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论

2019-05-08 03:19
高中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读书内容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一本教材从头到尾学习完,一个阶段的任务才算完成。而在应试体制之下,除了教材和辅导书,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很少自觉去读书的,这导致我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从头读到尾。

当我们自发地去阅读,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主动地想要获取各种知识,寻找对成长的帮助,探究对人生意义的解读……我们开始逐渐地对书籍有了自己的偏好和选择。

无论是学致用类的各种专业书籍还是哲学、文学类书籍,我们都是想从中获得一些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东西,为此我们需要记忆和思考,还有最主要的——实践应用。但吾生有涯,而书海无涯,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更有意思的书呢?

当我们进行完这次读书方法论的主题之后,希望大家都能仔细思考,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以后到底应该怎样去读书?

把阅读当做一种信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书和认为好的书。我们往往在读书时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周读多少本,一年读多少本。看书速度快的人一年甚至可以看完上百本书,但是读书一定要有成百上千的数量吗?其实不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写道:“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有将近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过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选过的书,就如同掌握了人类一切知识,至少是够用了或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我用一生中三年的时间来致力于研究这一百五十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为止。所以入狱以后,我只要略微回忆一下,就可以清楚记起它们的内容,就像把书本摊开在我面前一样。我可以把修西得底斯,萨诺芬,普罗塔克,塔都司李浮斯,塔西佗,史德拉达,约南特斯,但丁,蒙田,莎士比亚,斯宾诺莎,马基维里和布苏亚的书全部背给你听。我在这里仅仅只举出了几个最有名的作家。”所以,看起来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方法去揣摩去研究,才能够从书里获得有用的信息。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读书呢?我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一本书的理解和自己本身的文学底蕴以及个人经历是有很大联系的,所以每个人看书的感觉以及关注点也是不同的。不过,我倒可以来简单总结一些我自己关于读书方面的想法。

选书

选择书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一本你喜欢的书里作者提到的其他书或作者,有很大可能性应该适合你的口味,可以找来阅读。如果你确实没有特别喜欢的作者,那么建议你去读名著。但是很多名著在年轻的时候阅读会存在读不懂,感觉没有意思的情况,这很正常。就像我们初中读《红与黑》《骆驼祥子》一样,简直没劲。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那些留在脑海里曾经不懂的情节慢慢就会理解了。

怎样读一本书

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举例子。首先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书里人物关系很难理清。为此我特意找到一张这本书的人物关系图,先看了人物关系图再开始读书,开始一天读二十页,读得特别慢,这样读了几天之后我开始对书里的人物熟悉起来,我提高了阅读速度,一天四十页。这样的速度对我来说感觉不费力并且阅读得比较仔细,大概两个星期多一些就可以读完了。

我在阅读《百年孤独》的同时也看《基督山伯爵》,看了几章后,给自己定了大约十天读完这本书。算下来我一个月大概能读完三到四本书,当然不可能每个星期都读这种厚重或者比较难理解的书。这样一年也能读完四十本书了,而且只多不少,并且对书也会有一定的理解。

虽说读书不一定要上千的数量,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量,所以根据自己的阅历、文学底蕴和阅读爱好,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适合自己的数量,这样也可以督促自己每天坚持阅读,时间久了就会有质的变化。

做笔记

其实我个人觉得做笔记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因为当我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里面几乎满满都是名句,都想记下来,这样反而不知道怎么摘抄了。对于这种感觉我们可以在读书之前抱着目的去做笔记。比如我在读《老残游记》的时候就想如果以后自己写小说,里面肯定会出现房子、人物外貌描写,所以我把这本书里对于房子、人物外貌的描写全部摘抄了下来。这个方法很有用,比如我摘抄了一段喝茶的段落,看到这段的时候我想到自己的故事里面也可以安排一场角色喝茶的场景,可以在树下,亭子里,湖边等,这就是这段摘抄给我的灵感。

总结

看完一本书一定要总结一下,在看书的时候把那些让你落泪、生气、喜悦的地方记下来,总结的时候可以写下为什么这里让你感动了,作者是怎样触碰到你的敏感点……这些对于你理解这本书和自己写作都会有帮助。实在不会总结了就写一下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之类的读书心得,起码可以帮助你对这本书加深印象,这样时间久了你对书的理解和阅读速度也会加快,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面有一句台词: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读书就像爱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把她当做一生的信仰去追求,这样才有足够的意义和乐趣。

(艾 文)

读书之“道”

关于读书,不少名人大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胡适先生在《怎样读书》一书中说:“读书,一曰精,二曰博。精就是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博又分二,一博是为参考,二博是为做人。”

胡适先生还阐述了为什么要读书,他认为,因为书本是学问智识经验之记录,人类之遗产,读书就是要接受这部遗产,来做基础,再去发挥而光大之。读书是能够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应付环境和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所以要读书。

王云五先生认为读书的原因有三種,一是强迫读书,二是有目的的读书,第三是为读书而读书。他说: “一个人只要肯读书,时间是没有问题的。一天有二十四小时,除了睡眠的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剩下八小时,这是很好的读书时间,就是打一对折,也有四小时。不怕没有读书的时间,只怕没有读书的志气。”

想读书还要会读书,所以读书还要讲究方法。蔡元培先生的读书经验是:一能专心,二能勤动笔。陈钟凡先生说:“读书要讲求最经济的方法。读书为了要解决问题,否则可不必读。要用最经济的方法,读最有用的书。”

如今,书是越来越多,既有纸质的,又有电子版的,品种繁杂,令人眼花缭乱。我常常感叹,不要说把所有的书都看完,就是自己专业领域里的书估计几辈子也读不完。那么,我们现在到底该怎样读书呢?

我想,首先要弄明白读书的目的。弄明白读书的目的,才知道该怎样去读书。我认为,读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消遣娱乐;第二类是学习、长知识;第三类是研究。

如果是为了消遣娱乐,打发时间,读书便可以不用太讲究,随便拿一两本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书,小说、散文,抑或是其他,信马由缰地去读就可以了。这样读书,不必刻意地去挑选,也不用担心精神会不集中。

若是为了学习、长知识,则首先要做的是选书。你想学习、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应当到相应的知识领域去挑选相关的书籍。找到书后,先翻翻目录,看看有多少页码,做个计划表,每天用多少时间,完成多少任务,每晚睡觉之前作一个简单的小结或回顾,问问自己当天的任务完成没有,这样读书会比较有效,也可以防止由于需要掌握的知识过于枯燥无味而读不下去。当然学什么,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要看学习的目的和需要,很多时候学习也是一种任务,大多是强迫性的,把学习当做纯粹的兴趣爱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

如今,同一个领域、同一个课题研究的书籍、论文成千上万,不要说精读了,通读恐怕也很难读完。因此,学会选书,才能事半功倍,关键就在于尽量选读经典。经典书籍之所以成为经典,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读了都觉得好,百读不厌。读这样的书,对自己的启发往往會很大。从事某个领域的研究,研读该领域内的经典书籍,对较好的认识、理解、掌握该领域内的知识有很大帮助。没有什么凭空而生的理论,我们在知识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只不过是前人的知识增量。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让自己看得更高、更远。

读书给人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日积月累地读过那些书,才会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造得更加完善,更加成熟,让你的思想做到真正的独立。在最后,我想引用一段毛姆的话:“阅读这些书使我得益匪浅,如果不曾读过这些书,我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与成长。

(可 可)

我的实用读书指南

为什么一直以来诸如“读过的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此类关于读书的问题层出不穷呢?我想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许多人因为花了时间精力在读书这件事上但是却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害怕读了书然后发现其实并没有用。

现代人读书或多或少都带点功利心,为了考取证书,为了获得知识,为了自己的气质里藏着曾读过的书……不论做任何事,都有时间成本,读书也是一样,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如果没有给自己带来可见的改变,那这样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之前读书,很是贪多,翻得多也翻得快,一年下来看书破百不是问题,看完有没有收获呢?坦率的说,没有多大收获。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还是彻底掌握不了书中内容;明明有了很多想法和见解,却总是落实不到实处。到底怎样读书才能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呢?

带着这个目的,我翻开了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很薄的书却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作者坦言自己曾经是一个阅读能力为零的人,然而在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这一现象后,开始疯狂读书,并通过读书创业成功,还同时担任4家公司法人销售,成为职业咨询师。在读书创业的过程中,他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而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他在读书时使用的阅读指南。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不单单是教大家如何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而且还总结了一些能让你实际行动起来的方法。这个方法总的来说分为四部分,让读书不再只是“读书”:如何明确阅读目的,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如何记住书中内容以及如何马上行动运用。

明确阅读目的。萧秋水老师在《进阶》中提到:“为什有的人努力学习了却没有结果呢?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是以过程为导向学习,而没有以目标为导向。同样是一起爬山,有人累了就放弃了,有人累了就适当休息补充体力,势必要到达山顶。”

有目的的阅读和没有目的的阅读,效果是不一样的。当你阅读之前,非常有必要花几分钟时间想清楚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带着目的去阅读,你的注意力就能集中起来,大脑就会主动去书里搜索答案。因此,大岩俊之认为阅读大部分书籍完全不用从头读到尾,可以通过浏览目录、序言、后记,掌握主要内容,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提高阅读效率。李笑来老师曾列出一个公式:注意力>时间>金钱。之前我觉得自己阅读效率低是阅读能力的问题,却没有考量注意力的因素。读书时间多,不一定效率就高。读书一定要有时间意识,才能提高效率。建议大家在读书之前,先确定读完需要多少时间,可以分成几次完成,每次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样就比漫无目的,读到哪儿算哪儿的读书方式有效率得多。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大岩俊之也说出了大多数人对读书的误解,就是一本书必须要从头读到尾,全部理解才行。然而事实却是,二八法则普遍存在,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而且这20%中最最重要的也仅有4%。 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用一字不落读完一本书,也不要试图理解书里全部的内容 ,斩钉截铁地“丢弃”不需要的东西,找出书里最核心的20%,反而可以牢牢记住书中的内容 。

如何记住书中内容?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根据“二八”法则,既然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有20%,通过做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重要的20%,少而精的内容更容易记住,所以,如果想牢牢记住书上的内容,并化为己用,读书笔记就是项必不可缺的工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先在书上用划线、标记号、贴便签、写文字、折角等方式标注,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标记在笔记本上制作读书笔记,这样的笔记简略却内容精悍,也更容易坚持下来。

制作读书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读完一本书,根据书中的笔记制作成思维导图。在总结的过程中,再次加深对书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无形中也能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总结归纳能力。

制作思维导图有很多方式,可以按读书目的、读书重点、全书的逻辑框架等来整理,可以手绘也可以选择软件操作,重要的是自己使用方便,做完之后能够方便复习,加深记忆。

设定行动目标。古典老师曾说:“一个人牛不牛,不是看他知道多少事情,而是取决于他能应用多少知识。”学习是一个持续、缓慢而又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学就会,一听就懂。而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如果只是简单享受拥有许多知识的自豪感,不敢去实践练习,那就很难走出舒适区。

我们可以在读书内容里发现行动目标,将读到的知识付诸实际行动。但是,也要注意设立的目标不要脱离自己的现实,而是要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到用数字表达出来。如果目标和现实差距太大,就没有办法顺利达成,从而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

“行动目标”足够清晰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完成。首先要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目前在怎样一个状态?如果最好的状态是100%,现在的自己是百分之多少?其次,掌握了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后,思考距离“行动目标”的差距,如果最好的状态是100%,现在自己是差距很小还是相去甚远?最后,设定填补差距的行动,为了达到百分之几所在位置的目标,自己能做些什么?怎么做?在哪里做?何时做完?把能想到的方案都写出来,从其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把行动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

约翰·菲希特说:“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无论后面有多少个零,没有行动这个一,结果都是零。《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很薄,里面讲的方法看起来也很简单,当真正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有难度,但是只要开始行动了,并且坚持下去,你将会获得宝贵的收益。

(王 藝)

成为受益终身的读书人

不谦虚地说,阅读就是我生命中保持热情,满足自己强烈好奇心的一剂灵丹妙药,许多朋友也羡慕我能一坐就连续几个小时盯着一本书看不挪步的劲头。的确,我也深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信息充斥各种渠道的时代里,能够坚持阅读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这样的阅读习惯也令我受益匪浅,让我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不错的读书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体会: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总是看几页就分心了,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看头条、刷刷微信、逛逛淘宝……看书的节奏便被打乱了。该自责吗?倒也不全是自己的责任。这是时代的特性,碎片化的阅读恰好契合这个忙碌和快节奏的特性:我几分钟就可以看到很多信息,不浪费时间。

事实上,碎片化的阅读并不能取代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阅读,效率和收获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并不排斥碎片化阅读,但在正式决定阅读一本著作之前,应当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处于一个安定、平静,可以耐心长时间专注的状态下,再开始阅读。

如果做到这一点有困难,可以尝试去到图书馆或者学校的自习室看书,当周围的人都在静心看书时,也同样会影响到你的心境。如果因为心事重重而根本无法安心阅读,那么就先去解决困扰你的麻烦,等到心态安定了,再开启书页。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循序渐进地阅读。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翻书柜发现了一本《三国演义》,被里面的插图迷住,尝试着去阅读,然而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显得过于艰深了。恰好这时我父亲看到了这一幕,就告诉我:你还太小,先不要看这本。转而给我寻出《上下五千年》,找到讲三国的那一册,果然阅读起来轻松多了。后来我又看了《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在这个基础上,我在比一般小孩早得多的年纪,就通读了正式版本的《三国演义》。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读书应当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准来选择阅读。盯着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啃了半天,明明看得不明不白却不肯放弃,是一种非常低效的阅读方式。

每一本书的内容,都有着与之匹配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基础,如果对这些不够熟悉,就应该去寻找浅显一些的同类书籍作为铺垫。怎样才算循序渐进呢?比如之前有个对世界历史不太了解的朋友问我,说他看任何关于世界史的书,都会觉得非常痛苦,根本不知所云。我给他的建议是,先去读房龙的《人类的故事》。这本世界史读物,非常适合入门级的阅读,脉络清楚,故事也浅显易懂。关键是,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自己究竟是否真的想去读关于世界历史的内容,毕竟这算是一本启发兴趣性质的读本。

如果发现自己对历史很有兴趣,之后就可以选择《世界五千年》《全球通史》,接下来去读那些断代史、文明史,比如《欧洲中世纪史》《古代文明史》《现代世界史》等等。在建立了完整的历史架构基础,再去阅读各国的国家史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细节性著作,比如关于罗马帝国、二战、冷战之类的内容。

有了深厚的历史知识储备之后,去读文化、经济、政治等内容,甚至一些理工科的内容,都会变得更加容易了,这就是循序渐进的阅读所带来的好处。

不要过度追求速度,精读才能真正掌握一本书的内容。

读完一本书,和真正读懂一本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更不用说可以领会理解书中的关键性信息,在必要时刻拿出来灵活运用了。

对于通俗小说、抒情散文、网文之类作为消遣的阅读,快速通读不是问题,但是对于那些信息量巨大,条理清晰,接近学术作品的经典,想要真正看明白,必须精读,甚至要查资料、做笔记。否则,就会变成“好读书,却不求甚解”的囫囵吞枣型阅读者。很多史书里有大量的古代人名、地名,包括国家以及城邦的名字,初次阅读,一下子接触到许多陌生的名词,不但很难记住,而且还会混淆。于是我查询了每一个陌生的词汇,弄明白相关人士的生平大事,相关地点如今位于哪里,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等等……这对于记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量阅读之后,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在一本书的不同地方,或者在不同的几本书中都出现了之后,你就会对其产生很深的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样的书往往都是作者的智慧结晶,是他们长期思考的核心元素凝练之后,才能产生的作品。而且读这样的书虽然起步困难,但是当你理顺了作者的思路,跟随其一起前行之后,就会柳暗花明,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新的世界。而且越读下去,那种激荡的头脑风暴越发令人欲罢不能。

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如果能够保持持续阅读的习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现在有些人为了追求快速的自我提升,读书的目的性过强。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主义,就会陷入一个难以辨别书中内容正确性的状态。要保持批判性的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最后我还想再强调一点,读书是种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能够把读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这个道理。

(宁 遥)

猜你喜欢
读书内容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