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林
冲动消费结苦果
2018年暑假的一天,高二女生婷婷(化名)陪表姐去整容医院复诊,见医院的宣传栏中有新型激光整容手术的内容,就驻足多看了两眼。表姐的整容医生见状,马上说婷婷的眼型非常适合做激光割双眼皮手术,效果一定很好,还拿出厚厚的一册影集,里面全是成功手术的照片。望着判若两人的手术前后对比照片,婷婷心动了,却不敢瞒着父母做决定。此时,表姐不失时机地给婷婷壮胆,表示愿意垫付手术费,加上医生答应给予优惠,婷婷就这样半推半就地走进了手术室。
其实,18岁的婷婷早对自己的单眼皮不满,心里无数次盘算过,如果割成双眼皮,配上自己弯弯的眉毛、高挺的鼻子、白皙的皮肤,一定能让自己的颜值飙升。可是,她觉得做整容手术是自己工作以后的事,只关注学习成绩的父母肯定会反对的。现在,美梦如此轻易就成真了,她按捺不住惊喜的心跳,甚至对手术的痛疼都不那么害怕了。
手术很成功,婷婷当天就出院回了家。父母见木已成舟,不好再说什么。婷婷忐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半个月后,眼皮肿胀消退,呈现出美丽的自然状态。婷婷端详镜子里的自己,笑得合不拢嘴。“这真是我吗?这真是我吗?”手术的效果好得超出她的想象。
表姐十分肯定地告诉她:“非常自然,一点儿都看不出手术痕迹。”
从此以后,婷婷的手机每天要充两次电,因为她玩自拍完全停不下来。
爸爸见状,覺得该敲打敲打婷婷,于是虎着脸说:“臭美什么!还不赶快做暑假作业?你割双眼皮对考大学有帮助吗?我是单眼皮,不也考上武汉大学了吗?你妈妈也是单眼皮,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再说,我祖上代代都是单眼皮,你私自篡改基因,干脆把姓也改了吧!就姓双,双眼皮的双!”
被爸爸一通数落,婷婷兴致大减,她没想到爸爸居然扯到了遗传基因。尽管是00后,她心中仍泛起些许背叛家族的愧疚,忽然觉得自己的双眼皮不那么美了。
妈妈不失时机地对婷婷进行关于自然美的教育:“女孩哪有不美的?如果用完美主义的眼光看自己,那接下来是不是要去隆鼻?整容手术的项目可多了,要不要每样都试试?其实啊,注意外在美是思想肤浅的表现,容易遭到别人的鄙视。想想看,你未来的男友发现你整过容,会不会介意?要是你以后生下的孩子是单眼皮,别人会不会笑话你?”
听妈妈这样说,婷婷心里慌乱起来,第一次对割双眼皮有了悔意。再看镜中的自己,居然有了陌生的感觉。
开学后,婷婷割双眼皮的新闻立刻在班里传开了。男生们都有意无意地看婷婷,女生们则围着婷婷问长问短,打听手术疼不疼、贵不贵、安全不安全。至于整容的效果,大家口头上称赞,私下里却议论纷纷。有的说美是美,但看着不自然,没有以前的单眼皮清纯;有的说现在不时兴清纯,时兴的是性感,双眼皮的眼睛适合暗送秋波;有的男生嘴上不积德,说再美也是人工修补过的,就像换过屏的手机,总让人感觉怪怪的;有的男生说话更难听,说人为提高颜值是不正当竞争……
听到大家半真半假的议论,婷婷心乱如麻。她反复照镜子,感觉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拿出以前的照片对比,越对比越别扭……最后,她认为自己割了双眼皮后没有变美,而是变丑了,简直像个怪物。她央求表姐陪她去整容医院,看能不能恢复成单眼皮。整容师告诉婷婷,眼睛是很娇嫩、脆弱的器官,最好还是少折腾它吧,不然弄出点毛病更是得不偿失。
婷婷绝望了,心理上失去了平衡,对当初的冲动消费后悔不迭。她不敢再照镜子,情绪一落千丈,整天躲在家里,不得不出门时,则戴上大大的墨镜。每天被负面情绪折磨,婷婷无心学习,考试成绩直线滑落。
发现女儿状态不对,婷婷妈坐不住了,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我咨询。
我究竟该听谁的
婷婷的心理测试量表结果出来了,显示她抑郁、焦虑的指数偏高,有中度情绪障碍和感知障碍。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我诊断是她的自我同一性受损。
“自我同一性是什么?”婷婷和妈妈异口同声地问。
我告诉她们:“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风格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自我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婷婷说:“我明白了,割双眼皮让我失去了自我,割断了我的过去和现在,甚至导致我对未来的预期也悲观起来,所以我失去了自我同—性。”
“悟性真好!”我由衷地赞叹,“不要小看整容这件事,许多时候它意味着与过去告别,以及对现状的接纳。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做整容手术前后都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帮助整容者完成心理的平稳过渡。做整容手术前,你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属于激情消费,就已经为事后不接受自己的新容貌埋下了伏笔。”
婷婷歪着头想了想,突然问:“我表姐也做了整容手术,也没见她做过心理准备,为什么她没有这么多烦恼?”
我回答:“因为你的从众心理更强一些。”
婷婷撇了撇嘴,说:“从众心理,好像我很没主见的样子。”
婷婷妈忙制止女儿的不礼貌,对我友好地笑笑,问:“测试量表上显示婷婷有从众心理?”
“不,是我诊断出来的。”我不慌不忙地说,“最初,婷婷去整容医院只是陪表姐,在医生的营销和表姐的撺掇下便决定在自己的眼皮上动刀,说明她缺乏主见。整容手术成功,大家都夸她变漂亮了,她喜不自胜,甚至如她所言,‘每天早上都是笑醒的,说明她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是正面评价的效果。开学后,负面评价来了,同学们或玩笑或嫉妒的评论让婷婷的情绪走向另一个极端,抑郁、焦虑,恨不能恢复单眼皮。整个过程中,婷婷的情绪如惊涛骇浪中的小船,而左右她情绪的力量,并非来自内部,而是外部评价。这是从众心理的典型特征。”
听我讲述的时候,婷婷的眼睛越睁越大,似乎不相信是在说自己,却也不能否认。她问:“心理学上对从众心理是怎么定义的?”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下,不知不觉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溜。”我解释道,“在心理学上,人的从众性是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众人提供的信息更为全面可靠,不自觉地以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依据;人们一般不愿和群体作对,不愿触犯众怒,不想被别人看成越轨者;地位低的人追随地位高的人;知识较少,智力水平低,自信心比较弱,自尊心不太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主见,易受暗示的人通常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婷婷妈问:“从众心理是一种病态吗?”
“不能这样说。”我说,“从众心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包括: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消极作用包括:可能抹杀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使人放弃独立思考的习惯,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变得无主见。”
婷婷妈嗫嚅道:“女孩子嘛,从众就从众,安全就行,出風头的事让别人去做也不坏。”
“哪有那么便宜,从众心理的危害可大着呢!”我解释道,“首先,从众可以让人获得‘匿名感,做事无所顾忌,如看到别人过马路闯红灯,自己也跟着闯,看到同学考试作弊,自己也抄答案,那么,看到别人打砸抢,甚至杀人放火呢?能管得住自己的犯罪冲动吗?其次,从众心理过重会给个人带来淹没感,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从课堂上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到开会时不敢反对权威,从思维僵化到惧怕承担风险,无一不是从众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要明哲保身,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新思路和新观点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减少了社会的创新和个人的成就。您希望婷婷过这样压抑、平庸的生活吗?”
重新发现你自己
婷婷说:“我知道自己有从众心理,可是扯到个人成就,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她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当比赛进行到最后一轮,即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参赛者一张乐谱,请他们分别指挥演奏。前面两名选手顺利完成了演奏,小泽征尔最后一个出场。演奏中,他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之处,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结果仍觉得不自然。小泽征尔质疑乐谱的正确性,但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这是他的错觉。面对国际音乐权威,小泽征尔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喊声未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错误的乐谱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好精彩的故事!”婷婷妈赞叹道,转而对婷婷说,“你要做小泽征尔那样的人!”
“下面这个故事同样精彩。”我讲述道,“某高校在阶梯教室举办了一场发布会,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发明的新型挥发性液体。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对全场的大学生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儿,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后排的同学都有人举手。不到两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将假胡子扯下,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瓶子里装的只是蒸馏水,不怎么挥发,也没有味道!这个故事说明,从众心理过重,不仅会平庸,而且会被愚弄。”
婷婷迫不及待地央求道:“太可怕了!阿姨,求您快给我治疗吧!”
我认为,从众心理几乎是不能治疗的,因为它首先是一种思维习惯,而改变思维习惯需要长时间的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盲目的从重心理就是成长本身。因此,我对婷婷提出如下建议:
1.弄清楚自己的意愿是什么,而不是把别人的意愿当成自己的意愿。比如,你认为双眼皮适合你,就没必要在乎别人的非议;即使你恢复了单眼皮,也会有人不满意。如果你让别人的意见左右你的情绪,那你一定会活得很累。其实,没有人在意你在做什么,你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只会搞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2.不要害怕孤单,孤单能让你学会思考。多读书,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有独立的人格,遇到事情才能不慌乱。
3.遇到事情,多想想“我要怎么办”而不是“别人都是怎么做的”。你要学会取悦自己,而不是讨好别人,毕竟生活是你自己的,你的人生之路要用你自己的脚去走。
咨询结束时,婷婷妈说:“其实,我也需要反省。婷婷从众心理过重,恐怕是受我影响。今后,我要和女儿一起成长,找到自己,做不一样的自己!”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