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思进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按统计几乎每人都有车。不过有一个地方的人又几乎不开车,而且这个地方的人平均收入是全美最高的,那就是纽约曼哈顿。在北美,这个城市最像上海和北京。
最早留意到这个现象,是我刚工作不久。我的顶头上司彼特住在华尔街对过的布鲁克林高地,一次我和他出差去波士顿,他告诉我要租一辆车。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不开自己的车?”他说:“我没有车。”我想,他每年至少赚30万美元,怎么不养车呢?他看出我诧异的眼神。便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养车呢?”从注意到顶头上司不养车,我渐渐地发现“真正”的纽约人绝大多数都小养车。
近来这种现象连国内的亲友也注意到了。一次一个老同学和我聊天,她说最爱看有关纽约生活的电视剧,比如“老友记”和“欲望城市”。她说,“电视剧里的纽约人好像都不开车,出门不是坐地铁,就是打的。”我说:“是啊,生活在曼哈顿,公共交通发达,计程车随叫随到,非常方便。相反,要是自己开车的话,而且如果堵车,自己开车根本无法控制时间。”另外,从经济角度上说,一个固定车位每个月租金至少600美金,有的停车场甚至每十五分钟收10美金。养一辆私家车,停车费,加上保险、油费、汽车折旧,每个月要两三千美金,而一张公共交通的月票只有几十块钱。
有的时候人会分不清手段和目的。开车原是一种手段,特别是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方,可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开车却变成了目的。我有个表弟从美国加州搬到纽约,那时我住在曼哈顿的罗斯福岛,他先在我这儿住了几天,他想不通我为什么不养车。一周后,他找到一套很满意的公寓,在曼哈顿第一大道上,但他发现那栋楼里没有停车位,最近的一个停车场在十五分钟以外的地方。他问我:“住在这儿我怎么开车呢?”我说:“住在这儿,你不需要开车。”他问:“在北美怎么能不开车呢?”我反问:“在北美为什么一定要开车呢?”为了能开车,我表弟移住到了新泽西州,宁愿每天在路上花两、三个小时到市中心上班。
在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无疑是主要交通工具,但那种将骑自行车或乘坐公车看成是降低自己身份的观念早已过时。在某种意义上,良好的自行车或公车基础设施是社会观念的反映:它表明一个骑自行车或坐公车上班的公民与另一个坐在豪华轿车里的公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是交通所体现的公平性。
纽约市长彭博,要地位有地位,说富有他上东城的一栋镇屋就值个几千万美金,他每天照样坐4、5号地铁上班,人称“地铁市长”。起先觉得那是他拉选票的“噱头”,有两年我每天也坐4、5号地铁上班,隔三差五见到他,这才相信他不是作秀的。再后来,我住进了曼哈顿的罗斯福岛,我所居住的“曼哈顿花园”小区,是联合国各级官员的居所,前秘书长安南就曾在岛上住了好些年。他们也是入乡随俗,每天搭乘岛上的红色大巴出出进进,这红色大巴和美国接送孩子上学的校车很像。一大车衣冠楚楚的大使参赞们乘坐其间,也算是纽约的一大景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