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创新、创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5-09 13:33文俊浩熊庆宇杨梦宁吴映波
计算机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软件专业教育

徐 玲,文俊浩,熊庆宇,杨梦宁,高 旻,吴映波

(重庆大学 软件学院,重庆 400030)

0 引 言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背景下,亟须培养出适应与驾驭软件产业未来发展的创意、创新、创业(简称“三创”)人才。近年来,各高校软件学院积极开展“三创”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2]。但受我国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师资结构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制约,在专业培养方面着重技能培训,缺少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重视择业观,就业技巧教育,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三创”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很不健全,较为全面系统的“三创”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3-4]。因而,探索和实施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特点的“三创”教育机制、路径与模式,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是信息发展时代对软件人才的必然要求。

1 “三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三创”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仍然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深度融合

“三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5]。现阶段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为选修课,课程主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整体设置缺少系统规划和设计,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效结合,“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深度融合[6]。

1.2 “三创”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一直是“三创”教育的瓶颈,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阻碍“三创”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7-8]。现阶段“三创”教育的实践环节更多局限于创新创业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孵化等方面,这些实践环节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受益而非全部学生,难以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意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综合素质等。

1.3 “三创”教育支撑体系建设不健全

“三创”教育体系依赖于组织、制度、资源、平台和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支撑,目前国内 “三创”教育支撑体系还不健全[9],首先,由于场地、资金及技术等资源限制,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其次,限于体制和思想观念束缚,针对学生“三创”政策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10]。最后,缺乏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11]。高校师资力量过于强调教师的科研潜力,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难以实现“三创”教育过程的监控和质量保障。

2 软件工程“三创”人才的培养内涵

“三创”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适应与驾驭未来的软件工程,“三创”人才应具备学科知识认知基础上的创意思维,运用新技术实现软件作品的创新能力,将创新转化为软件产品的创业潜质。创意是对学科知识理解与认知基础上的高级思维活动,为创新提供新观念、新理念和新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表达以及积极探索等能力,提升交流沟通、勇于表达的素质。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观念或创意,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侧重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提升积极进取以及不畏困苦的素质。创业是将创意创新转化为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注重塑造学生谋略决策、组织管理以及风险承受等能力,提升不畏逆境、坚韧不拔的素质。创意、创新和创业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创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意的综合性实现,创新是创业的基石,创业是创新作品融入社会与产业的过程。

3 面向“三创”教育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三创”教育是培养创新性软件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软件创业所需成本较低,每年有不少学生选择创业。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可以制订“创意、创新、创业”软件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在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渗透“三创”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系统化、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该体系构建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内主要课内训练环节,包括“三创”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计划外贯穿融合了学业导师、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在教学模式中,按照“激发创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育创业理念”的逻辑,在教育理念上促使学生从课堂走进实验室、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以设计、实践为主线,重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注重综合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在支撑保障体系上,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基地与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立了“软件创意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设置“三创”专项奖励基金;搭建了软件工程“三创”支撑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级研发环境,实现软件创意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平台,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方式,组建“三创”专兼职导师团队,确保“三创”教育可持续发展。

3.1 优化课程体系,纳入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到培养全过程

“三创”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建立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三创教育的多层次教学体系。首先,基于创意、创新、创业整合的原则,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软件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把“三创”教育课程有效纳入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新生研讨课、新技术讲座、创意创新思维、企业家课堂和创业管理等课程,提升“三创”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其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引入MOOC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拓展学生学习渠道;组织三创竞赛,对竞赛获奖实施学习认证和学分管理,逐步提高学生的“三创”专业素质;将学科领头人及行业优秀人才进行合理组织,有针对性地开设学科前沿、市场需求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专题讲座、报告等。广泛开展研讨式、启发式、问题导向式和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意创新创业灵感。

3.2 建立面向“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3.2.1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以国际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创新实验区、软件创意创新创业中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整体规划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实验、实训、实习、学生竞赛、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等实践教学,实施以“实验→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创业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意思维能力→编程实践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能力训练体系,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贯穿创新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和学科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课外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增加以“创新思维启发、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环节与内容,实现了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的渐进性阶梯式培养[12],并具有国际视野的“三创”软件人才。

在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按照“激发创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理念”的思路,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通过讲座、实训、竞赛和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从中寻找创新点→收敛创新点→创业实践,有步骤地实现创意、创新、创业3方面的能力培养(如图2)。

3.2.2 与企业共建“三创”实践教学平台

为实现软件从创意到产品的实践教学全生命周期管理,我们与企业共同研发了软件工程“三创”实践教学平台,为渐进性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提供了支撑。如图3所示,该平台涵盖了软件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类似企业的研发环境,如任务跟踪管理、问题管理、版本库管理等。“三创”平台是一个集成的技术架构,它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该平台,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提出创意想法,采用项目招标的方式,选取好的创意项目。创意确定后,在领域专家指导下获取详细需求,通过“三创”中心及应用团队进行协同设计、编码、测试,形成软件产品。最后,选出其中部分优秀作品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依托该平台,我们有效地实施了“三创”的实践教学管理。

3.3 健全和规范“三创”教育的运行保障机制

3.3.1 加强“三创”师资队伍建设

激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引导教师在企业及科研院实践锻炼。外聘创业实践者、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等行业优秀人才,组建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激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引导教师在企业及科研院实践锻炼,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三创”实践活动,组织参加全国的创新创业交流会,加强国内外教学研讨和科学研究,提升教师“三创”教育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建立企业师资力量,聘请 50 多个企业工程师定期为学生授课,实现了与大型跨国 IT 公司在教育资源上的共享。

3.3.2 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

图1 基于 “三创”教育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图3 “三创”实践教学平台支撑

对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校内校外两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软件工程创意创新创业中心”,组建与业界同步的工程化综合实验环境,为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为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培养提供工程化环境,为“三创”能力培养提供了基地保障。

3.3.3 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学院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三创基金”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培训、校外专家指导、赛事举办和日常运行等事务。组织成立了 “三创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并迭代改进了“三创”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实践管理制度、创业项目管理制度和创新创业奖励制度,以保障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外聘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组建可跨年级的创新创业团队,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循环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可自由组织团队,申请答辩,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对其中有潜质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资金支持,并对项目过程进行指导和定期评审,保障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

4 初步成效

“三创”教育理念在学院实施以后,在培养“创意、创新、创业”的软件工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开放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真实的开发环境,使学生就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实现“ 可就业、可择业、可创业” 。

据麦可思2016年统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月收入”由之前连续4年的全校第二跃升全校第一位。近3年获国家及省部级奖288人次,获奖包括全国和美国数模一等奖、IBM Power技术应用全国校园大赛冠军、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分组对抗赛一等奖、英特尔杯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国家一等奖、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移动应用和游戏开发大赛二等奖等。大部分毕业生进入腾讯、华为、微软、百度、华为、IBM等著名IT企业工作,工作能力得到广泛认可;约25%进入985高校深造,约10%赴耶鲁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深造。学院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技能。近年来,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日益增多,目前学院毕业生中约5%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学生创办的“深蜀科技”“北京磐云科技”“哲麒科技”等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5 结 语

“三创”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它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是提高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将“三创”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全过程,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创意、创新、创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时期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重庆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创意创新创业课程为载体、创新创业实践为驱动、创新创业平台基地为支撑、激励机制为保障”的 “三创”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于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培养“创意、创新、创业”软件工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软件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禅宗软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工业软件 自主创新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