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吹奏的人生

2019-05-10 00:20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歌会祥云峰山

李树华

2017年7月8日这天,在祥云县普淜镇天峰山下的一条山间小路上,传来了婉转回旋的唢呐声。小路上行走着一支五十来人的迎亲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便是引人注目的唢呐吹奏手罗荣。几十年来,像这样的结婚喜庆场景,罗荣已经参加过不知多少次了,对于一个民间唢呐手来说,能够出现在当地喜庆场合,是一种光荣,因为它意味着社会对自己艺术成就的一种承认。

天峰山歌会的主角

在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中,天空不时飞过叽叽喳喳的小鸟,一条小河流过弯弯曲曲的草地,旁边是漫步的牛羊……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罗荣的家就坐落在这样的一幅画图里。

“罗荣父子俩吹的唢呐,一听就有我们彝家人的味道……”这是本地人对唢呐吹奏传承人罗荣父子的评价。

今年61岁的罗荣,1957年8月出生于天峰山下一个叫“折苴么上村”的彝族山寨,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个彝族唢呐吹奏传承人。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唢呐手,从小受到彝族传统文化熏陶,酷爱民族民间艺术的罗荣,不断地向父亲及周边民间艺人求教器乐演奏的传统技艺,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普淜镇周边彝族各类传统器乐的演奏,还对当地民族山歌、小调、打歌乐曲等民族音乐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农闲时,他苦心钻研彝族葫芦笙、吹树叶、三弦、口弦、彝族族鼓等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虚心向村里的老艺人学习,这让他的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无论是在朝霞中,还是在夕阳西下的山顶,村子里的人们总能看到罗荣背靠大青树吹唢呐的身影,悠长的唢呐声伴随着罗荣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

罗荣家所在的普淜山区,青年人结婚一般会选在每年的冬春之交。而在结婚这样喜庆的场景中,自然少不了唢呐手的身影。

罗荣的父亲叫罗国语。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从小就靠一把唢呐走南闯北的罗国语,决定让罗荣跟着他学习吹唢呐,把彝族山歌、乐器、舞蹈等技艺传承下去。18岁那年,罗荣终于第一次走出遥远的彝山,到祥云县城、弥渡县及楚雄州的南华县等地演奏唢呐和三弦。20岁那年,罗荣参加了祥云县普淜“二月十五天峰山民族歌会”,担任民族乐器演奏的主角,这让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第一次认识了这位彝家汉子。

“二月打歌何处去,天峰山歌会等你来。”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居住在祥云县普淜镇附近的彝族群众都要到天峰山歌会欢聚。与众多民族节日一样,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是那些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人。

连绵起伏的天峰山,不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也孕育了一批像罗荣一样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举行的天峰山歌会,起源于“老君圣诞会”,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峰山,又名玉笋峰,俗称老君山,地势陡峭,山川奇秀,异峰突兀,位于祥云、姚安、南华三县交界处的彝族聚居区,是当地的一座道教名山,主峰海拔近三千米。道教建筑群老君殿和石雕、木雕艺术是天峰山的三大特色。明代以来,天峰山上陆续建造了老君殿、灵官殿、观音殿、药王殿、玉皇阁、土主庙、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功德坊等建筑。建筑工艺不凡,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老君殿,为单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前檐柱为一对双龙抱柱,殿前高悬“道德五千”巨匾,正堂供祀太上老君,下层为长方形的歇山顶,上层为八角攒尖顶,无斗拱造型。在主殿石阶两侧分列着13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石雕功德坊由石柱、石墙、石梁、石拱门组成,高9米,在功德坊中的几块石碑上,记载着老君殿的由来和历史变迁,对研究道教在当地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每逢二月十五日,四方民众,蜂拥蚁附,云集天都,吹笙鼓舞,荑人尽错之歌,尚存上古之淳风。” 这是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所立的天峰山石碑碑文,它记载了200多年前,天峰山“吹笙鼓舞”的打歌盛況。

1982年起,罗荣每年都要参加天峰山歌会并主持传统仪式。2011年,他被列为天峰山歌会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被列为天峰山歌会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从那时开始,他在唢呐、三弦、二胡、笛子等器乐演奏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逐渐成为在大理州、楚雄州彝族地区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

罗荣不仅积极主动参与每年天峰山歌会各种活动,还收集整理了普淜彝族民间器乐演奏技艺、民族山歌、小调、打歌乐曲。他演奏的《小开门》《正音歌》《过板》《拜堂调》《隔娘调》《蜜蜂过江》等唢呐调成为当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2007年以来,罗荣每年都会受当地政府邀请,到大理参加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在当地,能够参加这样的民族传统盛会往往意味着社会的承认,对个人来讲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此,每个民间艺人都希望得到这样的机会。

除了独奏,罗荣还经常在彝族“正音歌”等多种器乐合奏中担任主旋律唢呐、小三弦的演奏,还能载歌载舞。通过多年的努力,罗荣熟练掌握了当地彝族民歌中吹、拉、弹、唱的各种技艺,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在他手上都能表现出彝族多声部民歌的旋律、调式、音色、技法等传统特色,这也是他能够成为祥云县彝族器乐演奏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要原因。

罗荣能用各类乐器演奏上百曲彝族打歌调,他吹奏的葫芦笙曲调不仅优美动听,还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乐曲的喜怒哀乐,加上他自己特有的形体动作,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唢呐手是靠吹唢呐这门手艺生活的,当地的许多老艺人怕自己的手艺被别人学了去没饭吃,都不愿让别人来学自己的技艺。所以,许多传承人的技艺都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

为了学习传统技艺,罗荣一有空就去拜访那些吹唢呐的老艺人。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那些红白喜事场所,天长日久,他收集到了不少在民间几乎失传的唢呐曲牌。

历史久远的唢呐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民间,只要有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乔迁新居、贺寿扫木、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几乎都少不了用唢呐助兴,吹唢呐这一习俗,表现了当地民众需求的广泛性。

红白喜事都离不开的唢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接客请客送客”“娶媳妇”“拜寿”“请灵”“家祭”等等。一句话,在这些繁杂的礼仪活动中,都少不了唢呐的影子。

“鼓乐起,唢呐领。”在礼仪活动中,吹唢呐的乐手往往要走在队伍的前面,这样才能在整个队伍中起到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唢呐手也相当于乐队中的指挥家,这种现象构成了唢呐在传统民俗礼仪中的引领性特征。

打歌场上的唢呐高手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祥云民间唢呐,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分为婚礼曲、丧葬、社火表演伴奏曲三大类,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其激昂、粗犷、悠扬的特点,与当地人朴素、率直、慷慨达观的性格融为一体,使祥云这片彩云之南的红土地因此洒上了一层火辣辣的阳光……

随处可见的“打歌”,是祥云少数民族最喜爱的日常娱乐活动,在城乡大大小小的打歌场上,身着盛装的群众手拉手围成一圈,随着唢呐、芦笙、三弦、笛子悠扬动听的乐曲,踩着热烈奔放的舞步,通宵达旦地尽情欢乐。在欢乐的海洋中,罗荣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舞步,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发音高亢、嘹亮的唢呐,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吹奏腔调的不同。在民间歌会、乐班、婚丧嫁娶和地方曲艺伴奏、民族乐队合奏、戏曲、歌舞伴奏中,唢呐一直被广为应用,是我国民间独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作为一名唢呐手,罗荣最得意的一招就是吹“过山号”。

“过山号”有三声、六声、九声、十二声……不同的声响,代表着不一样的意义。比如在婚礼中,一声号表示吹奏师进户,二声号表示挂彩,三声号表示开席,四声号表示宴席结束,五声号表示安排住宿,六声号表示熄灯就寝。而在迎亲过程中,如果路上遇到人、过交叉路口、翻梁过箐、遇到坟地等必须吹号,意思是驱邪去魔,一路平安。音域宽广、音量洪大、声调善于变化,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唢呐,已经深深植根于民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非常适宜在喧哗的场面中渲染气氛。无论是戏曲、曲艺、民歌等各样音乐的素材,还是大自然中的虫鸣鸟叫,都可以作为唢呐曲调创作的源泉。

祥云县天华山又名南华山,史称“南华胜迹”,依山建有上、中、下三庵,天华山最具特色的景观为倒悬在绝壁之上的两条钟乳石,一大一小,形似两条“石龙倒挂”,宛如神龙从天而降。每年的正月初九天华山庙会会期,都要举行隆重的石龙挂彩仪式,在仪式上,勇敢无畏的挂彩人身着红色衣服,腰裹红色布条,在唢呐声中徒手附岩攀壁,将红彩挂于石龙头上,整个过程扣人心弦。

如此惊险的场面,自然不能缺少营造紧张气氛的唢呐声效,每到这种时刻,罗荣总会领着唢呐手准时出现在天华山峭壁下,对着天空吹奏。喜欢一门技艺,用一辈子的心思去传承,这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的共同特点,罗荣也不例外。20多年前,罗荣就不断出现在当地舞台上,出現在祥云老百姓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的场所,这也让他慢慢地有了些名气,让周围四乡八里的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自古以来,无论宫廷礼节、官事音乐,还是民间音乐,或是作为宗教的法器,唢呐都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上,唢呐被普遍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演奏活动。直到今天,在广大乡村,每逢红白喜事,重要节庆,唢呐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我国民间,唢呐曲有数千首,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器乐曲数目则更为丰富。

按照罗荣家乡的风俗习惯,唢呐是不能随意吹奏的,更不可能到舞台上去表演,所以在几十年前,在舞台上很少能看到唢呐的影子。

罗荣第一次上台表演唢呐曲目时,吹的是《过山号》。那年,罗荣和往常一样,正在打歌场上用唢呐为人们伴奏,突然有人在现场说要听唢呐曲,让他马上表演一曲《过山号》,罗荣毫不犹豫地上台表演了一曲当地原汁原味的唢呐曲《过山号》,从那以后,许多人都知道了《过山号》。几十年来,连罗荣自己都不知道表演了多少次《过山号》。

罗荣不仅是一名唢呐吹奏高手,还是一名唢呐、竹笛制作高手。几十年来,经他的手制作的民间乐器已有数百件。

有一次,罗荣兴之所至,在一家茶楼里即兴吹奏起他自己创作的作品《说大理》,引得旁边的行人驻足聆听,殊不知,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祥云的大街小巷,出现在老百姓家的院子里。

在祥云,唢呐曲牌有上下重叠式、一部式和各种自由式的循环体、多段体和联曲体,符合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器乐曲结构原则。一般“引子”在前,然后是一首曲目的主题旋律,而尾声则是一种多段体曲式,可根据情况任意增减。

在吹奏时,罗荣还会依据礼俗时间的长短,把情绪相近,调性相同的几个曲牌自由组合起来联奏,还把民歌小调用联缀手法套起来演奏,这样一来,就构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曲牌联缀的灵活性特征。

不可否认,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像唢呐一样散落在民间各个角落里的文化瑰宝肯定还有很多。遗憾的是,有些正在失去其绚丽的光泽,有些正在被人们遗忘。真正的民间艺术大师或许并不在我们的视野里,寻找他们,发现他们,记录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把承接已久的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无疑应该成为所有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又不是世家吹奏唢呐出身,而今却被当地人称为“唢呐高手”的罗荣,使祥云的唢呐吹奏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近年来,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为欣赏艺术而关注唢呐的听众逐渐流失了,年轻人已经不再欣赏这种流传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给罗荣这样的唢呐艺人带来内心的矛盾:到底是放弃技艺从事新的职业,还是在压力之中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有了罗荣等人的默默传承,人们总能在山区的村子里听到划破沉寂的唢呐声。

一支唢呐,有的贵到几千块钱,有的才几十块钱。价格不同,质量自然也不同,但对于像罗荣这样的高手来说,吹奏出来的音乐是一样的。作为一种双簧管乐器,唢呐由哨子、气盘、杆、碗等部分构成,它音量大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兴奋快乐、哀怨缠绵的情绪。在结构上,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5部分构成,木制的杆上有 8个音孔,前7后1。在品种上,唢呐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和海笛5种。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也就是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笑容憨厚,文质彬彬的罗荣,几十年来靠一支唢呐,一身技艺吃饭,若不是一手老茧,让人丝毫看不出他竟然是“祥云唢呐”的吹奏高手,只要他一吹起唢呐,抑或喜庆热闹,抑或悲凉哀转,万般情感似乎就能轻而易举地从他嘴边流淌出来。

许多传承人的孩子都不愿意继承上辈人的技艺,这种情况不仅在祥云存在,在全国各地都如此,好在罗荣媳妇倒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他。媳妇和孩子都喜欢唢呐,这让罗荣一家人有了共同语言。

在罗荣家墙上挂着的镜框里,有一张罗荣和儿子吹奏唢呐的照片,无事可干时,罗荣总喜欢看上一眼,他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想从自己这一代开始,把唢呐世代传承下去。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大儿子罗正福现在已经跟着他传承唢呐演奏艺术了。

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还有精湛的技巧,罗荣有了自己的代表作。他演奏的《小云南》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天峰山》乐曲则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凄楚悲壮,柔婉动人。《彝山欢歌》的旋律走向、调式色彩及吹奏特点,则给人一种古朴、洒脱、强劲之感,使人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一辈子的技艺传承

作为滇西红土高原上的最强音,只要唢呐声一响,祥云恬静的空气在一瞬间就会变得激情洋溢起来,充满温情的气氛。

罗荣不仅熟练掌握了10余种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还通晓祥云彝族传统音乐《正音歌》《过山调》《南山调》等50余首器乐曲目、100余首彝族山歌小调,是一位熟悉吹拉弹唱跳的民间艺人。

唢呐艺术本来是一种汉族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但罗荣的唢呐演奏技巧,由于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所以有明显的祥云彝族风格。多年来,罗荣一直梦想着他的唢呐有一天能够像广为人知的《百鸟朝凤》一样,走出村子,成为更多人雅俗共赏的曲调。

在所有的民间乐器中,只有唢呐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动物鸣叫、自然音响,凡是能发声的器物,唢呐几乎全能模仿,而且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在演奏风格方面,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

30多年来,罗荣和许多当地唢呐吹奏者一样,一直使用天津生产的唢呐,他认为其他地方生产的唢呐比例不适当,吹奏起来很吃力,不好用。

因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言谈话语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唢呐流派在演奏技巧上有不同的风格。唢呐之所以从漫无目的的吹奏,能够发展到今天有很高素养的专业演奏,还要归功于那些像罗荣一样的老艺术家们,他们为唢呐艺术的规范化、唢呐教学的系统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是他们的创新发展,才使得唢呐的演奏手法归于统一,带动了各个地方的唢呐艺术朝气蓬勃,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水平的提高,各个派别都在吸收一些外来的因素,以增补艺术营养,博众家之长,丰富音乐内容。此外,开阔创作思路,加大乐曲范围,也是大势所趋。

经过长期的实践,罗荣认为,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因此在农村才能广为流行。在地方民族乐队中,只有用唢呐伴奏的音乐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除音乐技巧外,吹唢呐还需要很强的肺活量。经过长期的努力,罗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今,他不但能用唢呐演奏出轻巧的颤音和滑音,还能用唢呐模仿出箫的柔美音,可谓身怀绝技。

罗荣认为,唢呐是一种真正的乡土民族文化符号,是最能让农民感到亲切的声音。

一支小小的唢呐,能够融入万般的情感。明朗粗犷的音色,流淌出来的是乡土文化的质朴。表现纷繁复杂的场景,宣泄大喜大悲的情绪,每一个音节里表达不同的情感——这就是唢呐带给人们的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一曲《祥云是个好地方》可以吹得人心花怒放,而一曲《小云南人走夷方》却能让人声泪俱下。同样的乐器,不同的效果,不能不让人驚叹。

40年来,罗荣先后带出了50多个徒弟,其中有3个徒弟已成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自1980年以来,罗荣先后6次参加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民族民间唢呐手演奏比赛,其中2006年获得“山花奖”,2007年获得三等奖;2017年,罗荣参加大理州“大家乐”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得银奖;2017年,他在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匠心筑梦》中担任《独管吹出万般情》一集的主要演员;2017年,他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祥云县地方影像志》的录制。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尽甘来终有时。2018年3月16日,作为第4批大理州非遗传承人的罗荣被推荐为“天峰山歌会”省级非遗传承人。2019年1月11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向社会公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罗荣被推荐为“天峰山歌会”省级非遗传承人,罗荣相信,自己今后的唢呐传承之路会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歌会祥云峰山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桃酥
B站举办夏日毕业歌会直播
桃 酥
走进大峰山
诗两首
新正闲吟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叹为观止的“最”之美
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