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及家长应对新高考改革的行动方案

2019-05-08 16:28徐巨明
湖南教育·C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长科目学科

徐巨明

面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高考,即将“试水”的学生及其家长成了最焦虑的群体。当新高考改革尘埃落定,广大学生及家长要理性思考,冷静分析,梳理出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和行动方案。

一、选考科目——新高考的个性化战场

现行的高考科目,只是简单的文、理科“选边”,而新高考改革则大大延伸了学生的选择空间。考生在物理、历史两科“选边”站队之后,还有个“四选二”的自由组合选择。为了最大限度夺取高分,也为了走对未来人生的方向,每个学生首先要选好边,然后力争在选考科目上做出最佳选择。在“选边”和选科之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

第一,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未来人生走向。高中学生通过六年小学和三年初中的学习,应该能够摸得准自己的兴趣点:是对数字特别敏感还是对文字特别钟情?平时阅读对哪些书籍最感兴趣?对哪种人特别崇拜?不妨通过这些问题,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向。第二,认真评估自己的学力基础,筛选出自己的特长学科。分析自己的特长学科时,不要只看一两次考试成绩的高低,更要了解自己各个学科的学习能力。有些学科我们总是理不清头绪,而有些学科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就能融会贯通。特别是那些通过自学就能收获很大的学科,往往就是你的特长学科。第三,考虑自己的职业意向。高校录取时对不同专业都会有选考科目的限制,如果立志要学习某专业,就要弄清楚这一专业在招生时对选考科目有什么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是“选边”和选科的主要依据。此外,我们还要考虑自身的学习条件和所在学校的师资力量等因素。选考科目按不同分数段赋分,对手强则自身弱,排名靠后,赋分低;对手弱则自身强,排名靠前,赋分高。但作为考生个人甚至单个学校来讲,要准确评估对手强弱实属不易。而且我省将难度系数较高的物理学科列为“选边”科目,这就大大减少了依靠玩“田忌赛马”游戏获取高分的可能性。

新高考改革在高中学校掀起的最大波动是“走班教学”。跟试验区上海、浙江等省份相比,湖南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组合选择数量已大大减少。新生入校的行政班级,到高考迎考时通过选边选科组合,可能有12种去向,少数学科需要学生走班学习。学校实施走班教学后,学生需变换班级走动听课。尽管学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对于部分平时自觉意识不强的学生来说,这仍然是一道自律难题。在随聚随散的听课班级里,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如何提高课堂收益、如何进行课外学习等因素决定着走班学科的成绩。那些自律意识强、自学能力强的同学会成为学科成绩的领跑者。

二、生涯规划——走进新高考的必修课

生涯规划,是伴随新高考改革走进广大高中学生的新概念、新课程。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生涯规划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重心是基于未来职业追求的学业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直接决定着高考的选考方向。生涯规划如何做?首先要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与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学业基础以及自身各方面条件。其次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取向,未来希望从事什么工作,追求怎样的事业。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规划必定成为每个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生涯规划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好高骛远,远离自身实际,喊口号,唱高调;二是迷信他人“指南”,跟风追雨,缺乏理性分析和个性特色。

生涯规划需要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力求选对最适合自己的选考学科。

三、综合素质——走进好大学的敲门砖

新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在高校录取时增加了参考因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它打破了以往唯分数定高低的框架,为综合素质较高而高考发挥欠佳的考生拓宽了升学空间。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人的综合形象。高校录取时,除了高考分数,展示在招录老师面前的综合形象,也将成为重要参考依据。

也许有人担忧,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如果缺乏有效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这种所谓的“参考”,会不会成为新一轮“拼爹”的战场?

试验区的经验是层层建立管理平台,设置各内容模块信息录入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审核制度、信誉等级制度、公示与举报投诉制度等等,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相关工作,我省也正在进行中。

面对新高考,学生一定要改变“读死书、游题海、争高分,进名校”的惯性思维,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内,学生要更多地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兴趣,提高组织能力和服务意识;在校外,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服务,进行岗位体验,从事创新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品质,增强身心健康。

四、家长行动——走出“一路追分”误区

受传统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的求学过程异化为追分历程。新高考改革打破了分数框架,从“招分”转向“招人”,考察范围从单纯的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养,学生需在更远的征程中角逐,在更大的空间里较量。作为家长,必须走出既往的误区,拓宽思维,把高考放到孩子一生成长的历程里审视。

首先,家长从小要注意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带孩子旅游,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时,很多家长只是匆匆完成观看任务。事实上,这是观察和培养孩子兴趣的最佳时刻。有些孩子在一个历史事件面前久久凝思,而有些孩子却对一些科技现象疑问重重。家长应该适时地加以引导,跟孩子一起探讨,指导孩子阅读相关书籍,这对规划未来学业和人生意义重大。

其次,要引导孩子更多地走出课堂,书写更多课堂以外的故事。过去,我们评判孩子的成功,过多地局限于课堂表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引导孩子重视课堂以外的生活与学习。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还要更多地走向社会。社会是一张更大的考卷,要让孩子在一个个社会考题面前争取高分,丰富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既是应对高考的需要,也是为未来幸福奠基。

第三,指导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阅读,不僅仅是语文学科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能力,更是一个人的重要素养。专家多次指出,要在新高考中不断提高对考生的阅读要求,逐步加大试卷的读题量。考生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思考与解答,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就很难获取高分。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娃娃抓起,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逐步寻找感兴趣的学科方向,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新宁县第一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特长科目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老板的特长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高考“新科目”
特长
“超学科”来啦
钱就是特长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