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煜
刺绣之美,
源自一股温柔而坚韧的力量,
向万物寄予祝福,
对爱表达敬意,
由衷地盼望,
生命各自璀璨发光。
你记忆中的苏秀,是什么样的?
是电视剧中,女主们精巧繁复的一袭华服?还是父母珍藏着的一床龙凤绣被面?还是隔着厚厚的展柜玻璃,“只可远观”的宝贵文物?
其实,现代的苏绣,早已不同——它们延续着苏绣千年来的技法,也融合了当下的审美,创作出了与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艺术产品。而其逼真动人的图案、巧夺天工的绣法,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
与《红楼梦》中描述的姑苏女子——慧娘一样,刺绣对于苏州绣娘而言,是源于天性的气质相契。无论年代,针线在她们的手中游走,在帛缎间穿梭,她们总能以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理解。
4月20日,“云帆苏绣”刺绣艺术展亮相诚品生活苏州,一场人与苏绣的全新沟通关系正式开启,而我们,或能从中重新感知苏绣穿越千年的魅力。
此次展览由诚品生活采集╳苏州与“云帆苏绣”携手,呈现了周海云及其老师张玉英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二代刺绣传人陆晓琳、艺术家Brian Michael Reed的刺绣创作。在跨越世代和时空的工艺与作品中,他们将展开一场新鲜的探索与比对,并唤起当下对苏绣之美的共鸣。
随着时间递移,刺绣自一项民间技艺演变为珍贵的文化载体,经过历代的匠心提炼而更加鲜活。对云帆苏绣而言,亦是亲身经历这样的演绎。
云帆苏绣创办人周海云,出生于苏绣的发源地——苏州镇湖。在家家刺绣的年代,周海云自然承接了刺绣技艺,追求极致功夫的同时,也仍不忘身为手艺人的从业使命。1992年,她创立品牌“云帆苏绣”,引领家乡同伴致力发扬苏绣传统,延续着苏绣的精髓与价值。
在四十余年的刺绣生涯中,周海云亦不断追求创新,还获得了“三二组合乱针针法”“一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蚕丝线染色方法”等发明专利。其中,“三二组合乱针绣”,从针法上较好的把握了丝线反光的光泽度,解决了现有交叉乱针和三角乱针反光效果均匀和平淡的问题,表现出了灵活、洒脱、朦胧和流畅感。
本次展览中,也展陈周海云游走异乡后,多幅以回归乡土之情所作的工艺绣品,既有《八十七神仙卷》《风雨归牧图》等饱含历史文化韵味之作,也有她与张玉英师徒两人合力完成的《三异绣•太湖群鹅与牧羊犬》,展现了颜色、图案、针法皆不同的双面刺绣技艺。
苏绣,是苏州人再熟悉不过的民间传统艺术,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更在2006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每一位在苏州的人,从小到大,不可能没有接触过苏绣。
按理说,如此高雅的苏绣,应当是文艺青年们的最爱。然而年轻人有时可能会觉得,传统的苏绣虽精致秀美,但与时尚全然不搭边,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用得到。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此次展览现场,记者看到除了精美的苏绣艺术品外,围巾、钱包、眼罩等一系列兼具生活实用性和苏绣艺术欣赏性的苏绣衍生品,同样让人爱不释手。其中一款真丝围巾,材质轻盈,绣案活泼,极具灵动感,绝对不输任何大牌丝巾。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刺绣衍生品绝不是简单地换个载体,再简单地绣绣。绣面材质、刺绣呈现形式的改变,对刺绣工艺师的针法、绣法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刺绣工艺师还需要跟图案设计师、外型设计师进行跨界碰撞。
同样的惊喜,也体现在此次展览的展品之中。
在人们印象中,苏绣艺术品要么是单面的,适合挂在墙上;要么是双面的,适合做成屏风,或者摆在桌上不同。而展览中,由陆晓琳和Brian Michael Reed共同设计创作的“回忆与《未完成》”展区,以及《废墟》等新型态刺绣装置也在展览中首次登场,创造空间艺术与苏绣的独特融合,带来一番崭新的刺绣观感。
而位于展场中央的椭圆状观展动线,以“最初丝材来源——蚕茧”作为设计发想,传达出“当苏绣文化不断传承演进,亦不忘刺绣本源”的继承信念,带领众人敬仰古老智慧的千年积淀,以丝线源源不绝地构筑新的时代章节。
事实上,海归“绣二代”陆晓琳的回归,也为“云帆苏绣”带去了新一代的创作观点和挑战——往昔与当代的思维碰撞形成了新的艺术想象,进而延伸出本次展览“感知苏绣”的概念题材,期待跳脱苏绣的制式形象,让人们在触及刺绣的每一细节时,重新获得认知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