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张英烈谢鼎新

2019-05-08 03:39黎黔
文史春秋 2019年2期
关键词:淞沪日军抗战

黎黔

谢鼎新(1901-1937),广西苍梧大坡(今属梧州市龙圩区)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七六师第一团上校团长。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谢鼎新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战役,在固守陈行的战斗中,谢鼎新团长及其全团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谢鼎新原名谢庆春,字仲鸣,是大坡镇富膳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母亲陈氏是父亲的簉室(旧时称妾),还有兄弟谢庆槐、谢庆林二人。父亲谢清柱祖籍广东南雄珠玑巷,谢家在明朝后期迁入广西苍梧,定居大坡镇富膳村,世代务农。谢鼎新幼时家贫,但天资聪颖,私塾老师惜其才华不忍其失学,特让其免费上学,谢鼎新得以继续学业。1918年秋,谢鼎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设于夜村万家大楼的私塾中级班就读(相当于中学),与后来闻名于世的马王村黎民任、夜村万全策、龙村龙文瀚等同龄热血青年成为同窗。大坡镇东接广东省,是我国近代鸦片战争后最早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山村之一。晚清的鸦片输入和帝国主义的武力入侵,使这一批大坡青年从小就知晓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从而萌发了发奋读书立志报国的进步思想。

后來,谢鼎新考取了梧州市的广西省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春节,他结识了在北京陆军大学担任教官、回乡探亲的大坡老乡李济深先生,受其精神鼓舞,决心走上一条“军事救国”的民主革命道路,报效国家。1923年,师范毕业的谢鼎新放弃了在梧州学校任职教员的稳定工作,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西江陆海军讲武堂。这所军校是李济深从北京调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和西江善后督办后创办的,校址在肇庆市。谢鼎新军校毕业后分配到粤军任职初级教官,负责招收和训练新兵。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打响,时任北伐军第四军第十师基层连长的谢鼎新,参加了北伐作战。在消灭吴佩孚主力的汀泗桥、贺胜桥决战中,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第十师由此扩编为第十一军。第二次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改编为陆军第六十师、六十一师,蒋光鼐、蔡廷锴分任师长。谢鼎新在蔡廷锴麾下任第六十一师营长、团副。1930年7月,第六十师、六十一师合编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任敌前总指挥,蔡廷锴任第十九军军长。后又增编第七十八师人编,全军达3万余众,成为当时中华民国陆军训练最好,最有作战经验的一支劲旅。谢鼎新升任第六十一师一二二旅四团的上校团长。经过十来年部队生涯和战斗洗礼,他已成为第十九路军能征善战的中级指挥员和少壮派骨干。

中原大战结束后,第十九路军调至江西参加“剿共”战争,他们击退了中国工农红军,迫使红军转战撤退到贵州。这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这场战役给谢鼎新等将士带来极大的震动,他们都认为: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内战不能再打下去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宁粤两派双方议和,第十九路军调至沪宁沿线驻防,谢鼎新所在第六十一师驻防南京至镇江一线。当时的形势风起云涌,在民众抗日救亡浪潮推动下,抗日激情日益高涨,这使谢鼎新受到很大鼓舞。他经常深入部队,检查军械战备情况和官兵的军事业务训练,教育官兵做好随时还击日本侵略者进攻我国的各项准备工作,是一位爱兵如子的军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实现对中国东北地区永久控制,试图扶植前清朝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达到独占中国东北地区的目的。但这一行动刚开始就受到了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于是日本决定在上海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视线。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驻守上海闸北的第十九路军,守军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影响下,违抗国民党政府的命令,奋起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由此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市日本纱厂工人举行罢工,动员各界群众大力支援第十九路军抗战,上海和全国许多地方也兴起支援淞沪抗战的群众运动。谢鼎新率全团官兵守在吴淞要塞以南,蕴藻浜北端纪家桥一带布防,粉碎了日军发动的3次总攻,击退了日军精锐“久留米”师团和第九师团的主力。第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打出了军威、国威,迫使日本侵略军三易其帅。

但第十九路军的英勇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声援也不能阻止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议》。之后,蒋介石不顾国内民主党派和民众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要求,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调集第十九路军在福建“剿共”。1933年11月20日,第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推举李济深任政府主席,发表了抗日反帝反蒋的《人民权利宣言》。谢鼎新率团参加了这一事变。

“福建事变”失败后,第十九路军被蒋介石收归中央,取消了路军级别番号,仅保留师级部队番号。为了保存实力,李济深、蔡廷锴与广西当局商定,为抗日大计,将第十九路军公积金数十万交桂当局,由谢鼎新带领部分第十九路军旧部,在广西成立独立团,谢鼎新任团长,并在当地招募兵力,秘密扩充队伍,为抗日反蒋准备力量。1933年,谢鼎新出国就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海外党部驻横滨直属支部常务委员。1936年8月,蔡廷锴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宣布恢复第十九路军建制,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设立在南宁,蔡廷锴任总指挥,谢鼎新独立团被编为第一师,后改为第六十师,谢鼎新仍任团长。1937年4月,随着南京政府和广西问题的和平解决,桂系部队启用南京政府统一番号。经谢鼎新联系,谢团扩编为1个师,编入桂军,为陆军第四十八军一七六师,不足兵额由广西地方保安团补充。谢鼎新任一七六师一团上校团长。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危机笼罩在国土上,极大地震撼了中华各民族人们。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全民族进行抗战,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也表示了坚决抗战的决心,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援在卢沟桥奋战的将士。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埔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此役爆发后,谢鼎新主动请缨上战场杀敌,隶属于新桂系组建的、巾第七军、第四十八军编成的第二十一集团军一七六师。

10月15日,谢鼎新率部随第二十一集团军到达淞沪前线。这时,战局于我不利,宝山、刘行、罗店、吴淞已相继失守,溢藻浜南岸已被敌占领。白崇禧自恃桂军有战斗力,力主对敌实行全线反击。谢鼎新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又有10多年的戎马生涯经验,与日本军队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认为,在没有空军和地面炮火配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简陋的武器装备,是无法抵抗住训练良好、装备精良的日军。但军令如山,谢鼎新也只能坚决执行。他立即召开全团军官会议,宣读命令,讲清形势,要求全团官兵做好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

谢团的士兵,大多数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经历过生與死的考验,一些新兵在老兵的影响下,在民族大义鼓舞下,也做好了时刻为围牺牲的准备。大战前夕,他们都书写家信遗嘱,交代后事,誓死报国。

10月19日晚,国民革命军开始反击战,谢鼎新带团冲在最前面,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攻占恢复了陈家行及桃源镇,坚守在陈家行布防的阵地上。21日,日军全线进攻守军阵地,国民革命军伤亡惨重。22日,阵地被日军完全突破,只有谢鼎新团仍死守在陈家行。日军发动海、陆、空三军投射投弹和重炮轰击陈家行,并派出几支冲锋队不分昼夜对谢团施行进攻。战斗中一个个的抗战官兵相继倒下,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至24日晚,日军对小石桥方面全力猛攻,谢鼎新率领全团死守突击部陈家行,刺刀见红地与日军正面交锋,战况极其惨烈,阵地反复易手,最后被日军打出了陈家行阵地。10月25日,一七六师一团仅剩200余人,其中编制有约1000人的第一营仅剩下10来个士兵。谢鼎新团不愿败退,商议反攻,在修整和补充弹药后,谢鼎新带头冲锋攻打,大喝一声:“团长在此!”战士们受到鼓舞,勇气倍增,杀声震天,竟然收复了谈家头阵地。10月26日上午,日军纠集重兵,和海、陆、空三军配合,从三面围攻谈家头,残余国民党军誓死抵抗,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直到下午,日军才把坚守在阵地的国民党军完全击溃。谢鼎新全团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悲愤战歌。

著名文人沈桢曾作诗一首,高度赞扬谢鼎新将军:

妖烽白日袭淞滨,突起孤军谢鼎新。

廿八时鏖天地动,三千贼毙蜃螭驯。

大场鼓角今犹厉,淝水声华远未泯。

好踏秦姚前血迹,丹心夜夜照寒燐。

不久,谢鼎新的弟弟谢庆林接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通知信函到达前线,将其兄灵柩护送回广西梧州,公葬于狮子山上。国民政府追认谢鼎新为陆军少将。

第四十八军一七六师,是第十九路军的余脉,是唯一一支参加了淞沪抗战及淞沪会战的著名劲旅。其从广西出发,首战淞沪,后入皖鄂,越时6年,转战万里,歼敌数千。第一七六师将士奋勇杀敌的壮烈事迹,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1943年,由当时民国安庆督察专员范苑声等人提议,皖、鄂两省13县民众士绅及第一七六师将士捐资,在潜山县野人寨修建了包括公墓和12座纪念性建筑在内的陵同,安葬了第一七六师的985名抗战阵亡将士,并依陵建“景忠中学”(今潜山县野寨中学前身),以校护陵,培养烈士遗族及地方优秀青年,永久纪念忠烈,弘扬抗战精神和爱国大义。

2013年,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集资,重建第一七六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修葺忠烈祠、烈士墓。10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军一七六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野寨中学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为纪念塔题写了“抗战英烈永垂不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写塔名“陆军一七六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猜你喜欢
淞沪日军抗战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上海史料展纪念淞沪抗战89周年
我们家的抗战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上海市民日记中的“八·一三淞沪抗战”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八·一三”淞沪抗战
日军密码四次落入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