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爱红
【摘 要】本文结合临床药学服务的研究进展,对糖尿病临床药学服务的必要性、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全面概述,对正确实施医生的治疗方案,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药学服务;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0-0-01
目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1]。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干预,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如果患者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就会使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浪费。因此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改变其对药物治疗的态度,对正确实施医生的治疗方案,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1.1 促进糖尿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据报道[2],近50%的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基本知识不了解,不知道有关饮食控制的目的、正确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的方法及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不知道运动疗法的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未掌握尿糖、血糖检测的方法。因此,临床药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势在必行。
1.2 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糖尿病需终生使用药物。患者对降糖药物的合理选用、各种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普遍认识不足,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不够,导致患者不能正确用药,治疗依从性差,有的甚至自行更换药物或随意中断治疗,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适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各个阶段 糖尿病前期是指糖耐量异常的空腹血糖损伤(无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在6.11~6.99mmol/L)和/或糖耐量损伤(餐后2h血糖高于7.77mmol/L,但低于11.1mmol/L),是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渡的中间期。如果对他们不进行医学干预,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对此期患者要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行为干预(包括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和药物干预,可以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胰岛功能失代偿之后,就进入了糖尿病期。此阶段应在行为干预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并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糖尿病晚期患者不仅胰岛功能甚差,且往往有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严格控制各种心血管病因素(如降压、调脂、降黏、扩血管、改善微循环),以及针对各种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
2.1 合理选择药物
2.1.1 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患者应自始至终用胰岛素治疗,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若血糖控制不理想,也可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若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則可与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
2.1.2 根据自然病程选药。患者在糖尿病前期就有糖调节功能受损,包括空腹血糖过高和糖耐量降低。胰岛功能良好者,用行为干预治疗;胰岛功能受损者,则需用药物治疗。对有胰岛素抵抗伴代偿性胰岛素水平升高患者,首先应考虑选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或)延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2.1.3 根据患者体型选药。理想的体重(kg)为身高(cm)-105,若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10%(体型偏胖),可选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曲格列酮;若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的10%(体型偏瘦),应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对于胰岛储备功能很差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时,应及时应用胰岛素。
2.1.4 根据高血糖类型选药。通常单纯空腹血糖升高者可选择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不会引起低血糖;单纯的餐后血糖高,可考虑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或苯甲酸衍生物(如诺和龙);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用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2.1.5 根据年龄选药。60岁以下不肥胖的患者,一般常选用磺脲类,如优降糖;若超过60岁,由于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可选用降糖作用较温和的短效降糖药,如诺和龙、糖适平。
2.2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指导患者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分次服药,长效制剂每日1次,短效制剂每日3次。用量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情况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首次治疗一般用较小量,发病年龄越大,用药剂量越小。不少患者服药超过了每日最大服用剂量,超限服用只会增加副作用且并不提高疗效。磺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治疗初期用药剂量过大或剂量递增太快。药物的减量或加量应遵照医嘱,不要自己随意减量或加量。
2.3 正确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选择,可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减少单药的选用剂量和副作用,原则是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如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需要配合二甲双胍或增敏剂,两个半量的药降糖效果比1个全量好,早期联合血糖达标更好。
2.4 正确认识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是指氨基酸序列与人胰岛素不同,但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功能及作用与人胰岛素相似的药物。目前已在国内上市的有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赖脯胰岛素(Humulog,优泌乐)和门冬胰岛素(NovoRapid,诺和锐),皮下注射后吸收快,通常15min起效,30~60min达峰,持续2~5h。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于进餐前注射,起效快、达峰快、作用时间短,更符合进餐时的生理需求。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Lantus,来得时)和地特胰岛素(Detemir,诺和平)提供的基础胰岛素水平较稳定,血糖控制较好,低血糖发生几率减少。
2.5 适当解释药品不良反应 患者在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时,有的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双胍类药物常见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口干、苦,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进餐时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可以减轻副作用。另外,患者服用双胍类药物时有乏力、疲倦、头晕、皮疹症状,可产生巨红细胞贫血、乳酸性酸中毒。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应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梁惠.探讨药物联合饮食运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1) 67-69.
杨小红.几种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的疗效及用药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12(2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