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乔拉驻村记事

2019-05-09 17:45高一
西部 2019年6期
关键词:布勒示范户卡拉

鹰隼

一只苍鹰从云层深处俯冲向大地,逶迤的阿尔泰山脉横亘在苍黄色的大地上,山的褶皱在日光下形成一条条黑色阴影,像是巨兽的脊背。从那纵横的黑色阴影里,鹰的视线在一片泛白的色块里聚落。苍鹰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地越来越近,那白色方块逐渐清晰,是一座村庄,村庄的正中心,五星红旗猎猎飘扬。

葛洪升仓促地从村委会会议室内推门而出,飞快地将身后的玻璃门关上,一屋聒噪被阻隔在身后。他深吸了一口气,脑子里嗡嗡作响。一个上午了,关于到底选哪几户村民作为“三苗工程”扶持户还是没能拍板。

喀拉乔拉村有296户,995口人,都是哈萨克族,唯一的“少数”民族成员就是青河县工商联合会党组书记兼喀拉乔拉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葛洪升。虽然仅仅是个村子,但是亲戚关系十分复杂。他希望能尽量公平,选树出来的户,必须符合硬性条件,首先是贫困户,其次必须是勤劳肯干的贫困户。他只略懂哈萨克语,还是需要村干部和工作队员帮他翻译。语言,就像是吃饭,自己吃下去和别人嚼一嚼喂进来,肯定不是一回事。虽然由村里推荐,工作队和村干部商讨选树效率会更高一些,但是他初来乍到,村子里的情况对他来说只是一组数字,还没有具象化,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上一批工作队移交给他的书面材料和村干部们的口述。他想做到公平,就算不能实现绝对公平,也要做到相对公平。这对村民来说是好事,对他今后开展驻村工作也算是打牢了基础。所以他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让村干部通知了村里所有想要享受这次“三苗工程”扶持政策的村民们来村里民主集中商讨。

能容下七八十人的会议室已经被村民们挤得满满腾腾。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是好事,葛洪升很喜欢村民们的热情,这说明村“两委”班子还是很有向心力的,最怕的就是上面急破天,到了下面却热脸贴冷屁股,再好的政策也无用武之处。可惜,这种乐观没持续多久,葛洪升就深刻意识到,原本很简单的事,一旦扩大到全村层面,事情就有可能复杂了。一百来号人挤在会议室内,按照村里的部落,也就是汉族人说的家族概念,分成了几大阵营。葛洪升吃了语言不通的亏,不同阵营代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他只能看到脸红脖子粗的场景,语言再激烈他也只能抓住一鳞半爪的词,需要村干部实时翻译,村干部俨然已被卷入这场辩论中,概括总结性地几句话应付了他。村民们大概看出了对葛洪升说再多也没用,干脆直接忽略他的存在。葛洪升就像是被沸水锅里攘出来的一粒多余的水珠,眼睁睁看着那一锅水在沸腾,自己却被边缘了。

葛洪升站在村委会门前的台阶上,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将飞扬的五星红旗映衬得更加鲜艳夺目。一个黑点从高空冲向大地。他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发现那是一只鹰隼。就在葛洪升以为那鹰隼要跌落到他眼前时,大鸟却贴着五星红旗的旗角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再次昂扬冲刺向高空。葛洪升的视线随着鹰隼延伸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好像有什么东西一下又一下在心底敲击着。

“铃铃铃……”口袋里的电话响起来,拉回了葛洪升的神思。是艾布勒老人,他接起电话。

“葛洪升,你小子是不是把我忘了,几天没来家里了?”艾布勒老人今年七十九岁,年轻时是村里的“弼马温”,管护着村里三百多匹马,1970年代初两次受命将村里的优质马护送到西安,支援内地农业生产,还被当地政府特别授予了限量版毛主席像章一枚,因此也获得了县上的表彰。两次疆外之行,让艾布勒的人生阅历比之同龄人广阔得多,他的普通话说得尤其好。虽然老人的脾气还像年轻时候有点暴躁,但是对于葛洪升来说,毫无障碍地交流让他对老人有着别样的亲近。

“老爹,这几天太忙了,村里的事让我头大啊。”葛洪升叹着气。

“咦,有困难就有办法,你抽空来家里,我有事和你说。”艾布勒老人下了命令,葛洪升只好答应。

他深吸了一口气,烦躁之气一扫而光,拉开门,一头扎向嘈杂之声毫无减弱趋势的会议室。

探亲

村民代表大会到底没有吵嚷出个结果,葛洪升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切实解决的办法,他看看手机上的日期,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去看望艾布勒老人了。他与艾布勒老人认识有一两年了,在来喀拉乔拉村当第一书记前,因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他与老人就结了亲戚。葛洪升老家在山东,十八岁到新疆上大学,毕业后留在新疆工作。由于父亲早逝,他在艾布勒老人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接触久了,对老人的感情也愈加深厚。

艾布勒居住的切噶拉本来是喀拉乔拉村的自然村,这两年针对牧民实行定居政策,曾经居住在此地的村民全部搬迁到距离村阵地更近的新村去了,艾布勒却选择留了下来。切噶拉是两县的交界点,有三百余亩的河谷草场,作为唯一没有内迁的人家,艾布勒主动承担了看守草场的职责。车在山岭和戈壁上行驶了三个多小时,艾布勒家的三间白色夯土房子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葛洪升加大了油门,向那荒芜大地之上孤零零的房屋飞驰而去。

临近中午,常年不停的风变小了,日光照耀在院子里,热气腾腾的。艾布勒坐在一把斑驳的旧椅子上,背靠着墙壁,双手依托着拐棍的支撑交叉在胸前,耷拉着眼角,仿佛睡着了,纹丝不动。葛洪升把车停在门前,解开用白色布绳缠绕的铁丝门走进院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人如入定一样的身影。

“老爹,我来了。”葛洪升一边走向老人一边说着。

老人年纪大了,有点耳聋,直到葛洪升走到他身边,轻拍一下他的手臂时才睁开眼睛。当看到是葛洪升时,浑浊的双眼里流露出喜悦。葛洪升扶着老人站起来,才看到老人仍然穿着那身四季不换的老式服装。几十年前在牧区随处可见的,一种羊皮为里、老棉布为表的对襟袍子,没有扣子,穿的时候只需用腰带捆扎在腰部。牧场气候变化莫测,十里不同天,一天里就可能经历一年四季的天气,牧袍穿脱很是方便。

老人拥抱了一下葛洪升,混着羊油、尘垢与某种草药的特殊气味扑进葛洪升的鼻腔。这味道很难闻,几乎呛了葛洪升一个跟头,可又让他觉得很亲近,这是属于所有长期居住在牧區的牧民身上的味道,闻多了也就接了地气。

葛洪升计划过来看望老人一眼就走,当看到老人手上的冻疮和佝偻的身躯,本来是告别的话出口却成了住一晚上再走,老人听后十分开心。

初春的河谷凉意仍存,葛洪升陪着老人喝着奶茶,身体渐渐有了热气。

“驻村工作遇到啥困难了?”老人问着葛洪升。

“上面给了政策,要从村里选出来三十五户代表发展‘三苗工程,现在竞争的人太多,选了好几天没有选出来。”一提起眼下的工作,葛洪升就觉得头疼。

“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老人瞟了葛洪升一眼。

“我还是想把这个指标给最需要的、最适合的人,组织全村的人开了代表大会,结果现在吵成了一锅粥。”葛洪升说。

“你村里的事我不知道,我这一辈子就会放马,马群乱套了,我只管把头马管住了,别的马都乖乖听话。”老人喝掉最后一碗奶茶似乎倦了,踢掉脚上的鞋子,侧身依偎在毡床的被子上。

葛洪升收拾了茶碗,在老人身边躺下了,睡前把自己的驼绒鞋垫搭在了床头的火墙上。老人的话一直在耳边回荡着,他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天刚亮的时候,他被一阵焦糊的味道熏醒。爬起身一看,躺在身边的艾布勒老人已经起床了,正坐在床边用刀子把葛洪升那双鞋垫烤焦了的部分一点点削掉,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村里的工作用脚的地方多,脚上穿得一定要舒服。”老人对葛洪升叮嘱着。

入户

葛洪升刚一回到村里,就被等在门口的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都是为“三苗工程”示范户的事来的。他打开办公室的门,村民都跟了进来。

在艾布勒老人家住了一个晚上,他忽然觉得自己的心不再摇摆不定,那些烦躁之气也都沉了下来。他示意村民们坐在办公桌对面的长椅上,又用纸杯子为每个人倒了热水。这么一来,聒噪的人们也都安静下来,等待着葛洪升坐回椅子上。

葛洪升叫来工作队队员阿腾别克当翻译。他环视了一圈,说:“特别感谢大家对政策的支持,大家都想争取指标,但是指标是有数的,到底给谁家,我们要多方考量。”

阿騰别克翻译的话音刚落,村民们就七嘴八舌说了起来,都在强调自己的条件更适合。

葛洪升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停下来:“到底谁合适,你们说了不算,我们要成立工作组,还要从县上聘请评审员,挨家挨户调研后,再定。”

全村有一百余户想争取指标,根据各包片干部反馈的情况最终筛选,有资格入选的还有六十余户。葛洪升决定立即组织工作队和村“两委”开会商讨,提出了入户调研的想法。

“入户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数据库进行登记,这是我邀请的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帮忙做的方案,入户时要用统一表格来登记。”大家传阅。

工作队员有五个人,村干部有七个人,葛洪升将十二个人混编成组,分三拨人对六十余户村民进行入户调研。

喀拉乔拉村是牧业村,有一个定居点和两个牧业点,乌伦古河像是串珠子一样将沿河而建的民居串联起来,辖区狭长,按照村里人的习惯称呼为四十六户新村、中河谷和卡拉山谷。葛洪升带领的组特别选了离村阵地最远的卡拉山谷,想趁着这次机会彻底把村情摸透。

天刚亮,葛洪升和组员们已经起床准备了。村委员赛力克提着几大袋子馕、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放进后备箱,又搬了两箱矿泉水塞进去。

“怎么带这么多?”葛洪升纳闷。

“葛书记,那里的人常年吃不到蔬菜,我们多带一些分给村民嘛!”赛力克狡黠地一笑,他在村里当村干部有几年了,和村民打交道有他的土办法。

日上山冈,司机乌兰踩了一脚油门,一行人向卡拉山谷出发。

车里响着热闹的哈萨克流行音乐,葛洪升听不懂歌词,跟着乐点也觉得直抒胸臆。他望着窗外,视线所及,遍地荒凉,赭褐色的大地被苍黄的戈壁植物覆盖,几十公里才能间歇看到骆驼群和马群,一两栋牧人临时搭建的毡房提醒路人这里不是人间绝境,新修的218省道在日光照耀下闪着黝黑的光泽。葛洪升感觉脚下的路仿若是大地的掌纹,他们这一行人任凭怎么奔腾也跑不出它的掌心。窗外太阳已攀上天空最高点,空气变得燥热,一星烟火似乎就能燎原。“到了。”乌兰关了音乐。

葛洪升拿出名单,卡拉山谷有十八户递交了申请,他快速地将这十八户的信息浏览一遍。司机乌兰按照名单顺序先来到了村民巴合达吾列提家,巴合达吾列提前一天接到村里通知,今天一直等在家里,看到葛洪升一行人进门,就迎了上去。

巴合达吾列提今年三十八岁,有两个孩子,和妻子放牧维持生活。虽然他家的院子很大,空地足有两三亩,但是由于养殖牛羊,草垛、粪堆、棚圈毫无章序,乱得一塌糊涂。葛洪升原本想快快登记好数据,了解清楚情况后就直奔下一家。可惜,刚到巴合达吾列提家就被绊住了脚。事情还没谈,巴合达吾列提就让老婆准备了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葛洪升婉拒几次,村干部们也附和着劝道:“葛书记先喝茶,喝了茶才能聊事情,你不喝什么都办不了。”

奶茶端起来,巴合达吾列提才放下心来,对葛洪升一行人介绍自己家的情况,赛力克为葛洪升翻译:“这个地方离村里和乡里都远,几代人都在山上放羊,种菜嘛不会,买菜路太远又太贵,一年到头只吃牛羊肉,年轻人都患有高血压。”

“现在他们也都知道了健康的重要性,想自己家里种菜,希望村里和工作队能帮忙,把‘三苗工程的指标给他家。”赛力克翻译完,巴合达吾列提充满希冀地望着葛洪升,恨不得葛洪升马上点头。葛洪升压抑住了自己点头的冲动,对巴合达吾列提说:“你说的情况我都知道了,现在我们把你的情况详细登记一下,回去村里开会商讨。”巴合达吾列提眼里的光芒暗淡下去。

出门前,葛洪升让村干部把带来的蔬菜分一些给巴合达吾列提家。走出大门时,葛洪升回头看了一眼,巴合达吾列提的妻子正拿出一个西红柿分给两个孩子吃。两个孩子脸上满足的表情久久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拍板

葛洪升一行人在卡拉山谷花了两天时间才将十八户情况了解清楚,赶回村阵地的时候已经是次日傍晚了。其他调研组早已回来,在等他们这一组开碰头会。

村党支部书记麦肯带领的调研组入户的是四十六户新村。他率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此次三苗工程是要树立典型,打造示范户,四十六户新村是去年新建的房屋,庭院都是统一标准,工作实施起来比较方便。”

听完麦肯的介绍,葛洪升没有表态,将情况在工作日记本上一一记录。

去往中河谷的调研组负责人是工作队副队长阿腾别克,他早已将此次调研情况复印出来,分发给其他组成员。他按照调研材料顺序介绍:“中河谷有一百一十二户,是喀拉乔拉村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村民有一定庭院种植基础,工程落地操作性比较高,只需要将个别庭院进行改造达到统一标准,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费用。”

听完两个调研组的调研情况汇报,葛洪升心中涌动的想法已经成型。他扫视了全体干部一眼后说:“你们的工作做得非常仔细,辛苦了。我说一下我们这边的情况,其实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你们大部分都是这个村里的人,对于卡拉山谷的情况比我了解,我以前只是听说过,这一次自己跑了一趟,才知道那里的村民生活如此不容易。”

“卡拉山谷的条件太差了,離村阵地又远,工程实施起来人力物力成本太高了。”党支部书记麦肯强调着。

葛洪升停顿了一下说:“要说这次选树‘三苗工程扶持户,另外两组村点肯定比卡拉山谷条件更符合,毕竟我们不但要扶持而且要达到成效,发挥示范户的作用。从卡拉山谷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想,我们给老百姓干事,到底是能达到成效好,还是给最需要的人好?”

所有人沉默了,都在思考葛洪升提出的问题。

“我们工作队来到村里,就是为需要帮助的村民解难题来了。要让每一户村民都能吃上蔬菜,要让村里的孩子营养均衡,这次‘三苗工程有三十五个指标,卡拉山谷申请的村民有十八户,我建议这十八户都给。”

“葛书记,别看只是十八户,这可是块硬骨头,万一做不到,村民们的意见不好平息啊!”

“既然是硬骨头,我们就做好准备把它啃下来。今年夏天,我要看到卡拉山谷的村民们有菜吃。”葛洪升的话掷地有声。

“三苗工程”扶持户选树第二次村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葛洪升带领工作队先将各个部落有影响力的村民逐一拜访了一遍。他觉得艾布勒老爹的话很对,要想管住一群马,就得先管住头马,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智慧。脚底的鞋板磨漏了,村民们的思想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

卡拉山谷的十八户敲定之后,剩余的十七户分给了四十六户新村十户,中河谷七户。

为了让“三苗工程”顺利落地,工作队和村“两委”成立了工作组,葛洪升主动担任组长。将调研情况汇总整理后,葛洪升连夜写了一份申请报告,将卡拉山谷的情况做了重点说明,递交到乡政府和县“访惠聚”办公室。批复很快下来了,领导同意了村里的申请,并拨付项目资金二十万元。

资金下来后,葛洪升却高兴不起来,按照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制定的工程实施方案,村里的会计做了初步计算,按照每户补贴一万元的标准,以及期间交通、人力等费用,资金缺口最少差三十万元。

工作队和村“两委”都犯了愁,开弓没有回头箭,箭刚出弦,后劲却没了。

葛洪升心里也很踌躇,但作为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他不能表现丝毫犹豫,他鼓舞大家:“有困难就有办法,最差我们还有二十万呢,我们派出单位已经决定支援一部分,剩下的钱我和村里一起自筹。”

破斧

卡拉山谷十八户全部通过申请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盼望了好几天,终于把葛洪升和他带领的工程队盼来了。

工程队实在不好找,包工头们听说是卡拉山谷就犹豫了,再一听葛洪升报的价格,直接拒绝。葛洪升没办法,找到多年的老朋友李东风,喝了一顿酒,他一顿哭诉,谈梦想、谈感情,总算把李东风拉上他这艘一意孤行的大船,而且账款可以延期结算。

葛洪升第一次入户调研时就已看出门道。卡拉山谷地质以沙土为主,多年来没人种菜也不是因为纯牧业队的关系,要想把荒土地变成菜园子,必须从外面拉土铺基。李东风托朋友关系低价购买了三十五方养殖土。改造的时候,有七八家的庭院被废弃棚圈占用了地方,没什么利用率,必须得拆迁。在现场实施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葛洪升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村民们自己不愿意了。

原来申请“三苗工程”扶持这事,有的村民是真心,有的村民看上的是扶持款,并不是真心想种菜。等工程队进村了,才意识到,钱根本不会到个人手里,而是由村里统一实施,只好临阵倒戈了。带头反悔的就是村民巴合达吾列提,葛洪升差点被气死。

趁着工程队改造其他村民家的时候,葛洪升专门跑了一趟巴合达吾列提家。他决定要好好给巴合达吾列提算一笔经济账。

“巴老弟,你上山放羊的时候,媳妇在家干什么?”葛洪升让同行的阿腾别克翻译。

“看孩子,做饭。”巴合达吾列提说。

“看孩子做饭赚钱吗?”

“不赚钱。”

“你们一年四季去村里买菜,不说菜钱,去一趟摩托车油钱花不花?”

“那肯定花钱,也不能白给。”

“不赚钱,还花钱,你这只出不进,一年的羊要白放了。要是你媳妇在家养养鸡、种种菜,以后就不愁没蔬菜水果吃了,多余的还能拿去卖,这多划算啊。”

巴合达吾列提半天没有言语。葛洪升接着说:“现在好不容易帮你们申请到名额,以后再想申请可没有了,等你看到别人家都有菜园子,可别后悔。”

“葛书记,别,别,千万别把我的指标给别人,我一定好好干。”

经过一周大刀阔斧地改造,卡拉山谷十八户村民“三苗工程”庭院示范初具规模,按照“三区”分离指导,老旧的棚圈全部拆除,门前的道路进行整修,围栏全部安装到位。与此同时,另外两个村也已全部准备就绪。

被派遣到乌鲁木齐购买苗木和鸡苗的村干部赛力克满载而归,村委会门前变得空前热闹,有来领苗木和鸡苗的,也有来凑热闹的,三十五户示范户按照村干部清点的数量各自领走了自家的指标,直到天黑人才散去。

葛洪升有点不放心,虽然在庭院改造的时候已经给示范户们讲解了种植要领。但是生活在此地的哈萨克族千百年来都是放牧,农业知识几乎空白,尤其是卡拉山谷的村民们,完全是两眼一抹黑。恰好赶上上面督导组检查村工作,去卡拉山谷的事就被耽搁了几天。等忙完手头的工作,葛洪升带人赶到卡拉山谷十八个示范户家里的时候,彻底懵掉了。这些示范户们也正在发愁,他们把苗木栽进院子里,水也浇了,粪肥也上了,过了一晚上死了一大半。

葛洪升挨家挨户地检查一遍,又气又笑,村民们领回来苗木直接插进土里,伤了根,又浇多了水,根都烂了。

没办法只得打报告申请资金重新购买苗木。

订单

有了这次的教训,在示范户们掌握技术之前,葛洪升再不能把苗木提前发下去了。与村“两委”商討后,依托村里的农牧民夜校开办起了庭院经济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和村民集中进行培训,由村干部带动村民学,并在村图书室开设庭院经济读书角,方便村民随时咨询阅读。同时,发挥派出单位优势,依托“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结亲干部对示范户们手把手教、面对面带,确保每户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种植技能。还在村里开设了致富能人讲堂,邀请邻村的致富能手和种植、养殖大户现身说法,与村民交流,探讨经营理念,并通过组织村民实地查看、现场学习等方式,激发示范户们的致富动力。

果然,一系列培训措施实施后,村里的“三苗工程”发展才算步入正轨,示范户们对于蔬菜种植业逐渐摸出门道。过了六月,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都变得绿油油了,鸡苗也长成了半大鸡。葛洪升只要有时间就去各个点的示范户家亲自指导。他出身农村,自幼跟着母亲在村里生活,种菜干农活都是一把好手。一来二去与村民们混得熟了,大家都叫他“菜书记”,一致认为他对示范户的菜园子比老婆还亲。他也不生气,由着村民开玩笑地叫,觉得这样和群众之间没有距离。

与示范户的菜苗子一起拔节长高的还有葛洪升的哈萨克语水平。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环境是最重要的。刚下村的时候葛洪升带了一本哈萨克语入门书,天天揣在口袋里随时背,几个月背下来不如跟老百姓在一起生活交流一天有效果。

喀拉乔拉村的“三苗工程”搞得像样了,三天两头就有兄弟单位过来交流学习,按照上级领导的意思,想依托他们的“三苗工程”在全县甚至全地区范围内打造个观摩点。葛洪升一下子觉得压力大了,原本只是想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点事,没想到波及面会这么广,上升到县级高度。接待观摩团虽然忙碌,但无形中点醒了葛洪升,让他萌发了“订单式”销售农产品的想法。事情的起因是一次接待中,随团的一位干部存了葛洪升的联系方式,想后期购买一些蔬菜,毕竟这里的菜纯天然无污染,吃起来让人放心。

葛洪升再次组织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提出了帮助村民拓宽蔬菜销路,助力致富增收的建议,大家一致举手表决通过。考虑到三十五户村民距离比较远,依次上门收购不现实。村里决定利用村食堂闲置的一间房屋成立蔬菜收购点,聘用食堂的大师傅古丽江担任收购员,由村里出钱购买了冰柜、货架、电子秤和喀拉乔拉村定制LOGO的购物袋,只要村民送上门的蔬菜都会按照市场价收购。

为了确保蔬菜第一时间售卖,葛洪升担任起了代言人,利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又亲自跑了县城的几个蔬菜超市,签订了供货协议。三十五户示范户种植的蔬菜,不但满足了自家蔬菜供给,还能卖钱增收,村里的人看到成效后都动了发展庭院经济的念头,纷纷向村委会申请明年也想享受“三苗工程”扶持政策。

葛洪升在召开年中村民大会时说:“我们村打造三十五户‘三苗工程示范户现在都产生了效益,明年会有更多村民享受到庭院经济发展的福利,但是,我们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政府扶持了就去做,不扶持了就撂开手,要想致富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勤劳肯干,明年只要有意愿而且愿意干的村民,我们工作队和村委会从技术上绝对支持到底。”

热烈的掌声里,葛洪升想起半年前自己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手足无措的情形,如今他已经完全适应了驻村工作和生活,将自己融入了这片土地。他坚信实实在在为民做事,总会获得回报。未来也许会有新的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铃铃铃……”葛洪升接起电话。

“葛洪升,你小子最近是不是又把老爹给忘了,多长时间没来家里了?”艾布勒老人的脾气依然有点暴躁。

葛洪升却觉得如此亲切,忙碌了半年的心终于轻松下来,于是笑着说:“老爹,哪能忘,明天就去看您。

猜你喜欢
布勒示范户卡拉
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部署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
浅谈当好技术指导员的实践思考
拾梦者
你是哪种职业呢?
实施农技推广“五个一”工程 圆农民致富梦想
关于库布齐沙漠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卡拉妈妈如坐针毡
巴尔虎情感(中篇小说)
寻找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