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
我的父母是特別有匮乏感的一代,他们不浪费一点点油脂和食物。
我们家烧红烧肉,第二顿会放一堆豆腐果,为的是可以把油都吸走全部吃下肚。父亲每次煮肉汤,上面浮的一层油都必须舀起来喝了。如果劝他倒掉,他就声色俱厉地说:“人家会骂哟!”
父亲一辈子勤勤恳恳地吃油脂,最终得了直肠癌。他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一天的医药费要好几千。后来,直肠癌痊愈,他又中风了。最终,因为脑出血,很快去世了。
母亲来我这里探亲的时候,一碗西兰花炒肉片,菜吃完了,汤留着,下一顿炒土豆丝。一盘红烧鸡,鸡吃完了,汤留着,下一顿放毛豆继续烧……母亲永远在吃剩饭,永远能够在一堆衣服里,找出最旧、最丑的穿上,然后把好衣服都捆好收起来。
我特别理解父母的匮乏感,因为他们是经历过饥饿和困苦的人。母亲幼时贫寒,和外婆一起生活,两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华北平原的农村冬夜,二人只有一床窄窄的薄被,被子底下是芦苇席。麦收的时候,小小的母亲去田里捡麦粒,这样才让家人得以存活。母亲没有穿过新衣服,很大了,得了一双绣着蝴蝶的鞋子,快活得要飞,现在说起来还眼睛发亮。
父亲生前其实不算贫穷,但他对“好的生活”没有概念。去省城出差,穿裁缝用涤盖棉(老式中学校服的料子)做的衣服就去了,被发达了的“发小”轻慢了,回家气得流泪。平时挤火车总是背着民工一样的大包,挤得青筋暴露。
我们许多人的父母,是被饥荒和困难时代折磨出心理疾病的一代。面对日渐丰裕的日子,他们依然在旧时代的道德感或者习惯中无法自拔。要命的是,一些父母还从里面找出了一种崇高感。我的一个朋友,她父母最大的乐趣就是津津乐道自己如何省钱,并为自己的克勤克俭感动。我的朋友总在纠结:每当她吃一顿好的,买一件贵的,总在“父母都这么节俭我还这么浪费”的内疚感中挣扎。可是,她用自己挣的钱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呢?
朋友试图平衡自己,所以给父母买了好吃的,好玩的,好衣服。然后,这些好东西被锁进了柜子里。
母亲的金钱观是父亲病重的时候,开始有所转变的。她看着长长的账单,似有所悟:一辈子这么节俭,现在一天花这么多钱还受罪,真不如平常时候过得好一点。
父亲逝后,我因为不在身边,常给母亲在网上买些品质良好的日用品寄去。刚开始,母亲觉得面对价格标签惶恐不安,慢慢地,她开始能够体会到好东西的好处。于是,母亲小心翼翼地在花钱时放开一点手脚。前几天,她鼓起勇气给自己买了一件大衣,兴高采烈地在电话里说给我听,我说:“买得好!下次买更贵的!”
我愿以自己的努力,让母亲慢慢地摆脱匮乏感。
【选自豆瓣网】
插图 / 节俭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