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君 刘珈莉
摘 要 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接触方式、依赖程度等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社交类App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社交类App已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大学生的线下社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在使用社交App的过程中,随着年级的提升,体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和特点。
关键词 大学生社交;社交类App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5-0045-03
1 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①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 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而随着移动平台用户的增多,社交类产品几乎成为每一位网民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应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交应用市场产品类型日趋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网络社交用户在整体网民中占比的不断扩大,社交应用为网络娱乐、购物、新闻应用提供了诸多流量入口。同样的,大学生的手机上也存在着诸多社交类App,它们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交往方式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社交类的软件在大学生的学习和交际中起着较大的作用,除了即时通讯等传统社交功能之外,部分社交App还出现了直播互动、兴趣交流、匿名社交、电商购物、知识学习等一系列的功能。同时不可忽视的,部分社交类App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现状,本文采用了以问卷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当前众多App都发展出了社交功能,而对于社交类App的定义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在本次研究中,社交类App就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这类App的主要用于人们彼此之间意见、经验等内容的分享。根据社交类App的不同侧重方向,可以大致将其分成以下7类:传统社交型App,如微信、微博等;直播型App,如斗鱼、熊猫等;短视频社交型App,如抖音、快手;社交电商型App,如小红书、唯品会;知识分享型App,如知乎、贴吧等;匿名交友型App,如一罐、SOUL等;地理社交型App,如陌陌、探探等;广泛兴趣型App,如Lofter、堆糖等。
近年来,随着社交类App的普及和增加,我国对社交类App使用情况调查的研究也发展得较为全面和完善。其中,对大学生这一社交类App的重要使用群体的调查也较为丰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一是从运营推广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对某一种类或某一个特定的社交App的使用情况,以研究此社交App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推广程度和使用效果,借此研究结果来完善和改动该社交App的功能,或通过分析大学生对社交App的需求状况,来研制开发一类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的社交App。例如何晶的《大学生QQ社交App使用情况及影响》,就论述了QQ这一社交App在大学生群里中的推广情况。二是以研究者所在的某一大学或某地大学为范围,研究该学校大学生对社交类App的使用状况,以得出数据和结论,分析该校大学生对社交App的使用状况,以分析社交类App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的影响,从而给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和社交生活提出建议。李茂兰在《大学生社交App使用情况调查——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中提到,建议学校在上课期间屏蔽网络,要求学生学会自控,多进行现实中的社交活动。
此外,也有一些较为早期的论文注重分析社交类App的使用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极影响。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受众的依赖,这类研究近年来已较为少见。例如吴泽鹏的《手机社交App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就从维护大学生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偏向娱乐功能的社交App对大学生的威胁,并提出相关对策。从目前对大学生社交类App使用情况调查的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者多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查阅的方式,将前人的调查结论和对问卷的数据分析相结合,以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罗茂林、吕倩、孙思琪的《大学生社交App使用状况社会调查报告》就是如此。
本次研究主要着重于国内社交App对于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利用传播学理论的使用对于调查问卷中呈现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国外对于社交类App和传播理论的研究起点较早、历时较长,其中一些经典的理论依然仍可以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比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如何贴近大学生受众群体的信息和需要;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帮助了解不同社交类App在锁定大学生受众时呈现出的不同策略等。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社交类App使用情况调查的研究更多是从App的研制开发方向考量。而从大学生方向出发的研究则较为片面,多以指导大学生社交生活为出发点,希望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现实生活的社交中。
本文将采用调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研究各类社交类App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和担任的角色,正视社交类App对于大学生线下社交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一种全面客观的态度看待当今大学生对社交类App的使用。
3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基本统计
本次共计回收问卷205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该问卷着重从选择原因、接触途径、依赖程度、信任程度等维度研究了目前大学生社交类App的使用情况。在对年级分布、学科分类、手机系统等方面进行调查之后,得出以下数据:从受访者性别来看,男性占比44.88%,女性占比为53.66%,其中有1.46%的受访者不愿透露性别,总体较为平均。从手机系统看,目前大多数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系统,其中IOS平台使用对象占比为30.24%,微软系统占比4.88%,而使用安卓系统的学生较多,占比在64.88%。受访者的学科分类较为平均,理工类占比为55.12%,人文社科类占比为44.88%。從年级来看,本次问卷的受访者以本科生为主,硕士仅占6.83%。
3.2 数据分析
3.2.1 初始获得途径
从调查问卷所得的样本频数统计可知,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安装社交类App时会受到周围其他用户的影响,这类受访者的比例为51.71%。除此之外,也有较大比例的受访者会使用手机自带的社交App。还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会通过广告推荐、App官网或自行发现的途径对社交类App进行下载。由此可知,大学生在社交类App的选择选择上较为丰富多样,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途径,但受熟人社交影响最为显著。
3.2.2 社交类App的选择
在检验中,受访者使用比例最大的社交类App种类为传统型社交App,占受访者比例的55.61%。除传统社交型App外,短视频社交型App、社区电商型App、知识分享型App和广泛兴趣型App的使用比例也很高。除这些种类的社交App外,还有三成的受访者也会接触直播型App和匿名交友型App。由此可知,大学生在社交类App的选择上较为丰富,常以兴趣爱好为主,这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娱乐类App的社交性增加,娱乐性与社交性相融合。但传统型社交App仍旧是大学生社交App使用的基础。
性别对于不同种类社交类App的选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受访者中,女性选择互动直播型App的比例较低仅有23.8%,而男性则高达41.3%。
3.2.3 社交类App的功能使用
“最常使用的社交类App的哪些功能”这一项数据结果显示,其中以发送和了解动态为主的互动信息交流使用频率最高,占受访者比例的66.34%。除此之外,过半的受访者也会使用新闻信息获取、阅读学习和实用功能(如即时通讯、文件传递)。其中使用游戏娱乐功能的受访者比例最低,但也占到了受访者的四成。总体来说,每一个选项的选中比例都较高,有82人选中了其中两项,另有82人选中了3项。由此可知,受访者对社交类App的各类功能使用较为丰富,大多不局限于其中一种,而社交App的服务也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娱乐功能选择较少,可能是因为目前App市场细分,社交类App的娱乐功能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2.4 社交时间
“每天使用社交类App的时间”这一项数据结果显示,其中,30.73%的受访者每天会花费3~5小时的时间在社交类App上,而29.76%的受访者每天会在社交类App上花费1~2小时。基本不用或使用时间较短的受访者仅有10.73%,其中基本不使用社交类App的受访者仅占2.44%。而使用社交类App时间极长、超过5个小时的受访者占9.27%。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学生使用社交类App的时间较长,有一小部分学生在社交类App上花费了过多时间,但是据统计每日使用3~5小时及以上的大学生中,选中娱乐功能的较少只有39.6%。可见,大学生较少沉迷社交类App的娱乐功能。
3.2.5 匿名社交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更偏爱匿名社交还是实名社交的分布来看,大部分同学更加偏爱实名社交,共有126个,占比为61.46%。而匿名样本的比例是38.54%。由此可知,大学生整体来看对社交App的信任程度较高,更倾向于以实名的方式进行网络社交活动。这可能与当前匿名社交App中存在的乱象有关,部分匿名社交App中充满了爆料和八卦等各种负能量内容,短期内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时间一长人们好奇心减退,很难留住用户。
4 总结
总的来看,社交类App已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大学生使用社交App的时间、种类和功能上。因为社交App的功能已经从社交拓展到了娱乐、工作、信息获取等各个方面,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新鲜事物的重要接受者,将这些功能运用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从初始获得途径来看,选择“周围大家都在用”这一选项的同学占51.71%,数量较大,并且这些同学大多倾向于熟人社交。由此可见,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利用社交App辅助日常的社交活动。除此之外,也有较大比例的大学生在社交App的选择上会有个性化倾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社交App。
大学生对于社交App种类的选择跟年级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受访者随着年级的增长,对广泛兴趣类App的选择比例会呈降低趋势。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对于社交App的选择可能与课余时间、学业压力、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
虽然有人认为过度使用社交App会引发大学生线下社交的焦虑,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交App的评价普遍处于较为正面的状态,平均使用社交App的时间是处在一种较为理性的状态。同时,线上社交App使用时间对于线下社交呈现正向分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社交App拥有更高的用户黏性和依赖程度,可见部分同学仍有自律性不足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注释
①由CNNIC发布的描绘中国互联网络的宏观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
参考文献
[1]何晶.大学生QQ社交App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8(16):87,97.
[2]李茂兰.大学生社交App使用调查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7(68):191.
[3]吴泽鹏.手机社交App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1):255,258.
[4]罗茂林,吕倩,孙思琪.大学生社交App使用状况社会调查報告[J].新媒体研究,2016,2(13):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