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坤 刘曼曼 赵新伟
摘要:本文主要从定窑陶瓷的形成与发展、衰落与原因、定窑陶瓷传统工艺兴起的因素、发展现状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定窑陶瓷;传统工艺;现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54-01
一、定窑陶瓷的形成与发展
(一)定窑原址考证及形成
定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官窑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产白瓷的窑系,据考证原址在河北省曲阳涧磁村,史上的涧磁村属定州管辖,因此称为定窑,其始于中唐,历经五代十国、兴于北宋,衰于元后,其装饰工艺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色以白瓷为主,兼少量黑釉、酱釉和绿釉,据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应有紫或红色,但未见完整实物。
据考证,中唐时期,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海内外对于瓷质的品茶用具、礼佛用具等生活用具需求量极大,定州地处北方重镇,贸易发达,资源丰富,制瓷的原料丰富易于开采,毗邻邢窑,天然聚集了陶瓷行业的技术人员,中唐时期的磁涧村周边形成了以定窑为统称的窑系。
(二)定窑陶瓷在北宋迅速发展的因素
北宋时期,定窑出品质量及产量达到顶峰,装饰技艺高超,除了民间需求,还为宫廷定制陶瓷用具,因定窑史存世记载极少,笔者推测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推动,北宋推崇文治,作为政治主力的士大夫阶层对于造型挺拔俊秀、外形清雅的定窑极其喜爱,将其与许多当时被认为极其风雅的文化相结合,衍生出一种整个社会公认的生活方式,引导和推动了当时整个社会甚至海外市场对于定窑产品的追捧,定窑水到渠成登顶官窑,成为当时五大官窑之首。
二是旺盛的需求促使定窑改进基础材料、生产工艺和创新技術,极大提升了质量和产量。北宋时期定窑用煤替代了木材,更高的热量不仅烧制出了更加坚硬和精细的薄质白瓷,形成了定窑白中带米黄色的标志性颜色,更重要的是推进了窑规模、烧装工艺、制坯雕刻一系列工序的大变革,由此发明了划时代的覆烧工艺、陶范印花和制胎一次成型技术,在极度简化了胎体雕刻流程外生产工艺更加简洁高效,促使生产工序由更加专业的作坊分包,极大推动了定窑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三是同时期其他官窑因循守旧,质量和产量根本无法与定窑抗衡,据北大文学院秦大树博导计算,同样规模的窑,定窑采用煤和新的生产方式,同样的时间和人工下比同时期其他窑生产成品率高五至六倍,技术上的先进使得定窑出品更加精美、数量更多、价格相对更低,到北宋中后期,“知定不知邢”成为普遍现象。
二、定窑陶瓷的衰落与原因
(一)定窑陶瓷衰落的历史
根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于定窑挖掘的研究资料,定窑灰坑中唐和五代十国时期胎质较厚,色泽尚未显出定窑标志性闪黄,北宋中后期定窑出品精美,瓷层厚度和瓷片精美度达到了历史上发展的顶峰,元宋战争时期定窑逐渐衰落,元初期虽有回升,但后期逐渐衰亡。
(二)定窑陶瓷衰落的因素推测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阶段各自有不同的原因最终合力导致定窑衰亡:
第一阶段,公元1126年至1127年,宋钦宗靖康之难,一是战乱使得士大夫阶层几乎整体南迁,主力消费群体几乎一役即墨;二是南宋南迁带走定窑大批技术工匠,这些工匠身怀当时最新的技术经验充实了景德镇等地的人才储备,新的制瓷圣地形成,为后来天下一统后南方瓷业迅速占据北方市场埋下伏笔;三是内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外有金辽与宋多年征战,北方地区人口凋敝,政局不稳,极大影响了供需双方,至此定窑元气大伤,进入衰退期;
第二阶段,公元1161年至1213年,金占据北方,经“熙宗改制”和海陵王汉化,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定窑在这一阶段虽有很大回升但主力消费阶层的改变引起产品结构的巨大调整,大量生产民用瓷器,利润的极度萎缩使得人才凋敝、产品单一、品质下降、技术停滞不前。虽由于战争,南方青瓷无法进入北方市场对定窑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同属北方的磁州窑在风格上更加符合金朝统治阶层的审美情趣,虽定窑仍供应部分宫廷用瓷,但已无法主导市场。反观南宋因税收极力支持海外瓷器贸易,国外的新釉料、新装饰技法通过贸易传到了南宋,推动景德镇为代表的南方瓷系产品多样化,定窑已然落后。
第三阶段,公元1213年至1225年,金蒙战争和金朝南迁使得北方地区千里赤地,人口凋敝,好不容易略有回升的定窑再次元气大伤。
第四阶段,公元1225年至1271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对河北地区实施了怀柔和休养生息政策,蒙古统治阶层信仰马背上治天下,喜好金银等体积小、易携带、不易损坏的贵重金属,瓷器很难融入草原民族动荡不定的文化生活中,也很难被当地原住贵族认可,从真定史天泽墓、耶律铸墓、保定张弘略墓发掘的为数不少的瓷器中没有白瓷就可略见一斑,定窑,处于加速下降趋势。
第五阶段,公元1271年至1368年,蒙元一统天下,自上而下喜粗犷之风,且南方景德镇瓷器己全面超越定窑两百余年,商路打通后迅速占领全国及海外高端用瓷市场,北方新兴的山西霍州窑名气也已超越定窑。
数个阶段多种原因导致了定窑一朝洗尽铅华,黯然落幕,最终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
三、定窑陶瓷传统工艺兴起的因素
(一)稳定的政局、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定窑的重视
80年代开始,政局稳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艺术百花齐放,国家对于定瓷专门设厂进行研究生产,如河北省保定地区工艺定窑厂,截止目前仍然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研究、生产定窑的企业,由此开启了己湮灭七百余年的定窑复原之路。
(二)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陶瓷市场的发展
任何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尤其是政局稳定,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无论是收藏还是作为家居装饰,或者馈赠亲友,极大促进了陶瓷市场的兴旺。
(三)文物部门的数次联合挖掘研究为定窑的复原莫定基础
历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三代文物人孜孜不倦的追索,联合北大文学院等机构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挖掘与实物研究论证,理清了定窑发展的脉络,大体复原了定窑全盛时期独特的生产工艺、工具和各种原材,更重要的是确定了传说中的定窑官窑白瓷独有的颜色,为复原历史上真正的官窑白瓷奠定了理论和科学基础。
(四)坚守本心,水滴石穿,定窑人终破解官窑之谜
定窑人在陈文增大师、蔺占献、和焕的带领下,历经三起三落,以持之以恒的决心经过漫长的试验和研究,终于破解了官窑自瓷的生产工艺、造型特点、装饰风格,使得己消失七百余年的官窑定瓷重现人间。
四、定窑陶瓷的发展现状
(一)借势而上,积极扩大市场及知名度
2014年4月8日,北宋划花八棱大盌由香港苏富比拍出了1.47亿港币的价格。2015年6月6日,宋代定窑美人枕由中国舍得拍卖(国际)拍出了3.95亿港币的价格,刷新瓷器拍卖史。
巨额的拍卖价格使得国内外掀起了定窑收藏热,介绍定窑的书籍大量面市,《探索发现》频道专门报道了定窑的国宝档案节目,陈氏定窑瓷艺借此积极参加海内外各种博览会、举办各种比赛、与各大院校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在各地设立销售门店,市场上一度达到了一瓷难求。
(二)定窑的转型之路
定窑在被破解生产之谜后,经历了生产仿古瓷到当代艺术瓷、生活瓷器的转变,2013年完成了传统工艺与工厂流水线作业的结合,2014年定窑产品的安全性通過了国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审核,除生产大师亲制工艺品、民间高档茶具外,己开始国宴用具的研发与试产。
(三)定窑文化研究
商业化之外是定窑人对定窑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陈文增大师为代表的定窑系艺术家著书立说,以传统技艺为基础,融合现代文化,诠释了新时代的定瓷文化。
以史为鉴,可明未来,解开了历史上定窑衰落之谜,我们才有可能针对现今具体情况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动定窑走向新的顶峰。
参考文献:
[1]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定窑[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中国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之《定窑考工记》[D].石家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文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