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1970年,英国的首相爱德华·希思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局面,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对此局面,希思认为主要是因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是,为了平息工人运动,他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而和英国的工会组织进行谈判,提出了一个“三方主义”,即政府、工会方和资方在物价、工资等方面进行协商,制定出全国性协议。按照这种思路,英国政府将继续卷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结果可想而知,通货膨胀和失业情况没有任何好转。
不过,这些倒没有对希思政府的声誉产生实质性影响。真正沉重打击希思政府的,是一件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事情。
当时,英国政府的福利开支巨大,希思政府决定削减这方面的开支,以节省资源。从哪里开始减少呢?希思政府进行调研后,最终找到了人手的地方。原来,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英国从1904年就开始为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牛奶,到二战后,全国的中小学生每天都可以免费获得一瓶牛奶,这一政策广受赞誉,同时也使得英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开支。到希思上台之时,政府已经很难再继续向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牛奶了,而且,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于是,希思政府决定不再执行该政策,这一下子就让希思政府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这个砍掉免费牛奶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了千家万户,英国国民非常愤怒:你这个首相不能为英国的发展指明道路就罢了,居然还要取消孩子的免费牛奶,是可忍孰不可忍!有趣的是,这项政策的执行人正是后来人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她执行这个政策雷厉风行,将人们的怒火瞬间掀了起来。
正当希思政府焦头烂额之际,又发生了一件让希思叫苦不迭的事情,那就是石油危机。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原油的定价权掌握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手中,他们把石油价格压得很低,产油国人民对此非常不满意。二战后,产油国团结起来,成立了以阿拉伯国家产油国为主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共同与发达国家做斗争。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以致原油价格一下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每桶超过13美元。原油价格暴涨立即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希思想来想去,最终实行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办法,比如让英国工人一周歇四天,英国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能超过每小时50英里,他还非常严肃地劝英国人要和配偶一起洗澡,在刷牙时不要开灯……
这些奇葩政策使得人们对希思彻底丧失了信心。在1974年的大选中,希思败选,失去了首相的职位。
虽然说希思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承认他实行的取消学生牛奶的措施是其中一大誘因。毕竟孩子的事情无小事,人心所向才是稳定的关键。
编辑/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