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伟权 吕智 江红兵 林振龙
(作者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
(作者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大海被誉为人类最后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宝库。建设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是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广西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扩大与东盟国家海洋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做出了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沿海各市积极行动,取得显著成绩。但广西发展向海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统筹谋划有待加强。自治区层面尚未出台向海经济发展规划,与发展向海经济相关的制度设计、政策配套缺乏安排,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职责不够落实。二是海洋产业发展滞后,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不大,海洋产业结构单一,近海养殖、海洋旅游占比过高。三是产业同质互补性差。沿海产业、城市功能趋于同质化,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纽带尚未形成。四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港口设施总体上处于第二代港口水平,钦州、北海市港口集疏运体系不能满足货物大进大出要求;城市污水处理、海湾环境整治等问题较多。五是涉海人才较为匮乏,涉海蓝领技术队伍单薄,涉海领域研究鲜有实质性进展。
大海被誉为人类最后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宝库。建设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是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广西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扩大与东盟国家海洋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从广西北部湾滨海城市条件看,总体上具备建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的可能。一是有利于落实中央发展向海经济的决策部署。二是广西区位优势明显,北部湾一湾挽十一国,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三是发展基础良好。广西沿海有优良的湾区和港口,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呈跨越发展态势,开放发展、创新驱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初步具备建立蓝色经济核心区的基本要素。广西有必要乘势而上,发展向海经济,建设蓝色湾区,奋力打造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
鉴于此,建设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的基本思路是:做强“一核三极”、推进“三新并重”、突出“五位一体”。即倾力打造以南宁为核心,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战略支点,以发展新产业、拓宽新空间、完善新载体为重点,集现代临港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航运经济、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康养产业等五位于一体的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形成资源、产业、生态陆海统筹,海湾、海岸、海岛一体谋划和区域一体发展的新格局,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和黄金海岸带,成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
广西北部湾城市群滨海中心城市不大不强是一大短板。要以产城融合为突破口,加快南北钦防四市新区和经济强镇建设。到2022年,南宁市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北钦防三市市区常住人口分别增加到170万、100万和35万左右,北钦防三市串珠成链、连绵成群,发展成为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建议抓好三点:
第一,推进六市同城。六市,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市和玉林市、崇左市。要在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同城化的基础上,突出加强四大重点:一是政策协调,建立北部湾城市利益协调共享机制,探索一区多园、政策共享的有效途径。二是产业协作,联合发起设立北部湾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建立北部湾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作机制。三是创新协力,以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为骨干,整合力量协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四是城市协同,建立城市联盟,协调区域合作重要事项和工程项目。
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加紧建设三市复合型城际交通网络,尽快建成滨海公路大风江大桥、龙门大桥等关键性工程,推进市区、旅游地和各产业园的互联互通。图为防城港市滨海风貌
第二,推进三市一体。即推进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一体化发展。近阶段似可从六个方面突破:
一是构建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创新跨区域“多规融合”规划体制,推动重点领域规划优化调整,建立由自治区层面统筹、北钦防三市参与的重大规划、跨市规划联合审核机制。
二是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沿海三市产业一体化布局、分工和发展,合力打造电子信息、冶金和新材料、大健康等优势产业集群,共同培育大数据、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以南向通道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海三市多式联运发展。加紧建设三市复合型城际交通网络,尽快建成滨海公路大风江大桥、龙门大桥等关键性工程,推进市区、旅游地和各产业园的互联互通。完善对外交通网络,重点建设沿海高速铁路通道和出边通道;加快钦州港东站集装箱办理站、北海铁山港进港铁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四是构建一体化的开放合作体系。整合沿海三市开放合作资源和平台,建立一体化的开放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共建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中国—东盟临港产业集群等。建立三市招商联盟,统筹招商政策,推进政策整合,培育招商洼地和公共产品共同市场,在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用海用地等方面实行自治区统筹。推进三市项目联合审批和通关一体化。
五是构建一体化的城镇建设体系。用三年左右时间实施强镇培育集中行动,在福成、南康、石湾、那蒙、那丽、大垌、贵台、华石、江平等镇开展城镇产业集聚、提质扩容、设施建设、特色风貌四项行动,打造成为经济强镇特色小镇,成为三市一体的重要节点,完善三市一体的城市群框架。
六是构建一体化的北部湾旅游圈。用好丰富的滨海边关特色旅游资源,策划更多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通过城际列车、滨海公路联通三市旅游资源,推进三市全域旅游。
第三,推进园区整合。北钦防三市享受国家、自治区较多的优惠政策,是政策叠加的富集区,但也存在地处同一区域的不同园区体制机制不顺、资源整合不力、国家级平台整体效应发挥不充分、园区与主城区联系不紧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例如地处同一区域的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保税港区和中马钦州产业园三区。为此,要以重点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为抓手,探索一区多园、政策共享,加紧构建运行高效、资源共享的园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夯实三市一体发展的产业基础、开放合作基础。
打造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必须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着力发展新产业、拓宽新空间、完善新载体,戮力建设现代临港产业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现代航运经济区、现代渔业经济区、海洋旅游康养区等五大核心功能区,努力实现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跨越发展。
第一,着力发展新产业。产业是海洋经济之基,也是建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之基。要围绕全产业链开发引进战略合作企业,推动海洋产业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并举。
——现代临港产业。充分发挥北钦防三市港口综合优势,巩固提升石油化工、海产加工、港口运输等优势产业支柱地位,围绕优势产业链引进一批“隐形冠军”或“行业单打冠军”,推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海洋船舶工业、进出口加工等临港工业做强做大,打造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临港产业区。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在海洋基础研究、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创新技术平台,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共同推进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向海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争取设立北部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加强“涉海人才+项目”引进,扩大海洋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规模,加紧培育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必须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着力发展新产业、拓宽新空间、完善新载体,戮力建设现代临港产业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现代航运经济区、现代渔业经济区、海洋旅游康养区等五大核心功能区,努力实现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跨越发展。图为钦州保税港区码头
——现代航运经济。以港口的代际跨越引领湾区的代际跨越,将湾区建设与第三代航运中心发展相结合,加强以港口物流、集疏运基础设施和航运服务网络为骨架的现代航运体系建设;完善“地主港”经营模式,引进大型船公司设立分公司,建立自己的陆上物流链;发展涉海金融、涉海商务、涉海会展等涉海服务业,构建现代航运经济格局。
——现代渔业。发展大型远洋捕捞船队,拓展外海和远洋渔业,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渔港、海洋牧场、美丽渔场为抓手,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和现代化养殖,加大对设施渔业、海产品深加工、渔业新业态,建设营盘、龙门和犀牛脚等现代渔港,发展深远海深水网箱、大型智能平台养殖基地。创建海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和园区,打造全产业链渔业企业集群,培育发展千亿元渔业产业。
——海洋旅游康养产业。推进旅游的多业态融合,实现滨海旅游由传统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医养保健转变。加快发展以涠洲岛为龙头的海岛旅游康养、以北海银滩为重心的海岸旅游、以防城港“四岛三湾”为主体的滨海边关旅游康养、以游艇俱乐部为载体的海洋文化旅游;有效盘活茅尾海原高尔夫项目及周边土地,改造成为茅尾海滨海旅游、生态健康城。建设邮轮母港、国际邮轮码头和海上游艇基地。加快建设环湾绿道等海洋旅游项目;促进海洋文化与现代渔业、海上体育、医养保健等融合发展。
第二,着力拓宽新空间。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面临巨大的发展新空间,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面向东盟和沿海沿边的优势,加强与粤琼、港澳的产业合作,推动建设湛江—北海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贸易、金融、物流、产业、人才等多领域面临的合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化双向开放合作协调机制。
——积极开拓蓝色海湾区建设。以北部湾蓝色海湾建设为依托,引入蓝色金融、集聚蓝色科技人才、发展蓝色文化,围绕培育新产业、拓宽新空间、引领新成长,进一步完善海湾基础设施,发挥其对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海洋经济由近岸海域向深远海延伸。完善北部湾海洋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开展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综合整治养殖水域滩涂环境,打造人海和谐共处的蓝色海湾。
——大力推进陆海统筹示范区建设。实施陆海一体化规划,统筹海洋产业布局、陆海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模式,开展陆海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示范,构建陆海联动、融合发展、双向开放的新格局。
第三,着力完善新载体。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是发展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的新载体。要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加强中新互
产业是海洋经济之基,也是建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之基。发展海洋旅游康养产业。推进旅游的多业态融合,实现滨海旅游由传统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医养保健转变。图为钦州市茅尾海风光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在南向北联东融西合上下功夫。一是要大力推进港口铁路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拓展国际港口联盟,加密国际航线航期,发展国际中转集拼、集装箱捎带业务,引进第三方港口物流供应商,提高港口运输效率,理顺国家铁路网与地方铁路运输价格,切实解决好广西货、西南货不走广西路问题。三是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领域合作新平台,深化与海上东盟国家合作。四是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贵州、四川、重庆、甘肃、云南以及沿海省市合作,完善海铁联运、跨境运输互联互通体系,统一多式联运标准,健全国际合作机制。五是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积极探索、努力争取设立陆海联动试验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产业园,联合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区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鼓励南向通道沿线省区加工贸易企业向中马钦州产业园集聚发展;建设钦州港综合物流园、东盟农产品市场等,构建相对完善的物流产业链。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
当前至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第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补足制约区域海洋中心城市职能发挥的配套设施短板,加强统筹规划、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内部、城际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合理增加城市路网密度。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城市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第二,加强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服务功能建设。围绕其五大核心功能区发展,加强相应的第三产业薄弱环节,做优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技术、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好中国—东盟信息港和海洋产业大数据平台,促进海洋综合信息、海洋数据协同互动、共享应用。
第三,努力将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宜居城市。着力增强城市便捷性,着力推动城市智慧管理,着力构建城市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着力推进城市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城市治理,大幅增加公共文化、卫生、体育、健康等设施建设,建设15分钟生活圈,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共享。
要进一步完善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配套建设,努力将北部湾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宜居城市
第一,强化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海洋学科建设。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应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海洋院校联合,引进涉海类研究机构,开设紧缺涉海专业,加快培养海洋与渔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快发展海洋类职业教育,选择条件适合的职业学院,增设相关涉海职业教育专业,加挂相关涉海职业学院牌子,逐步建立高等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配套发展的海洋教育体系。
第二,加强海洋领域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引擎,依托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等,开展海洋传统产业关键性技术攻关,重点建设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创新平台,开发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技术,形成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促进涉海领域高端人才聚集,海洋科研成果转化。
第三,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围绕海洋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北部湾海洋学科领军人物和项目研发团队,以及一批北部湾海洋与渔业科技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以人才优势支撑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群发展。
第一,打造最美南国海岸线。在北部湾沿海公路带选择具备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若干个具有滨海风貌、南国特色、京族风韵的岸段,形成北部湾沿海特色观光带。
第二,积极推进城市设计。加强海洋城市景观系统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海洋城市建筑群,打造舒展紧凑、张合有序、融山海城于一体的滨海天际线,塑造北部湾滨海风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