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多洛
虽然我不喜欢她的顽固,但一点都不妨碍她成为我的朋友。
我一点都不喜欢曾童,我觉得这个姑娘太不懂得变通了,顽固得像个八十岁的老太太。虽然我不喜欢她的顽固,但一点都不妨碍她成为我的朋友。
事件起因发生在一节平淡无奇的体育课上。我准备绕过操场去小卖部买杯水,隔壁班一群男生正聚在门口,我听到有人说了句:“你说曾童吗,不要老把我跟那个死胖子扯在一起好吗?”我下意识地看过去,看到一个眉清目秀的男生皱着眉头正向他的同学抱怨。如果我猜得没错,那应该是谢清歌。我撇了下嘴,转过头,果然看到跟着我一起前后脚出来买水的曾童一下子黯淡的目光,她低着头,一言不发大步地超过了我走出围栏。
曾童的确有点胖,不,何止一点。她可是在我们班有200斤身材的重量级人物,但正因为她的心宽体胖,出手大方,人缘还不错。比如我的同桌没笔擦的时候,就会跑到第一排,可怜兮兮地向曾童借笔擦。要知道,我们可是坐在倒数第二排的,真是曲线救国啊!当然,这也是因为曾童几乎是有求必应,这所谓的“借”最后就变成了“送”。
下课的时候,曾童的身边也会围着几个小姑娘,我还挺好奇的。有次我去厕所的时候,经过第一排,听到对话内容是这样的——甲:“曾童,你什么时候送我那个蝴蝶发圈啊?”
曾童:“明天我会带来的。”
乙:“童童,那我也想要。”
丙:“那我呢我呢?”
曾童还傻呵呵地笑:“都有都有。”
我莫名觉得曾童就像个皇帝一样,对着后宫佳丽三千人,不是“论功行赏”,而是“见者有份”。平常也没见着这些人对曾童有多仗义啊,曾童回答不上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我看她们还不是和那些男生一样幸灾乐祸的。
而那天,曾童听到谢清歌那么说她,我追过去时,分明看到她颤抖的双肩。她背对着我说:“温温,不好意思,我差点忘记你在后面了。”我随即放慢了脚步。我在想,如果是我,伤心的时候,一个人静静会比较好,别人安慰的话, 可能会起反作用吧?我慢慢走在她的背后,也不说话。她的背影孤独又倔强,我发现我和她很像,戴着冷漠的面具对着众人,身边也没几个朋友;她的身边有很多朋友,可是往往这种时候,却没有朋友愿意陪在她的身边。其实我们同样孤独。
我生出了恻隐之心,决定以后对曾童这个小姑娘,有必要再友好一点点。
可是了解以后,我发现曾童有个大毛病,就是“顽固”,她属于一条路走到黑,撞死不回头的那种。比如,她喜欢谢清歌,就一直喜欢着。这件事几乎人尽皆知,在我们成为朋友之前,就连我这个班上的小透明都知道。她和谢清歌同住在一个巷子,用暧昧的说法就是从小青梅竹马。她也会给谢清歌送很多小礼物,课间休息十分钟,除了打赏“妃子”们,就是屁颠屁颠跑到实验班找谢清歌。
谢清歌放学了,她更是像牛皮糖一样黏着他。谢清歌篮球打比赛了,别的小姑娘都是送水,曾童左手拿着水,右手抱着一个药箱在场外等着。听说谢清歌之前有次打比赛手受伤了,休息了好久才见好,曾童心疼极了,之后谢清歌打比赛的时候,都备好药箱,以便谢清歌受伤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为这,不少比赛的同学都以为曾童是学校派出的医务人员,净让她当免费劳动力了。
那时候,有个我认识的同学在实验班,她就跟我八卦地宣传过谢清歌和曾童的故事,她说:“我们看到你们班的曾童天天来找谢清歌,以为曾童是谢清歌的女朋友,但是谢请歌说不是,他还说他简直烦死她了。”“谢清歌不是收了曾童的很多礼物吗,后来谢清歌也回送了一个礼物,你知道是什么?”
我摇摇头,示意她说下去。
“他送了一本余华的书,名字叫《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送的时候,谢清歌还特地强调:‘我本来不想送的,但是想了想,还是得送给你。我当时看曾童笑得眉开眼笑的,真不知道拆开包裹后会不会很难过。这书名已经够明显了。”
我当时只是当笑话听的,觉得曾童这样被拒绝后,应该就不会再找谢清歌了吧?但是我没想到,即使明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曾童还是一如既往地对谢清歌好。听说,她喜欢谢清歌,坚持十年了。
直到那次在操场我目睹曾童被骂“死胖子”后,她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放学不再去找谢清歌了,而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去跑操场十圈,晚饭也省了。我以为是时下很流行的“爱情的力量催人向上”。陪小顽固去跑步的时候,我还揶揄着说:“唉,爱情的力量真是伟大,你为了你的男神谢清歌,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女神啊!”
曾童却冷哼道:“我才不是為了他,我是为了自己的自尊。我受够了被别人当作死胖子了!”
我没说话,我看到曾童一脸严肃的模样,也知道这一点也不好笑。对于小顽固来说,这只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
在学校里看到谢清歌的时候,本来还和我说说笑笑的曾童,目光里好似有千万把剑直直地刺向谢清歌,曾童这也算是因爱生恨了。
不过,时间似乎治愈了一些东西。等我和小顽固好得称兄道弟,她喊我温大哥,我喊她顽固兄时,我在路上看到谢清歌,提醒曾童可以在他背后画个圈圈诅咒他,她反倒满不在乎地说:“骂什么骂啊,不想再骂他了,谁年轻的时候不眼瞎呢!下次看到他,不用提醒我了,我和他不熟。”
我笑了笑,觉得小顽固不喜欢任何男生的时候,还蛮酷的。
戈唱摘自《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