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2019-05-10 04:42尹祖荣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4期
关键词:信条杜威理想

尹祖荣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自己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对现代教育的探索,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论著。《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是杜威早年的纲领性著作。他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为五条: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再次阅读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又有了新的感悟。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中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我们必须能够把它们带到过去的社会中去,并且把它们看作是前代人类活动的遗传;我们还必须能把它们投射到将来,以视它们的结果会是什么。”从以上的表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作为教育对象——人,作为主体参与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认知基础和先天禀赋;教育必须符合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正如康德所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也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所言:“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也需要成年人的抚育和培养,这样,便产生了教育。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在我们弄清楚什么是教育之后,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呢?从教育哲学的层面来看,教育价值最大的教育就是最理想的教育。所谓教育價值就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说明教育价值越大。因此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能够充分研究教育对象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的特点,让主体能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发展潜能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信条》第二条“什么是学校”中,杜威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学校即社会”。“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儿童应当通过集体生活来使他的活动受到刺激和控制。”“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也就是“教育即生活”。所以,杜威又说:“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这就是说,学校里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学生学习生活应该是快乐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示范者”和“指导者”。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两个生命体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地方,承载着彼此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感情与感情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告白。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师生共同享受快乐生活的地方。我心中理想的学校是:政府依法治教,确保优先发展;校长依法办校,践行先进理念;教师教育自觉,注重示范引领;学生快乐成长,拥有健全人格;办学质量优良,个性特色鲜明;社会民众满意,师生员工自信。理想的学校应该恰是一座“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求学乐园、文化圣园”。

在《我的教育信条》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社会对于教育的责任便是它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因为学校是教育最佳的地方,所以,杜威把学校与社会进步等同于教育与社会进步来阐释。他认为教育是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荀子说:“国将兴,贵师而重傅;国将衰,贱师而轻傅。”如今我们的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六个下功夫”的要求,这是今后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指针。教育兴,则国家兴。

猜你喜欢
信条杜威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居家信条
七月记事簿
坦然接受自己的变化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刺客信条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