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华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幼年的经历让我过早地思考生命与死亡这个话题。四岁那年,我得了脑膜炎,这在当时就剩两种选择——要么死掉,要么傻掉。当外公赶着马车将口吐白沫的我送到十几里外的马厂疗养院时,我已经不省人事,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当时虽说家里很穷,但爸爸一定不愿看到自己的小孩就这么走掉,因此跟医生说一定要救救我,多贵的药也要用。医生竭尽全力,给我开了很贵的药,说是吐一口就是十几块,这在当时是一个人几个月的生活费。幸好,两天后我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三年后,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疼爱我的外公因公牺牲了。我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与亲人的生离死别。送走外公后,我曾有一段时间产生幻觉,常跟妈妈说见到了外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总是不自觉地常常想,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又去了哪里?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97年,母亲因过度操劳离开人世,年仅53岁。母亲的离开对我打击很大,使我对生命、死亡和活着有了新的认识。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能重复母亲的不幸,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有了这样的信念,加上小时候的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我常常给人活力四射的感觉。有人常常觉得奇怪,我为什么会那么有精神?我想这也许是我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吧。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方式也不一样。当然那时候的我对活好每一天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无非是吃好、喝好、生活好。现在想来,那时对生命的理解显然没有今天这么深刻。
2003年“非典”爆发后,学校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每位老师都配备了一把测量体温的“枪”。学生一到校,就将自己的额头贴近老师的“枪口”,体温正常方能进教室。教学秩序一时间受到严重影响,一切以教学为中心变为一切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只要学生身体有恙,立刻回家休息,什么讀书、学习、作业统统靠边站。
这次经历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改变了我对学校教育的诸多看法。我开始思考人的一生中究竟什么才最重要、学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缠绕着我、束缚着我,使我不得开心颜。
2004年初夏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来到我当时所在的学校。他个头不高,但双目有神,走路带风。在学校的安排下,这位学者走进了我的课堂,听了我讲授的《落花生》一课。
当讲到父亲教导孩子们的那段时,我提问说:请大家再读父亲的话,看看谁能读懂文中父亲究竟讲的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父亲想说,花生的好处多,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低调,不炫耀。
另一个学生说:父亲是想让孩子做人像花生,而不要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华而不实。
又一个学生补充道:是的,父亲是想说桃子、石榴、苹果这些太抢眼,太高调。而花生低调且有用。
同学们七嘴八舌,热烈地讨论着……
我进一步引导:你们的意思是这位父亲是在说做桃子、石榴、苹果不好了?那若天生就是苹果又该怎么办呢?
这一问如一石激浪,同学们又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
有同学说:是啊,生来就是苹果怎么办?像我就喜欢吃苹果,不喜欢吃花生。
另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苹果有苹果的好,它营养丰富,富含各种维生素。
还有同学说:石榴也很好啊。我们家就种了一棵石榴树,每到石榴成熟的时候,摘一个下来,打开,那晶莹剔透的石榴籽,让人一见就想尝一尝它的味道……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起劲。我听着暗暗为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叫好。
当然同学们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但似乎还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我想这应是学生在课堂中最需要老师的时刻。
于是我及时总结说:许地山先生写这篇文章,有他当时当地的环境和条件限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抨击那些浮夸虚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驱民于水火的“伟大、体面”的人物,推崇质朴,诚实做人的社会价值观。他还因此改笔名为“落华生”。而我们生逢盛世,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城市的开放、包容让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发挥自我优势,做最好的自己。比如,是苹果,就成为优秀的苹果;是桃子,就成为好吃的桃子……总之,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
学者听完课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我讲课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对生命有一颗平等敬畏之心。后来我自己总结那节课的主要亮点在于,我在不知不觉中实践着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这也恰是我一直想达到的教育境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如何让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获得“存在感”,并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这点比任何教学方法都重要。
学者的评价给予我莫大鼓励,以至影响了我以后的教育生涯。后来我才知道,那位学者就是夏晋祥教授。他是全国研究生命课堂的第一人,我也有幸成为他的生命课堂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我后来还撰写了论文《走进“生命课堂”》并在全国获奖。
夏教授是我教育生命的点灯人,是他点亮我提升学生生命品质这盏心灯,并引导我在探索生命课堂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十五个年头。
这十五年生命课堂的探索,十五年对生命教育的尊重与珍视,让我受益匪浅。这其间有欢喜,有无奈,有彷徨,也有同行的不解。我常常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来勉励自己,并庆幸自己是一个生命教育意识自我觉醒较早的教育工作者,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下来,孤独,毅力,都沉淀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这十五年磨砺升华了我的生命高度,扩大了我的生命格局,使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多年来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让我沉淀了自己,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而儿时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为了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我甚至坚持每周带领学生小马快跑,传递生命的力量。
同时,身为“深圳市阅读推广人”的我,坚持阅读,自我更新。通过阅读,我教会学生热爱、尊重、珍视生命,为学生种下良善的种子,将人类文明传递给学生。当学生们像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变得厚德、博学、笃行、健美,眼界阔大,立志高远,哪里还会在意眼前的苟且?哪里还会跳楼、轻生?
多年的生命课堂探索,让我明白了活在当下的意义。看到居然还有因写不完作业结束生命的孩子,我真是扼腕而叹。以我多年对生命教育的探索,我对作业已有明确的主张:请学生自主选择,选择写你就认真、耐心写,选择不写就一字也不用动,如此不再纠结于做与不做,反而保证了作业质量。我认为,生命教育乃全人教育,贯穿人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将作业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通过写作业学会专注,学会认真,耐心,练就一颗做事严谨的心,是成全生命的重要过程。
这些年来,我坚持做生命教育的点灯人,用智慧与慈悲点亮自己,温暖他人。我愿意永远对学生充满希望,用大爱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让生命绽放出绚烂的光华。
(作者单位: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苑小学
广东深圳 518057)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