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贵彪
云霄县从2008年提出 “激活民间资金、发展节能光电产业”的工业发展工作思路并迅速形成决策,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现已逐步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并趋于平稳,规模工业产值增速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全市前列。
2009年以来漳州市及云霄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我县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园区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除了省级的云陵工业开发区,还有省级以下各乡镇设立的工业园区,如:云陵镇下坂工业区、享堂工业区,陈岱镇岱北工业区、竹港工业区,东厦镇宣美工业区,莆美镇阳下工业区、高洋工业区,列屿镇临港工业区,火田镇东车湾工业区,下河乡世坂工业区,和平乡东方工业区等。工业园区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公共设施不够齐全,而且工业园区开发不久,入驻企业不多,截止2019年,全县136家规模工业企业所在地遍布各个乡镇、工业区,其中:云陵镇16家、陈岱镇13家、东厦镇10家、莆美镇17家、列屿镇5家、火田镇7家、下河乡12家、马铺乡2家、和平乡4家,作为省级开发区的云陵工业开发区仅50家,占比36.8%,工业园区产业没有形成大规模集中效应和有效的产业链,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市场竞争。
工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科技含量较低。2019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只有22家,小微企业114家,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2019年全县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66亿元,户均产值1.96亿元,比全市水平低0.8亿元,排在全市倒数第三位。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属于初加工、劳动密集型,自主研发新产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能力较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企业对前沿科技的利用、转化意识不强,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外部竞争压力大,主导产业生产下滑。光电产业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行业,经历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产值总量一直占全县工业产值总量的50%以上,是拉动我县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外部竞争压力大,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珠三角”的广州、深圳,“海西”的福州、厦门,“长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是我国光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竞争加剧,不利于我县在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源。近几年来,我县光电产业生产下滑明显,规模以上光电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64家减少到2019年的45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从2015年的57.9%下降到2019年的41.9%,比重已经低于50%;增长速度从2015年的12.6%回落到2019年的7.2%,低于全县规模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
经济下行压力大,发展动能不足。GDP增速连续四年换挡回调,2019年增幅创下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6.42亿元,增长10.2%,是全市唯一保持两位增长的地区。新开工项目少,2019年全县新开工项目64个,下降17.9%。新设立外商项目2个,同比减少6个,注册外资1.53亿元,下降24.8%,实际到资3580万元,下降82.4%。
虽然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面临诸多困难,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需要。
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在工业。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看,现在国内外经济发展靠前的地区,工业经济都占有绝对份额。云霄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重点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农业产业化的出路在工业。我县农业资源丰富,目前已拥有水果、蔬菜、水产等农产品地标35枚,名列全国县级行政区第一位,但是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能力有限,对农业的拉动作用不强。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靠工业推动的阶段,农业发展要上去,就需要围绕农业办工业,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
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工业。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镇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人口集中、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要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关键的一条就是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用工业项目作载体,加快城镇化发展。
财政增收的主体在工业。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情况,第一产业持续发展的潜力较小且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大;第三产业受一、二产业的左右,自身突破的难度大;唯有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才具有较大潜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的关键在工业。工业是安置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没有工业的发展,没有企业效益的提高,许多社会问题就解决不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2019年,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决策部署,出台“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中共云霄县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全力推进工业量质提升,全力实施“2+2”产业培育计划,培育壮大光电、新能源两大百亿支柱产业,提升建材、食品加工两大潜力企业;全力推进园区换挡升级,做大做强开发区,提高园区经济密度、投资强度和亩均效益。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加强工业園区建设。一是整合园区资源。改变目前工业园区多、散、小、乱,定位不清的现状,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全力发展云霄经济开发区,打造一个功能齐全、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基地。二是完善园区功能。加快云霄经济开发区的路网、电网、供水管网、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完善医疗、教育、居住、休闲、物流、金融等相关配套环境,提升园区投资吸引力。三是优化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云霄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立园区发展产业定位,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引进并实施一批与产业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入驻,拉长产业链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人多信息广、渠道多、力量大,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招商,主动招商,把云霄的信息传递出去,把云霄的优势宣传出去,把云霄招商的重点传播出去;动员在外的云霄成功人士参与家乡招商行动,把人才资金吸引回来,把关注云霄发展的目光聚集回来。要充分利用“以商招商”的优势,发挥商会平台和现有企业优势,邀请客商来云霄考察,动员企业家介绍其上下游企业在园区落户,形成产业链条。要加大与大型企业的对接,对符合园区主导产业的国内外500强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进行深入对接,获取信息后第一时间针对企业制定政策、进行走访,确保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多管齐下促转型。聚焦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工业技改等领域,突出抓好重点投资项目和新增长点项目建设,加快投产达效进度。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既要改造提升传统功能,让旧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又要以创新为突破口,扩大创新供给,释放创新功能,提升基础性行业竞争能力。要巩固产业链条,稳信心,增产能,对外要开拓多元渠道,抢订单、争市场,推动外贸与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壮大外贸主体队伍,积极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是壮大光电产业。2019年我县规模工业中光电企业产值已经达到百亿元,产业发展规模初步形成,但是发展后劲不足,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扶持现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完善光电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子设备及元器件、智能家电、大功率LED灯等产业。二是培育新能源产业。投资超千亿元的核电项目已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投资超百亿元的抽水蓄能项目也于2019年底开工建设,要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如期竣工投产,打造云霄经济发展新引擎,建设云霄能源新城。三是提升建材产业。2019年我县规模工业中建材生产企业19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14.0%,实现产值32.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12.2%,同比增长23.9%。近年来,我县建材产业快速发展,始终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增长点是木材加工行业,我县林业资源丰富,原材料资源充足,但是目前主要集中在木材初加工,胶合板生产等类型,属于中间产品,可以引进上下游企业,打造家具工业,带动行业发展。四是提升食品加工产业。2019年我县规模工业中食品加工企业17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12.5%,实现产值23.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8.8%,同比增长22.4%。虽然目前食品加工产业企业数不多,产值占比不高,但是发展潜力大,我县以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牧业为主的农村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水果重点向果汁、果干、果脯、果酒方向转化;蔬菜、水产品重点向脱水、冻干、冷藏保鲜、精品化方向转化;畜禽重点向高端屠宰、精细加工、皮革制品等方向转化。
强化要素保障服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主管部门要变“管理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和为企业排忧解难上来。二是注重人才引进和培育。围绕支柱产业,完善工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集聚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住房、交通、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营造更加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切实做到“引得来、留得住”,通过人才引进培养与创新平台构建相结合,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三是解決融资困难。落实用好各项金融政策,重点支持云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和其他效益好、有重大带动作用及促进产业链拉长的工业项目。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全面小康,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和增加财政、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产业平台和基础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人才引进战略,增强工业园区竞争力,努力形成以工业发展为主,特色产业发展为辅,带动整个云霄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史丹.“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J/OL].中国工业经济,2020(02):5-24[2020-04-10].https://doi.org/10.19581/j.cnki.ciejournal.2020.02.001.
[2]汤秀明.建设食品工业强县 振兴县域经济发展[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9(06):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