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霞
摘 要:由于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隐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消极教育 角色弱化 在线交流 角色认同 资源整合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因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
(一)监护主体变更,造成消极教育
由于孩子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外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也由父母转移至祖辈或者其他亲戚。而老年人对孙辈的教育以溺爱为主,其他亲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完成任务”为主,他们对孩子的顽劣行径或舍不得严厉斥责,或持放任态度,致使留守儿童们逐渐形成娇纵、任性的性格。由于监护人对孩子教育是消极的,所以监护主体的变更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二)家长角色弱化,儿童应有的心灵归属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文化将对留守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家长角色弱化,孩子与父母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儿童应有的心灵归属缺失。
(三)监护不到位,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由于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的影响,致使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认为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缺失可以由金钱物质进行弥补,可以消除内心的愧疚,获得安慰。但是过分的物质补偿,特别是监护不到位下情况的金钱补助,很可能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有些农村家长的“读书无用论”,在不知不觉中弱化了孩子的学习意识。不仅如此,有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算完成了任务,平时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重分轻德,造成孩子的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极度缺失。
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政府调整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可以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2]。政府在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各级政府应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真正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二)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3]。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的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一是转变留守儿童家长“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可以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保证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三)以自身打工经历激励孩子成长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视线投放在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忽视了留守背后暗藏的巨大教育财富。实际上,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及远在他乡的生活磨难以故事的形式向在农村的子女讲述,使其理解生活的不易,帮其树立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和进取意识,引导孩子提高意志力、树立自信心。从此视角出发,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之间的远程教育更为深刻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完全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四)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4]。只有三大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同时告诉家长,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关爱是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有更多的互动,在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進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以便让他们随时随地收到家庭教育的关爱,伟大的教育家宋庆龄曾言之:“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因此,需要家校合作,建立在线交流平台;优选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转变狭隘观念,殷实子女之爱;以自身打工经历激励孩子,就可以让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晓角)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115720450.html.
[2]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3]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4]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