式各异、舒适优雅的阅读空间,并免费提供与自然生态和附近区域人群需求相适应的阅读资源,随取随放。一方面,阅读场所的建筑设计要有静态的阅读引导,以引发阅读欲望;另一方面,作为审美建构的书屋、书舍、书墙、阅园、书苑,再加上形色各异的阅读者,其形成的文化生态会极富文化感召力。此外,可以在社区、商场、公园、街区等加强国学苑、孔子学堂、班墨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经典文化、民俗传统讲座和各类民间工艺展览以及技艺培训活动。开展实境阅读,从增强全民本土文化意识入手,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心怀家国情、乡土情,引导公众自觉建构文化生态并融入本土文化生态之中。

有形的文字阅读可以潜心文字、神交万古。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除了有形的文字阅读外,公共阅读服务还可以在广场、街区、休闲场所配置电子传媒、网络数字化阅读系统,为阅读者提供无处不在、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保障全民阅读的时空自由。

(二)全民阅读在建构和谐文化生态中的价值

文化生态由物理环境和人文世界两部分构成。文化生态失衡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异化,而文化生态的最佳状态是三者的圆融、和谐与互惠。阅读以介入的方式进入文化生态,而文化生态又在创造深层次的阅读。阅读既是一种自发行为,也是一种公共文化的参与行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大有作为。2018年1月1日,国家《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该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笔者认为,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社区型、公益型图书馆也可以建立介入式阅读管理模式,设立读者阅读档案,定时发布图书信息,推荐特色书目,为读者提供转借代购等全方位服务,以激发全民的阅读热情。

“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以天地为空间、以人的文化活动为中心的开放的生态系统”,[6]因而全民阅读应置身于天地万物的语境中,而不是局限于对纸质文本的静态观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阅读观还应包括动态的漫游览物。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天地万物、山川江河、古迹名胜、博物世界都是阅读的对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遨游自然,才能体验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乐制度亦师法自然,“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7]自然万物不仅启迪哲悟,还充满诗情画意,陶渊明静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李白高歌“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湖光山色、田园牧歌和春秋代谢、草长莺飞都是审美的境界。此外,司马迁的《史记》、郦道元和徐霞客的地理游记都是在阅山水、揽胜境中获取知识和感悟。全民阅读还应是一个全景全境式的、动态寻求与思考的过程,生态旅游期间的经历可以作为对理性知识、纸上获得的践行和实证,同时,这种对现实生态的考察和体验也能够帮助人们找回自然身份、群体意识。所以,全民阅读作为构建文化生态的基石,必须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导向,在自然文化生态与人文文化生态之间建立平衡关系,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态机制。换言之,阅读是一种文化生态的呈现或表达,特别是全民阅读所构成的量化反映使阅读成为全民生活的常态,这样,文化生态就不仅包含了古典的诗性审美,也孕育着现代社会对和谐世界的动态建造与完善,从而为实现个体的真正和谐、文化生态的建构提供更为宽广的路径。

(三)全民阅读在建构农村文化生态中的价值

文化生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和社会的持久发展,现代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破坏以及农村城镇化、生产集约化过程所带来的变化使传统的农村文化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民的生活世界和生存方式也面临转型。而长期以来乡村文化建设滞后、自然生态不断恶化,使乡村成为文化生态中的“弱势群体”,但文化生态是人的整体存在,没有地域、人群的分割界定,因此,只有建构城乡统筹一体化平衡发展的城乡文化生态系统,才能最终实现文化生态的整体效益。

首先,明确文化生态建构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从绿色发展、恢復田园入手,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法律意识、和谐意识;其次,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保护性开发、拓展性利用,最大可能地保持农村的乡野风貌。此外,在乡村振兴中,既要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更要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特别是在农村文化生态建构中,要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生态意识。全民阅读在农村文化生态建构中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乡村文化站、文化场所建设越来越普及,但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引导阅读、帮助阅读已成为农村文化生态建构的当务之急,应改变文化馆、站静态被动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使其一职多能,担负起宣传、普及图书信息和组织文化讲座、专题报告等职能,通过举办小型文化赛事、文化节、读书会、戏剧表演等形式传承、推广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举办赠书、捐书等公益互动活动,通过提高阅读兴趣来增强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全民阅读的乡村文化氛围。另外,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文化生态发展滞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覆盖力度,在文化馆、站配置电子设备和自动上网系统,推进电子图书、手机等快读模式发展,使信息网络不仅成为推销农产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工具,而且成为农民精神脱贫和农村文化生态建构的平台。

(四)全民阅读在个体文化生态建构中的价值

“人类的生命现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创生,能创造文化又使文化信息能进进出出,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生态系统,使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同时盛开。……我们是社会人,实际上我们更是生态人。”[8]人是文化生态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良性运行的文化生态还体现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9]自我的完成意味着生态自我的形成。个体文化生态建设首先是培养生态人,在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个体作为一个分支,处在不断的生理成长和生存建构中,人完成了内在的自我和谐发展,也就建构了文化生态。

既然个体的存在同文化生态的发展是一体互现的关系,那么,人就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态思维,对自身的生存处境保持自觉。首先,个体要建立文化上的认知,即人同万物一样,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又具有社会性的文化身份,即社会是人的存在状态,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其次,文化在人的存在与发展中是一个环境系统或曰“母胎”,母胎就是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人性的内容,是人的生存智慧,生存智慧就是使不和谐的生存转换为和谐。[10]因此,生存不仅仅是活着,而是在和谐完美、快乐和希望中建构有意义的存在。

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官府、私家、书院及寺观皆有藏书以备阅读,但阅读有身份层次和阅读资源的差别,阅读并非平等。在现代,读书不再是知识精英阶层和上层贵族的特权,文化资源向一切有求知意愿的人敞开。对个体而言,阅读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而且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我,对话世界并不断完善自我。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11]这是在文化学理上对人的造就,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提高学识水平;高层次的阅读是自由的随性阅读,不拘内容,阅人阅世阅自然,完全出于内在的选择,既可以是书籍阅读也可以是数字媒体的快读,更不拘馆舍家斋亦或公交地铁,这类阅读可称为泛式阅读,是全景式的以文化人的自化过程。阅读的自主、自觉性越强,越能进入阅读情境,进而发现自我并在不同程度上抵达自省与自建的境界。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述往事思来者,阅读提供了广泛的参照视野,个体在参与阅读中直面自我,调整自我,进而在塑造自我品格、增强主体意识、升华精神品质方面获取动力。此外,在不断的阅读中个体还可以更好地把握生命的存在,体悟人类在万物中的优势,形成绿色生态理念和生态担当意识。阅读是对个体文化生态的建造,并最终成为文化生态的一部分,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结  语

诗意地栖居,是文化生态的完美境界,而自由快乐的阅读也构成了诗意的生活。《庄子·天道篇》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12]读书在于明意得意而言不尽意,是否能得其真意深意在于不同的阅读体验,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阅读并不拘泥于书本言辞和读书形式,不物与物,“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应是全民阅读追求的境界。

在加强文化自信和建构文化生态方面,全民阅读不是唯一的选择,却是不可缺少的路径。阅读可以平缓人内心的浮躁,引导人思索生活和生存的意义,静处体悟,从而摆脱狭隘和偏执的困扰,获得对生命的理解。因此,阅读既是人的自化行为,也是文化介入生态的有效形式,其构成了人类文化生态的基础和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成人综合阅读率由76.3%增长到79.9%。[13]目前,全国已有近千个城市举办了全民阅读活动,一些省市还开展了区域性的阅读节、阅读月活动,以不同的主题促进全民阅读。但全民阅读仍然任重道远,据国家数据文化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册至2.5册的图书馆藏书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人口基数来看,我国全民阅读率还比较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高度的文化自信得益于文化生态的优化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对文化生态的诉求体现了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理性自觉。理论的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发掘全民阅读在文化生态建构中的价值,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继续推动全民阅读立法和规划工作,加强对全民阅读的组织协调,努力营造“书香中国”的文化氛围,让阅读、悦读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以文化人、文化的整合构成文化生态,通过全民阅读来实现人的自建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完善,构建多元、开放、和谐、特质的动态文化生态体系,打造更具文化魅力和生态意蕴的中国形象,是当前中华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2][4][8][10]黄正泉.文化生态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829.

[3]世界读书日: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8-04-23/doc-ifzqvvrz7211472.shtml.

[5]韓水法.如何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A].庞学铨,陈村富.文明和谐与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4.

[6]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7.

[11]陈国庆,注译.论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310.

[12]姚汉荣,孙小力,林建福.庄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52.

[13]让“全民阅读”成为“全民悦读”[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8-05/14/c_129870172.htm.

[1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4/c40531-29707305.html.

(责任编辑:高  静)

猜你喜欢
全民建构生态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3月历史大事记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