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人只有在工作中寻获快乐,走出的每一步才能坚实而有意义。
我觉得一个人和他所从事的工作,总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在牵着。今天从事的工作,往往是过去多年默默付出和等待的结果。我想,这也算一种缘。
殊途同归
在做教师时,我就是一个孩子王。我把学生从课堂解放,走向田野、走向工厂、走向纪念馆——每个星期,我必定要带学生来一次户外教学。那时候,我熟悉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差不多家访了每一户。我在《盐阜大众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我》的教育随笔,受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唐继康的高度赞赏。他鼓励我大胆地尝试,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的学生来。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时代,我的这种教学主张得到肯定,让我倍感兴奋。我策划了多个针对农村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案,在学生们心目中播下了快乐的种子。
2003年,建湖县广播电视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开播,我被调了过去,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转了行。后来有不少学生在我做栏目主持期间来找过我,其中两个学生最后学的就是新闻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到可以改变命运,而记者主持人对大众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因为这种共性定位,使我理解了新闻事业,迅速进入了新的角色。
因为向往
说来也巧,我工作的第一年恰是建湖党员电教的诞生之年。那时,电视节目还是稀罕物,我看到过电教中心同志工作的场景,心里开始感到亲切和好奇。到电视台工作后,由组织部电教中心承办的《党的生活》栏目希望增加个男主持人,我被定为栏目的编外人员,从此与党员电教结下不解之缘。
在一次次外出采访实践中,我开始理解了电教事业。电教中心同志工作起来尤其有一股“钉”劲——我认为已经可以了,但他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拍,去追求完美。我参与采访的专题片《我当村官的故事》就这样意外地获得全国大奖。我当时回头把片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几乎不敢相信,我亲身参与采访的那看似平淡琐碎的素材,在制作成片后居然有着那样打动人心灵的魅力。以讲故事来影响人,这就是我对电教工作的原始认识。因为这个认知,我彻底投入到电教工作,直到正式成为电教中心的一员。
追梦不止
近十年电教生涯中,我始终感到本领恐慌。组织部是个大家庭,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走在时代前列。党员是各行各业的先锋,作为党员教育工作的“操盘手”,在某些方面更要走在党员队伍的前列。因此,学习与实践成为一直伴我前行的法宝。在这种强烈使命感的鞭策下,我和同事们沿着建湖党员电教的光荣传统前行,先后拍摄了一部部获奖作品,保持了建湖电教“制片高地”的传统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党员电教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创新党教片制作理念和艺术形式,成了经常让我难以入眠的紧迫问题。我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一直在迎接一次又一次的“升学”考试。也因此,建湖党教片近年来开始变得有温度,从内到外都有着理念创新的痕迹,率先试水新媒体传播时代。
如今回顾自身,发现自己始终在追求着影响。无论是做老师、主持人还是电教人,我一直在尝试着以自身的实践来影响人,引领人们去看、去想、去感受,去树立灵魂的碑林,去成为时代的旋律;无论是教学生、做节目、拍片子,都寻找着与他人共振的同温层,期待更多人与时代也与我一起前行。这就是我的缘,为我的一生定下了基调。
(作者单位:江蘇省建湖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