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机制深化之于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价值

2019-05-09 00:50齐蔚霞
今传媒 2019年4期
关键词:奇葩说叙事

齐蔚霞

摘要:叙事是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好的叙事可以锁定受者,将其纳入到故事的进展中,与主要角色站在同一立场,实现深度认同。网络综艺节目改版的目的在于深化与老观众的关系,并拓展新的观众,在这个意义上,叙事深化是必然的选择,本文从为什么要深化,怎样深化,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评价等方面,结合第五季《奇葩说》的改版,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叙事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101-04

当前媒介生态下,网络综艺节目在急剧扩容的同时,必然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满足用户更加细分、明确需求的壓力,而在动态的市场变化中,最根本的是动态、演进的眼光看待面临的问题,看到其中变化的趋势,和不变的价值。所谓不变的价值永远是故事本身的价值,这是内容本身的精神内核。所以,网络综艺节目在发展的历程中,必然面临不断创新以应对外在变化的需求,强化故事力量,深化叙事机制是必然的选择。

对于《奇葩说》这档节目来说,从第一节走到第五季,出现的问题如“IP老化、选手抱团、流量骤减、评分逐渐下降”等。要有效改善这些问题,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通过融入剧情式真人秀的操作手法”,并不断深化该叙事机制,使得观众进入节目叙事之中,有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形成情感连接,从而尽可能的留住已有用户,并发展出新的用户

一、 为什么要深化叙事机制?

从叙事的视角观之,“叙事是普遍存在,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进行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①到了影视时代,则以视听媒介为手段进行叙事,电视本质也是叙事的,电视节目的本质,是将散乱、无意义的画面和声音进行集中、加以整合,再现出真实或虚构的事件,从而赋予这些声画素材以意义。从这一角度讲,无论何种样态的电视节目都是叙事文本。电视综艺节目当然也不例外,其发展历程就是叙事机制不断深入的过程。“当代早期的电视综艺节目所叙述的是‘关于游戏的事件的话,那么,当下的电视综艺节目所叙述的则是‘关于事件的游戏。”②而网络综艺节目则更需要面对更多样、复杂的状况,相应地,讲“好故事”和“讲好”故事的要求更高。

对于进入市场的网络综艺节目来说,不断创新是其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径。以第五季《奇葩说》为例,叙事作为一种传播与沟通机制,在其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时,深化该机制发挥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化节目自身的表达。叙事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表达手段,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述说和表达。同时,叙事本身就是话语,不同的观察点和参考框架以及描述语言决定着事实或现象的不同呈现方式和面目。所以,强化节目的叙事能力就是强化节目自身的定位和传播能力。

第二,加强对观众的召唤和卷入。故事对于观众而言,是一种进入的召唤,因为叙事的普遍存在也意味着叙事接受者的普遍存在,以及相应地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对故事中情节变化的本能好奇,对故事中人物情感的本能认同都意味着故事对接受者的吸引力,而能够在情感上卷入,最根本的是在故事中在能够“自我看见”,因为叙事也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而人天又是个寻求意义和解释意义的动物,在这个意义上,第五季的《奇葩说》对于叙事机制的深化,意味着召唤和卷入,召唤新的观众进入,和老观众的深度卷入。

第三,引发情感反应,产生一体化效应。情感,是人类内部情绪与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性需求相联系的体验。情感的种类复杂多样,暗藏在每个人的深层意识里,生长在个人经验和价值中,因而具有强大的力量,深化叙事就是强化这种情感连接。因为没有一种故事不包含一类人类的情感,也不是基于人类的情感。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说服,深化这种情感连接可以使得叙事者与接受者,共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从而产生一体化的连接效应。

二、 如何进行叙事深化?

“叙事话语是叙事主体与叙事对象遇合的中介,它既体现了作者的观念与情感,同时也是叙事对象特性的写照。”③这意味着,在叙事者在调整叙事策略时,要遵守与叙事接受者之间的共同契约,所以坚持人类叙事中的一些经典讲述模式,呼应人们审美接受心理的结构化,同时,强化固有的叙事框架,增加叙事元素和凸显其中的关系,深化主题表达,人物塑性,情节建置,并在所有的叙事机制搭建过程中,呈现叙事者的价值观和立场。

网络综艺节目基本都可以归类为真人秀式节目,该类节目通常有一个主线贯穿始终,每一期节目完成其中一部分,选手在其中的环节展示自己,每期会有一个暂时的叙事终结,下期又重新开始。在这种结构中,每一期都是独立单元,每一期都包含悬念,直到节目临终,悬念解开,排除式结构与缝合式结构最后表现为矛盾的彻底解决,连续的叙事终有一个闭合式的结局,这种叙事结构也是从神话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的经典叙事模式。

如果将叙事分为“大叙事”和“小叙事”的话,所谓“大叙事”就是节目本身作为一个叙事整体,通过叙事情境的合理设置,使人物面临压力而展示性格的真实性和多面性,并通过行动应对困难,完成晋级和加冕,直到最后的英雄凸显。叙事的核心是事件,但事件凸显的是人的个性和人成长的过程,同时,叙事话语所引领的叙事走向也表达了叙事者的基本态度——对人的关怀和爱。对于小叙事来说,小叙事是每个选手的个人故事,要凸显每个小故事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让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认同对象,参与到角色的行动和命运中去。同时,在大叙事与小叙事之间保持张力,即在大叙事的线性前进进程中兼顾小叙事的独立性;以及大叙事结束了,小叙事还在可以自足发展,故事并未终结的叙事张力、悬念,可以继续吸引观众停留在叙事文本中。

对于《奇葩说》来说,大叙事部分的深化,在于保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强化二元对立的冲突和戏剧性,在闭合与开放之间尽力扩充更丰富的内容。在小叙事部分,则凸显选手的个性,尽可能讲述个体的命运故事。同时,作为一档叙事机制贯穿的辩论节目,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赛制的改变强化选手用故事进行辩论的能力。

三、 深化叙事机制的内容

如果将叙事分为讲“好故事”和“讲好”故事两个部分来说的话,即故事本身和故事的讲述方式。深化叙事机制意味着通过“好故事”将观众卷入进来,实现讲述者和观者的“共同看见”,以及通过“讲好”故事,拉近叙述者和观众的距离。

(一)调整结构

叙事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基本结构类型。“在分析中叙事结构的层面可以从文本中分离出来。叙事功能是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叙事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结构类型。”④叙事学认为人类叙事中潜隐着稳定的模式或曰“永恒”的结构,这一类型结构也可用二元对立视角来探查,表现为一系列要素的二元对立、相互斗争和一元胜出。

第五季《奇葩说》在延续基本叙事功能序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了前面几季节目中某些元素的组合关系,建构了新的二元对立关系,注重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中各种对立的关系上”,以希望产生更戏剧化的审美效果。这些二元对立关系包括新老奇葩之间,选手与选手之间,老奇葩和老奇葩之间,奇葩和导师之间,奇葩和观众们之间,以及老奇葩的过去和现在之间,奇葩的刻板印象和真实形象之间,特别是通过叙事情景的改变,逼迫选手特别是老奇葩,必须拿出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及从该故事中获得的人生经验,以及如何进行叙事推理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将选手的“前台”与“后台”的社会角色都予以呈现,这两种角色对立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二元对立关系,改版所增加的这些关系扩充了节目的叙事张力。

(二)凸显人物

悉德·菲尔德说,“人物在叙事中就是观点”,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⑤在网络综艺节目的叙事中,人物设定、人物关系的构建,激发人物情感呈现的情景设置等,日益占据更大比重,呈现选手的个性和情感,呈现其“成长”的过程,是综艺叙事的根本要义所在。如果把故事简化成“人+事”的话,“事”凸显“人”,考验“人”也造就了“人”,一以贯之的是人的情感,情感是要传达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最终受众会把自我的情感投射于角色身上,因为认同角色而认同节目。

本次《奇葩说》改版,将老奇葩人数从13降到8,这8人是根据观众的收视数据线选出的,数量少有利用人物的塑造。而最大的改变是增加了赛制的竞技性,如老奇葩和新奇葩一起参加资格赛;四大战队、1v1辩论、开杠赛、30s求生欲等,叙事情境设置应该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发育和发展提供该有的功能。它意味着选手所处的平衡秩序打破,并激发选手复归平衡的自觉欲望,选手采取“本能”行动以整饬情境压力带来的混乱时,真实性格容易暴露。同时,叙事情境和个体欲望共同激发下的“关系结构”的形成、打破与重组是人物性格生成和呈现的前提,在人物建置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选手更真实的面相,以及选手之间真实的关系也确实在这一季《奇葩说》中呈现出来,这种选手多面性的呈现使得观众在情感、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个人能力,以及其他方面建构了对选手的认同感。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展现人物成长的轨迹,呈现人物的“成长弧光”,“人物弧光”是指将叙述作品“述本”中的叙事段落按“底本”中原始时序重新排列后,随着故事的发展,主要人物在价值观、性格、欲望目标、个人能力等方面质性的变化轨迹。剧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将 “人物孤光”视为剧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处置原则和技巧,并将其表述为叙述过程中“人物本性的发展和改变”。⑥这些人物“成长的孤光”,会使受众对选手的竞技能力和人格魅力产生认同度,特别带来叙事审美价值的形成,以及给予赛制动力结构、节奏感、逻辑清晰度以及人物塑性的戏剧价值和主题表达的凸显。

(三)彰显主题

主题是故事本身是现实世界中的缩简情节,为人们提供现实消费的意义框架,表达的是“一个基本的观点”或“共同的出发点”。叙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这个“基本观点”或者“共同出发点”就是成功传播的根基。《奇葩说》作为一档辩论节目,以叙事学的观点来看,是一场以叙事为基本架构的语言类真人秀节目,该节目的叙事主题可以总结为:“认识自己”,这是观众与辩手的共同出发点和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个人类要面对的普世性问题。在第五季改版中,通过赛制的变化,改变叙事情景,强化选手讲故事表达观点的能力,也凸显了所有辩题讨论的核心都是“我是谁”,由此而引发我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正如其总导演李楠楠说:“辩论的价值不在于赛制、玩法,而在于它本来的精神内核,是包容和换位思考,鼓励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这是在很长的时间轴上一直有价值的形态。辩论的本质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⑦

该主题的凸显是《奇葩说》的定位和价值所在,也形成了观众与节目和选手的连接点,改变对主题的强化也是对这种关系的深化,根本是在叙事中的互相敞开和看见,从而形成认同感。当然,对于辩论节目而言,这要求辩题设计的新颖与合理。

(四)话语拉近策略

在叙事学中,话语是指叙述故事的方式。“叙事学家之所以对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形式感兴趣,是因为这些形式是调节叙述距离的重要工具。叙事学家对语言特征本身并不直接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在于叙述者与叙述对象之间的关系。”⑧而在传播研究中,传播者的“视角”经由特定的话语方式直接影响受众对内容的接触与理解程度。

对于《奇葩说》这档以辩论为内核的节目来说,零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的结合,除了主持人和当时人的视角外,还引入“上帝视角”,以增加节目的叙事效果。同时,辩题本身是一个引导观众观看的视角,选择某些话题也意味着观眾可以从该话题切入看见什么样的信息,而导师团和主持人等多种视角在节目中的越轨、交替与并存,使得节目呈现出一定的深度与丰富性。

同时,在讲述方式上多了空间,多了台前和幕后、备战室以及观战室等,借助影视屏幕来“再现空间”和“构成空间”,并通过“事后追述穿插现场”这种双重时态交叠,利用节目参与者的追溯,穿插在事件于当中,通过灵活的剪辑重构故事,这些手段都是对视听形式这种叙事表达方式的完善,通过多视角、多形态的空间呈现,给观众提更深层次的感知体验和交流渠道。

而这些讲述方式最根本的变化是,将影视空间的构造转化为观众心中的空间构造,完成了观众情情感化接受的过程。比如,本季《奇葩说》专门把选手们内心的焦虑通过事后采访等方式予以放大和梳理,以呼应观众内心真实的情绪,虽然会一定程度影响辩论的流畅性,但另一方面,也是对叙事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回应。

结语

深化叙事机制可以有效地拉近节目、选手与观众的关系,从《奇葩说》第五季的收视效果也可证明这一点。但同时,来自用户的评判也似乎不绝于耳,这也要求所有的网络综艺节目,包括《奇葩说》在内,在改版创新时应该思考一些问题,如:

其一,文化本身“不管究其一般性还是特殊性来说——就是一种叙事”。⑨而在网络文化这个大语境下,大众审美呈现出强大的文化审美形塑能力,网络文化以其强势的文化符号和消费承载能力引领着节目改版的方向。但另一方面,如何在与观者建立亲密联系的同时,不采取迅速吸引、粘附大众的方式和路径;如何在回归叙事本质与满足娱乐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需求权衡和取舍的问题。

其二, 角色的塑造成为网络综艺节目叙事的焦点所在,但优秀选手的不可得,以及不稳定都造成了叙事机制的弱化。对《奇葩说》来说,真正的创意需要在具体节目虚拟的、假定的语境中来重新建构话题讨论的角度和深度,形成具有整体差异性的角色类型和价值表述的方式,从而产生不可代替的内容创意的核心竞争力。而能够担当此任的选手并不多的,特别是一些本来可以弥补老选手单一性的新选手的中途退赛等问题,使得观众与选手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中断,也使得节目的部分观众流失。

此外, 叙事深化也意味着节目不断去除杂质,回归大众化“审美”轨道的过程。而很多综艺节目包括《奇葩说》最初的所谓成功,和其对所谓固有审美期待的突破有很大的关系,但改版或者说加强叙事性大概也意味着对传统的回归,这本身是一个创新与固守的悖论。

总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综艺叙事操控者,须面对愈加多元的叙述权力结构和更加复杂的媒介运行逻辑,进一步适应崭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在提升叙事操控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与观众的情感联系,从而使得综艺节目的多元化增长有了可生长的根基。同时,也要传导正确的媒介态度,将提升网络媒介的引导力作为价值坚守与叙事担当。

參考文献:

[1](法)罗兰·巴特.张寅德译.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载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2]朱传欣.当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叙事转向[J].中国电视,2018(7).

[3]巫汉祥.后现代叙事话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4]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46.

[5]悉德·菲尔德.鲍玉珩,钟大丰译.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的具体指南[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41.

[6]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 幕剧作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122-124.

[7]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56155363_104421.

[8]邓年生,李奥.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创新[J].中国出版,2017(9).

[9]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1.

猜你喜欢
奇葩说叙事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个性化节目形态分析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如何“量产”《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