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
前年在越南芽庄的沙滩上,我遇上一个挺着大肚子晒太阳的欧洲中年男子。攀谈几句后我发现,对方刚刚50岁,却已经光荣退休,拿着养老保险和低保来到东南亚过晚年生活。
仔细观察一下,在沙滩上有不少类似的中年欧美大叔,都是“提前养老”族。而在越南、泰国这样的东南亚国家,有大量类似的西方同胞正在享受类似的“降维打击”。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中年即退休且大腹便便,据说这是因为在西方,胖是劳动群众的标志。
前几天,连岳在公众号里回复关于996的议论时,直斥那些反对996的西方人都是“白左”。我想,如果这一指责成立的话,那些躺在东南亚海滩上、仍有余力却早早退休的西方大叔们,应当也在其中。
西方人自然有抗议996工作制的资本,他们靠着祖父们的余荫,还足以从发达国家往第三世界跳水。而我们中的多数人才刚刚从五环外走出来,如果类比的话,我们是大城市的第一代移民,是西部世界的第一个拓荒者,是全村的希望。
全村的希望在城市里卖命换钱,归类到这个逻辑,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人性天然向往更轻松。如果可以,谁不希望能拿着社保体系的救助金,跑到东南亚某个小岛上逍遥快活?在互联网公司日夜辛劳,是一种不得已为之的人生赌局。
很多人不太理解自己事实上是在参与这样一个赌局。比如说,如果你加入一个互联网公司,而这家公司提供给你的最核心价值不是什么人生趣味、喝茶看戏,而是未来的财富回报。
中国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远未到能躺着数钱的地步,多数员工未来的财富回报,都建立在业务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因此,员工不加班,则企业丧失了重要的推动力,恶性循环下去,谁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996,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高增长模式下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唯增长论的企业价值观。996工作制的本质,是企业牺牲员工小我为高速增长的驱动力。这是一份以未来财富回报为承诺的隐性契约。
资本的逻辑很简单,多劳多得。签订这份契约,就证明你即将以业余时间和部分人生价值的牺牲,来换取可期待的未来回报。
过去几年时间里,中国的程序员其实是相信这套规则的。早几年在中关村创业大街,10点以后下班的程序员们,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他们真心地以为,自己在参与创造一个新的财富神话,属于公司,也属于自己。
阿里巴巴上市之后,那段时间,园区里到处都是买跑车买别墅的新闻,杭州的房价因此也涨了不少。
中国互联网高速崛起的底座,是造富神话支撑着几代程序员日夜加班。而996惹起争议,却又是这样一个神话濒临破产的标志。
前两天,有媒体探访小米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小米员工在上市前曾组团前往北京某高端楼盘看房,兴奋不已,而在上市之后,这些看房的人,一个也没回来。小米不断下跌的股价,让不少以为自己可以一夜资产增值数十倍的人看清了现实。阿里巴巴这种级别的公司可遇而不可求,小米也算新贵了,一旦进入残酷的市场考验里,一级市场的估值神话就破灭了。
但哀叹的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潮水已退,自己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低速时代。
最近三年,仍然可以持续维持核心业务高速增长的公司有几家?有个投行的朋友在朋友圈估算过,不会超过20家。而回想几年前,不少公司只是在望京摆了个摊在地铁上找人扫个码,用户数天天都在涨。
不少企业过往所依赖的资本、技术和风口红利已经消退,剩下的只有残酷竞争虎口夺食,因此,员工加班就成了企业前进的一级助推器。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给予员工足以安身立命的收入回报。抛开金钱谈人性,那只是少数人的特权。
京东在大兴建了个托儿所和幼儿园,就成了有些朋友要跳槽过去的理由之一。仔细回想,这事儿有些奇怪:上市之后的京东,净利润少得可怜,股价更是只有阿里巴巴的十分之一而且裹足不前,这样做不是什么好兆头。
给大家弄个大食堂,或者搞个托儿所,要不是钱多得花不完就是创始人太膨胀。所以,即便是宣称要把员工当兄弟来对待的刘强东,在股价迟迟涨不上去之后,最近还是冷血裁员。从二月到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先淘汰了数十个高管,又解雇了大量应届毕业生,最后还要淘汰三类老员工。
这似乎有点儿不近人情,但对于以营利为己任的公司来说,不近人情恰恰是职责所在。互联网企业曾经呈现出来的温情,只是源于资本过剩而已。你要真指望哪家企业承包你的收入、假期和生活,基本上等冬天来临,你就是第一个被裁掉的那个人。
因此,应该讨论的不是该不该加班,而是企业会不会信守财富回报的承诺。比如,一家强迫你996的公司,到底会不会给你加班补贴?
这比讨论什么想不想加班要更实在,因为加班费是空头契约里的信物,代表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共识。愿意给员工加班补贴的企业,至少,未来一定会允许员工共同富裕。而连加班费都没有的公司,要么是真没钱,要么就是纯粹的剥削。
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其实很简单:萍水相逢,各取所需。不愿意賣命换钱,那就找机会安心当个废柴;愿意拿命换钱,就先擦亮双眼落袋为安。
或者可以扪心自问,那些宣称从不加班的公司,你真的敢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