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骁
摘 要:诗歌是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能够体现诗人的魂,通过诗歌教学学生感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受那寂寥或轻快的人物心理。受社会环境影响,我国面临着文化缺失的危机。儿童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不良读物充斥着儿童的生活。受其影响学生较早地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材;诗歌;有效性
开展诗歌教学是为了摆脱当前教育的困境,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保证学生心理纯洁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发挥自身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蕴。另外诗歌教学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诗歌学习体会人生百味,净化自己的心灵。在小学阶段进行诗歌教学能够促使诗意永留人间,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不断丰盈内心,幻化成美好化身。
一、在小学阶段开展诗歌教学的必要性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繁荣的文化发展景象中还暗藏着诸多危机。受政策影响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实行应试教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生承受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各种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受社会功利思想影响心理发生变化。为了挽救这一局势开始重视诗歌教学。学生通过诗歌学习能够体会优秀的人文文化,诗歌是优秀文化的载体,自加强诗歌教学力度以来学生的人文素养显著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叩开诗歌的大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用诗歌去碰撞童心
小学课本素材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循序渐进这一原则,学生在章节学习中逐渐形成自我感知。但是小学阶段学生具有一定记忆规律和理解规律,难以将诗歌与其他题材进行具体区分。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优秀文化是不分国界和空间的,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教师要发挥自身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学习。教师要保证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从日积月累中获得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教师要设置诗歌朗诵活动,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语文素材《小小竹排画中游》《我爱祖国》《卜算子·咏梅》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将全体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另外要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学生投入感情进行朗读。学生在物质激励下仔细品味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带给自己心灵的震撼。
三、用童心去感悟诗境
诗歌和其他文本之间既具有同性又具有异性。区别其与其他素材的关键在于诗歌的含混性。诗歌有着不同的创造背景,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诗歌的内容是潜藏的、不易显露的,只有通过诗境体会才能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还能将内藏的情感外显出来。“不读、不思,则不懂”这句话正是对诗歌的阐述。教师要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其次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去思,引发学生所感,帮助学生找寻诗歌阅读的切入点。教师要分别从诗歌的整体和诗歌的部分进行感悟,通过反复阅读,紧跟作者的思维,久成诵而自解,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诗歌的暗示,在内心产生不一样的情怀。感悟即是回应的过程,是叩开诗歌大门的延续。就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说,该诗出现的景象能够带领学生感受诗歌情境。学生反复品析,感受诗人的惆怅和思念之情。另外图中景象能够引发学生的联觉,通过诗境感悟把握诗人的情感涌动。
四、让童心化为一首诗
教师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交给学生判断诗歌句式、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上,通过这些操作在儿童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灌溉这些种子自会生根发芽。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要掌握这一年龄特征,从此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鼓励学生按照课本教材中诗歌的句式完成自身作品。教师要设置一定的评判体系,由学生组建评判小组。当学生完成作品后对学生姓名进行覆盖处理,从而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评判小组经过讨论选出优秀的作品。教师将这些作品张贴到教师中,树立榜样形象。学生内心具有竞争意识,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向榜样看齐。由此一来,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学生在良好氛围的影响下努力学习,积极奋进。教师要鼓励剩余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另外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咏柳》时教师要在特定时节带领学生观察事物,找寻诗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要进行文化拓展,设置“柳”这一教学主题,鼓励学生即兴发挥,创作关于柳的诗歌。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游戏比赛,制定游戏规则,让学生说出带“柳”字的诗,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学生乐于学习,在补充新知识的同时活跃了教学气氛。
总之,古往今来,多少优秀人物借助诗歌抒发自身真实情感,教师不能将诗歌教学作为一个任务,要发挥自身能动性,带领学生去领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设诗歌情境,通过情境触发学生心灵,结合环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师要在学生内心种下诗歌的种子,从小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渗透新课标下诗歌育人的教学理念,保证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參考文献:
[1]王玲.浅论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楼”意象[J].文学教育(上),2017(4).
[2]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2013(16).
[3]周萍.论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06(16).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