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坚
在旧中国,读书出仕是人们济世救国的首选,经商做生意是会被人看轻的,而且从“士、农、工、商”的排名,也可以大致感知商人的尴尬地位。可是,在20世纪20年代,有一个年轻人却毅然放弃教师、报馆主笔等风光的职业身份,投笔从商,致力于实业救国。他从一条小船做起,缔造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掌控了长江上游70%的航运业务,成为笑傲川江的一代船王。
他就是中国航运业的先驱卢作孚。
一
投笔从商办航运
1893年,卢作孚出生在四川合川县一户贫困人家。他天资聪颖,尽管只读了几年私塾,却靠自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期望用手中的笔拯救灾难深重的民族。他先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深得黄炎培等名流的器重。但面对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家,他时常觉得手中的笔太轻飘了。
1922年,卢作孚拜访了纺织业巨子张謇。攀谈之后,他愈发认同张老“实业救国”的主张,毅然辞归合川老家,寻找实业兴邦的途径。
合川面对浩荡的川江,卢作孚看着江上往来的船只,发现上面飘扬的几乎都是外国的旗帜。经过详细调查后,他才得知川江航运基本由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的轮船公司虽有20多家,但多处于破产边缘。
泱泱大国的内河航运被外国人掌控,让卢作孚很是不甘。经过调研,他了解到川江航段只有重庆到合川之间没有通航,于是,他决定开辟这条航线,与洋人一争高下。
要开辟航线,就要买船,可是卢作孚没有什么积蓄,只能靠自己的号召力进行募捐。1925年10月,他召开发起人会议,募资目标2万元。结果,任凭他磨破了嘴皮,甚至连街上卖豆花的老板他都去游说了,也只筹集到8000元。
这点儿可怜的资金根本无法买到像样的船,但卢作孚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上海。他跟船厂软磨硬泡,以8000元作为定金,与造船厂签订了造船合同。而后,他又返回合川继续募捐,最终勉强凑够造船费用,买回了一艘载重70.6吨、吃水较浅、马力较大的小客轮。
随即,他成立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以公司之名将客轮命名为“民生号”。在开业庆典上,他说:“民生公司绝不单纯是一个经营航运的公司,发展祖国实业才是目的。”1926年7月23日,“民生号”正式起航,由重庆开往合川65公里的路程,没客轮之前需要2天,现在顺水只需4小时,逆水9小时,大大方便了旅客。
开业伊始,卢作孚殚精竭虑,他全力改善经营管理,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因为接待热情、服务周到、伙食又好,很快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第一年就获利20000余元。随着经营的发展,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只有一条船,无法当日对开,利润自然减半。此外他还发现,到了冬季川江枯水期,至少要停运5个月,对此,他一面开辟枯水季节新航线,一面加紧定制吃水更浅的新船。
1926年冬,卢作孚新购置了一艘载重34吨的浅水小轮“民用号”投入运营,接替了“民生号”的渝合航线,“民生号”则改航重庆至涪陵一线,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渝合之间的每日对开,还开辟了新的航线,营业收入猛增。
到1928年,卢作孚又购买了一艘载重120吨的客货船“民望号”。从此,民生公司以三艘轮船,在重庆、合川、涪陵三地循环航行,高效地配置了资源,发展成为一家极具活力与生机的民族航运企业。
二
化零为整斗洋船
随着公司日益走上正轨,与外籍轮船抗衡成为卢作孚思考的问题。在当时,中国轮船无论从吨位还是运营细节上,都与外籍轮船存在很大的距离,如果继续一盘散沙式的各自为战,将会在竞争中被逐出局。卢作孚深知只有同行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才能有效发展。于是,他向国内同行提出了“以民生公司为核心,实施化零为整、统一川江”的发展战略,号召川江上的中国航运公司结为一个整体。
不料,很多同行以为卢作孚此举是“蛇吞象”,因为当时的民生公司不过三条船,总吨位只有230吨,比有些公司一条船的吨位还要小,如此以小博大简直是白日做梦。对此,卢作孚在动员时郑重承诺:凡愿意将轮船出售给民生的,不论船况好坏,民生一律作价收购;凡愿意将公司并人民生的,无论负债多少,一律由民生代偿债务,原来公司所有员工全部由民生接收安排工作,不使一人失业。
这种自己掏腰包照顾其他公司员工利益的做法,很快得到了各个小公司的响应,并购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兼并“军轮”的过程一波三折。所谓“军轮”是四川各路军阀投资的轮船,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依仗枪杆子抢夺客货资源,这种不平等的“游戏规则”大大阻碍了川江航运的健康发展。卢作孚深知不兼并掉这些军轮,统一川江航运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他亲自出面,向各军阀陈说利害,劝其合并,并在洽谈过程中,不怕对方狮子大开口,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最终达到了目的。
就这样,从1930年到1935年问,民生公司共计并购轮船36艘,长江上游的几十家中国轮船公司全部成功整合在民生公司的旗下,形成了川江航运界的“民族航母”。
化零为整之后,卢作孚开始与外籍轮船竞争,而老牌的“捷江”“怡和”“日清”等外籍轮船公司不甘心肥水外流,开始了激烈对抗。他们分析形势后认为:卢作孚连续并购之下,民生公司的欠债已经达到了70万元,此时正是打价格战的好时机。于是,他们故意联手大幅降低运价,如果民生公司也跟着降价就会被拖垮;如果不降价,就揽不到生意,只有等死一条路。
结果出人意料,卢作孚并没有踏入恶性竞争的圈套。他充分引领民众的爱国热情,在公司内提出了“勒紧肚皮,也不让民生公司被外商挤垮”的倡议,得到了员工的积极支持,大家不仅忘我工作,还主动缓领或少领工资,与公司共度时艰。同时,卢作孚带头克服艰难,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尽力改善硬件设施,用良好的服务赢得客货资源,得到了民众的拥戴。工商业者不把货物交给外籍轮船公司运输,乘客也自發地喊出了“要坐就坐民生船,坚决不坐外国船”的口号。
同仇敌忾之下,到1935年6月,美籍捷江公司破产了,其他外籍轮船公司也每况愈下,卢作孚趁势追击,接收了捷江公司的7艘轮船和码头设备,一举掌控了川江航运70%的业务。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民生公司已经拥有轮船46艘,总吨位达18718吨,职T3991人,资产1215万元,成为当时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笑傲川江。
拼上身家救国难
从1937年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全国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9万多吨重要设备和器材以及3万多名相关撤退人员聚集宜昌,亟待转移到重庆。
此时,事关国之命脉的转运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肩上。但此时川江已接近枯水期,较大轮船可通航的时间仅剩下40天。时机一过,这些历尽千辛万苦运到宜昌的设备器材,就只能忍痛放弃。
关键时刻,卢作孚处惊不乱,运筹全局,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转运工作。他亲赴各轮船公司和码头视察,并登上轮船检查各轮船的性能、运载量、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接着,他连夜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和各轮船船长、技术人员开会,制定出在40天内运完撤退人员和物资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
按照民生公司的船舶运力,要将堆积的设备器材全部运至重庆,须费时1年。为了在40天的期限完成任务,卢作孚决定实施民生公司创造的川江枯水期间实行的“三段航行法”:只将最重要的、最笨重的设备直接运至重庆,其余所有次要和轻型的设备,运到中途的万县就卸货,然后等待转运,这样就缩短了一半的航程。其他一般的和更轻的设备,则再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留待他日转运。此外,还有一些物资完全可以运进三峡就卸下,让轮船当天开回宜昌,装载下一趟物资。
在卢作孚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大家同心协力,冒着敌机的轰炸抢运,经过40天的高效努力,将人员器材全部转运完毕。在这些日子里,卢作孚日夜守在指挥中心,操劳之下他“眼凹如洞,形同槁木”;民生公司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116人献出了生命、61人伤残,16艘船被炸残炸沉,其壮烈程度不亚于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拼上身家性命,共向四川转运了150万人和100万吨货物,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仅他们抢运的兵工设备,就可以每月生产手榴弹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6千枚。民生公司虽然因此元气大伤,但卢作孚勉力施为、呕心运作,到新中国成立时依然为新中国保存下了148艘轮船,并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将企业交给国家。
卢作孚,一介书生投笔从商,用满腔的热忱和忠贞,践行着济世救国的伟大情结,成为笑傲川江的一代船王。
编辑/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