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梅兰竹菊的审美探析

2019-05-08 03:35陈治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画审美

陈治华

摘 要:梅兰竹菊是古代人心中的“四君子”,其人文意象一直被广大文人画家所喜爱和追捧。在古代绘画艺术中,梅兰竹菊是极为重要的描绘素材,众多古代著名画家都曾经将梅兰竹菊作为自身抒情达意的绘画题材。在国画艺术中梅兰竹菊的美术造型结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明确而简单,包含了国画尚意和物化的艺术内涵,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艺术价值,值得现代研究学者深入分析,将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文章将进一步对国画中梅兰竹菊的审美展开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国画;梅兰竹菊;审美

伴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艺术理念对国画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到了国画创作者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梅兰竹菊作为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题材,从唐宋时期开始萌芽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众多文人画家利用梅兰竹菊题材进行创作,因此保留下来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作品。梅兰竹菊被古人称之为“四君子”,它们都有着风流傲骨,或孤高冷清,或悠然不群,不被“世俗”侵染,保持自有的纯洁和本真。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形象比比皆是,具有较高的艺术美价值,是绘画者借物抒情的重要手段。

一、国画中梅兰竹菊的创作表现形式

(一)笔墨表现

笔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特质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独特艺术魅力。笔墨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表达出国画创作者的心性,还可以帮助创作者对作品造型形象进行深入刻画。笔墨被人们当作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其中“笔”通常是指勾、勒、点以及擦等筆法,“墨”则是指烘、染、积以及泼等墨法[1]。它们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合理运用笔墨创作手法能够完美描绘各种物象,赋予国画作品更为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并提高国画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形象能够充分展现出传统绘画作品的线条韵律美。众所周知,国画最讲究的就是追求艺术意境,创作者在描绘梅兰竹菊题材时不用一味追求将各个细节之处展现出来,而是要努力追寻神韵上的契合。国画观看者在欣赏国画作品时,能够根据画中的具体线条、下笔力度科学判断出作者的大致年龄和身体状况。就比如,在有关于竹子的国画作品中,竹子的国画造型形象既能够体现出人们眼中竹子那种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又可以表现出竹子的孤傲挺立之势。清代画家郑绩曾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道:“意欲苍老,笔重而劲;笔笔从腕力中折出,故曰有生辣气、意欲雄厚,笔圆气足,层叠皴起,再三加擦,墨宜浓焦……”由此可知,国画中的线条情感是创作者利用笔墨笔法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的,国画创作者要想将自身丰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就必须熟练掌握运用笔墨技法。

(二)文人画色彩样式美学意蕴

古代文人画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墨作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创作者完全是按照自身的主观意愿去表达抒发自身的真实情感,因此文人画也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最好精神寄托。在文人画中,创作者会利用空幻朦胧的笔法去充分表现出灵动的思想情感,有效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画中意境。就比如,在南宋画家扬补之创作的作品《四梅图》中,作者描绘表现出了人们生活中一株梅花萌芽、开花至枯萎凋零的过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湖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呈现出了梅花的开落生死,曾经绚丽绽放过,最终也会回归至平淡,这就是文人画中禅悟空灵的境界。国画“四君子”形象的打造无不体现出了画家恬静淡然的心境,同时也会洋溢着幽静自然的清气,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人格境界。在文人画创作中,画家为了充分表达出自身内心的丰富情感情绪,会随意挥洒笔墨,不再受到笔墨的任何牵绊[2],促使画作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张彦远曾经说过:“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要努力去追求有意而致无意的境界,当然这也对画家的艺术修养、才华修养以及思想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梅兰竹菊题材构图的形式美

国画构图能够呈现出一种有机形式,也就是因“气”而现“神”。这个“神”指的是要求国画创作者对生活视觉现象要做出最为简单命令的呈现表达,避免复杂繁琐而逼真的“形”完全替代了“神”。在国画创作中,每个创作者都必须注重对画作结构的精心设计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整幅画作画面内容的和谐生动,让有限的笔墨在有限的宣纸内展现出无穷韵味。国画构图要科学遵循“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原则,就如连朗所说:“山本静也,水流则动。水本动也,入画则静。”景物之间会存在力量相互转换与“厮杀”的压迫冲突感,矛盾循环往复地出现又解决,画作盎然的生意就是从这里出现的,国画的构图布势能够凸显出作品画面的鲜明主题,让画作全局具有一定的旋律感,局部则有一定的节奏感,相互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稳定的思想境界状态。在中国古代,围绕梅兰竹菊题材创作的画作结构大多数是折枝式构图和S形构图等,构图本身是具有一定形式美的,画家需要利用不同构图方式去创设不同的艺术意境。就比如,在国画中梅兰竹菊的S形构图方式运用的就是起承转合,该构图方式能够帮助画家进行“造势”,让画面产生运动倾向。在明代著名书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杂画册》梅花图中,画面中描绘呈现出来的是一株为“S”形曲折向上的生意盎然的梅花,大势中包含了丰富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倾向。

二、国画中梅兰竹菊的审美价值分析

(一)梅兰竹菊在国画中的哲学与美学内涵

国画中梅兰竹菊形象大多数采用的是最为简单的黑白两色,能够最大程度还原表达出大自然的质朴素净之美,是一种画家常用的返璞归真的绘画方式,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家哲学文化中的“无欲无求”的最高思想境界。传统道家色彩观所追求的是一种“虚无”的哲学意义,国画中简单黑白两色充分体现出了这个哲学内涵。到了魏晋六朝,文人画家认为“初发芙蓉”相较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更美的艺术境界[3],这种审美趋势的发展变化为中国水墨画的产生提供一个美学参考依据。古代禅宗思想文化讲究的是“色即使空、空即是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禅宗不会去追求外界五彩缤纷的实物色彩,而是如《大珠慧海禅师语录·卷下·诸方门人参问语录》记载的:“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禅宗实际追求的是透过外界色彩斑斓的事物现象看到如黑白照片般的本质。而在国画中创作中,文人画家正是透过梅兰竹菊在现实生活中的五彩斑斓表现,看到了“四君子”的象征本质意义,利用最简单原始的黑白两色表达出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

(二)梅兰竹菊在国画中的意象美

意象指的是得意至象,是一种精神化的物质。其中“意”是指意义、意趣以及意气等涵义,“象”是指形象、象征等涵义。国画创作作品中通常都会洋溢着一种精神的意象美,能够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精气神。如宋代理学家邵雍所说:“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在国画中梅兰竹菊的人格内涵正是这样一种对应形式,能够体现出实物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内涵。国画会被创作者赋予各种的人文意义,创作者会利用不同修辞手段有效表现出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审美意蕴。就比如,创作者采用借物喻人或者托物明志的方式让简单的实物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气象。国画创作者还会时常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通过将美丽又具内涵的诗词融入到画作中,促使画面内容变得更加具有意境,这也是其他画种所无法比拟的。国画创作者通过在画面内容中加上诗句,能够表达出自身的道德情怀,同时体现出作者对某种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追求向往。就比如,在元代柯九思创作的作品《晴竹图》中,有诗云:“岁寒有贞志,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该诗与画作意象的结合,能够充分表达出自身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图。

(三)以龚心甫的梅兰竹菊画为例探析国画审美价值

中国现代画家龚心甫在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国画创作中,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能够博取各家之精华,体现出与传统梅兰竹菊国画创作文人画家不同的个性和自然物象的神采气韵,将自身的主观感受与外界大自然之美完美融合在一起。龚心甫创作的梅花图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梅花的大自然之美和气韵之美,在画面中梅花枝干盘曲伸展,花朵合而不散,相映成趣。龚心甫的兰花题材国画创作风格也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画面中兰花叶子高雅质朴,疏密浓淡相间而相成,能够与清新淡雅的兰花相互衬托[4],表现出兰花在大自然中的精神面貌。龔心甫的国画创作作品具有凝练灵动的优势,欣赏者从画作中能够看到画家对实际生活观察入微和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把握。无论是在画作谋篇构局上,还是在笔墨渲染上都显露出龚心甫画家扎实娴熟的绘画艺术功底,他所创作出来的梅兰竹菊绘画作品能够给人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具有极高审美价值。为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者要深入挖掘以梅兰竹菊为创作题材的国画作品核心审美价值,并加强对国画作品的赏析注释,让广大艺术爱好者能够了解掌握到画作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价值与内涵。

参考文献:

[1]范彦婷.梅兰竹菊题材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审美价值[J].艺术研究,2014,(2):62-64.

[2]刘涛.中国传统图案“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象解读[J].艺术品鉴.2016,(12):142-145.

[3]李桧,李欣.梅兰竹菊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审美价值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3):35-37.

[4]杨春宇.梅兰竹菊中国文化的核心象征[J].生命世界,2015,(3):74-76.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国画审美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幽深》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国画等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