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红伟
这是发生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堂上真实的片段:
老师在执教《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水的浮力,启发学生用手掌将一块大塑料泡沫慢慢压入水槽底部,边压边体验自己的手掌有何感觉。压完之后,老师充满期待地问学生刚才在压的过程中有没有感觉到费力,结果一个学生率先喊出:“不费力!”老师一愣,赶忙追问道:“你刚才压的时候一点也不费力吗?”学生也很认真地回答说:“是呀,就是不费力。”老师急得一头汗,几近焦躁地继续追问说:“难道你压的时候就一点儿也没有用力吗?”学生还是一脸无辜的、同样认真地说:“真的没用力呀,老师。”老师终于无可奈何地说:“那你下课以后有时间再继续多压几次试试吧!”然后无奈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上面这个教学片段的主人公就是笔者本人。那是笔者初教科学课时在一节公开教学时发生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思索在科学课堂上到底该不该对学生进行追问,如果有必要追问,又该如何进行追问,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几年来,在自己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对这一问题积淀出了自己的一点浅见,现陈述如下,以求同行斧正:
首先,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教学无可避免也必不可少,这一点无须异议。之所以这样肯定地说,是基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意识到,科学课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无所不有,而小学生好奇心重,对这些内容的兴趣往往超乎想象。而他们对这些知识的已有经验,却往往是片面、一知半解的,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回答出一些出乎老师意料的、无法用绝对的对和错来评价的“太极”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追问,搞清楚孩子说话的真正含义,以便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引导,成为非常重要的、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教师执教的最终效果。有鉴于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不能害怕和反感学生提问,还应该对学生的“问题”积极鼓励,打消心理顾虑,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这样才可能给自己造就有效“追问”的契机。
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追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使追问成为师生双方都愉快接受的教学手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生的“脉搏”要把准。所谓把准学生的“脉”,就是备课时要充分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这是一个“老师常谈”的话题。备学生,包括许多方面,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备学生对待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和他们在初学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可能提出的想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并提前对哪种问题如何追问作出设计,就更能保证课堂追问的积极效果。当然,这个问题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做保障,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凭空想要备好学生也是完全不现实的。好在教科学课的老师通常都是教多班的,这就为老师逐步积累经验提供了方便:同一课题在前面的班级上完之后,就可以针对上节课与学生交流的情况来进行二次、三次备课,等上到后面的班级,教师基本上就能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了如指掌了,对如何对学生的话题进行追问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追问方向要选对。选不好对学生进行追问的角度和方向,往往会陷入师生之间“无效对话”的泥潭。譬如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个案例,教师问学生费不费力,学生偏说不费力,教师继续问学生是不费力吗,学生还说就是不费力,教师再三追问真的不费力吗,学生也再三回答确实不费力,如此追问,只怕追到天涯海角也追不出个所以然来,其结果是教师筋疲力尽,学生兴味索然。我私下将这种课堂对话称为“无效对话”。如何才能避免陷入与学生的这种“无效追问”之中呢,笔者认为,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选择好对学生进行追问的角度与方向,有目的、有导向地进行追问,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追问效果。比如笔者那堂课,当问到学生按压塑料泡沫费不费力时,学生回答不费力,这时教师就应该冷静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回答不费力,很显然这个同学把老师所说的“费力”理解成了“要用很大的力”,而在他看来,他用的力并不是很大,所以他就说不费力。想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很從容地追问:“你的意思是你并没有用很大的力来压是吗?”学生一定会说是。教师可继续追问“那如果水槽中根本没有水,你要把塑料泡沫放到水槽底,还需要用力吗?”恐怕谁都会知道那不用压,一放就可以了。那教师就可以接着追问“现在水槽中有水,你要让塑料泡沫进入水底就要压,尽管用的力不是很大,但还是要用,这是为什么呢?”当追问到这里,我想学生就不难理解是水对塑料泡沫有浮力,所以需要按压才能让塑料泡沫进入水底。此时,老师若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再次把塑料泡沫慢慢压入水底,边压边体验手掌的感觉,我想学生对浮力的理解一定会无比深刻。可见,弄清学生的原意,然后选准角度和方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追问,对于学生准确而形象地理解科学概念是多么的重要。
综上所述,科学课堂中的追问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住追问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巧追妙问,定会给我们的科学课堂带来无限生机。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