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源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四个意见:了解民众的文化诉求,扩大宣传范围,强化宣传力度;积极举办采风、慰问和演出这些文化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群众,让他们真正感到温暖;建立并完善制度体系,为基层群众文化传播打好基础,强化传承优秀文化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诉求;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268-01
新常态下,大众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起的传播媒体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咨询信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起到的作用不理想,这是因为文化宣传缺乏针对性,要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做到物质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一、收集民众文化诉求,加大文化建设宣传力度
要做好调查,了解并掌握基层群众的文化思想情况,广泛性地收集群众的文化诉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服务形式的有效创新。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民众的文化现状和诉求有详细的掌握,之后才能确定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方法。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建设文化的重要性,重视宣传工作,扩大宣传范围,强化宣传力度。社会上的很多公民都没有意识到文化建设的深层含义,事实上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能够改变社会群众的思想观念。现如今政府应该把文化建设的焦点投放在基层群众身上,在农村发展的历程中,文化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为了建立良好的农村基层文化形态,最为基础的工作是加强宣传,要采取有效的、直接的宣传手段。这样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才能深入人心,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参与的祥和景象。
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扶贫攻坚是中国政府目前的重要工作内容,“聚焦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是工作的主题。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采风、慰问和演出这些文化活动。领导人员积极引导群众文化工作者创造优秀的文艺作品,深刻解析“三农”问题,以此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建文化作品的灵感要来源于群众,创建的作品要广泛传播给群众,这样文化作品才是真正的接地气,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内涵。另外应该重新明确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人民群众除了创造物质财富以外,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开展的文化活动不仅要有丰富多彩的特点,还要将人群群众可接受的范围考虑在内。基层的群众文化有很多,比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文化的受众群体不同,就应该体现不同的特色。开展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让参与者感到愉悦轻松,为此群众文化的工作者应该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群众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扶持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让基层群众真正感到温暖
网络的崛起,手机逐渐在社会普及,社会群众的生活在此条件下非常便利。信息量巨大,深刻影响社会群众的思想,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充斥着在人们的生活氛围中,城市人口剧增,人情凉薄,群众文化传播在此条件下发展困难。在基层,依然有数量较大的空巢老人居住在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生活水平依然很低。群众文化工作者开展“走基层”活动很有必要。帮扶措施在文艺结构的支持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农村留守人民的关心和幫助,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让他们真正感到温暖。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或者是“五·四”青年节等一系列节庆日多开展文艺进村寨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艺形式,增添群众生活色彩。此外,还要开展文明普法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困扰民众的民事纠纷案件,避免小的纠纷事件逐渐放大恶化,造成严重后果。
四、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弘扬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表现出的自信是最基本、最广泛也最深厚的自信。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渲染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人们会不知不觉将优良的文化自信融入身体血液。但是,社会上的很多文化辅导机构在传播错误的思想。比如近日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的“女德班”就严重与优良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也极度不符合。为此要建立并完善制度体系,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打好基础,提高传承优秀文化的效果。有了科学的制度体系,会明显提高文化辅导的针对性。相关的部门要重视文化制度体系建设这一问题。健全文化辅导应该考虑到各个地区的不同状况,也要考虑到各个区域内人民对文化的不同诉求。逐渐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准确制定文化活动的具体形式,为文化辅导工作提供准确的制度标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丰富文化建设的工作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融入其中,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辨识能力。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帮助基层群众塑造完整的精神世界,让群众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加速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