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生活的现场体验活动价值探讨

2019-05-08 03:27杨翠英
中小学德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室儿童

杨翠英

摘    要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场体验活动设计必须建基于对儿童过往生活的深度把握、当下生活的高度反思和未来生活的宽度引领,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实而有价值的生活体验,在向生活学习中实现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现场体验活动;向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4-00-03

现场体验活动是低年段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但在实践中,现场体验活动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表演化等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价值。究其原因,现场体验活动设计必须建基于对儿童过往生活的深度把握、当下生活的高度反思和未来生活的宽度引领,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实而有价值的生活体验,在.向生活学习中实现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在此,笔者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为例,作一探讨。

一、“深度”把握过往生活,引导儿童领悟道德意义

“对于任何人来说,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都是他理解、体验生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最切近、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同样也是理解他人的重要依据。”[1]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环节,是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生活经验,提取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论。

这启示我们在设计现场体验活动时必须“深度”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价值,引导学生去发现过往生活情境中的道理和道德意义,学会“发现”和“反思”生活。如此,学生才能逐渐形成道德敏感性,获得理解和领悟生活道德意义的能力。

[案例1]第三单元11课“大家排好队”之现场体验活动“排队守公平,有秩序”

现场创设请第一组同学排队领取小红花时,老师“插队”的情景,引导学生亲历生活中常见的插队现象。

师:你们觉得老师可以插队领小红花吗?这样公平吗?

生:不公平,因为你不是第一组的同学(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

师:我插队领取红花,你们第一组同学有意见吗?

生:没有意见,因为你是老师(许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师:对啦!虽然我是老师,但也要排队领取小红花,只有排队才是最公平的。

……

上述现场体验活动的“尴尬”源于活动设计流于肤浅,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匹配”。为学生发放小红花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激励方式,教师即便不插队领取,也不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此的现场体验活动容易沦为拙劣的表演,不仅会损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可信度,使儿童感觉“上课是上课,生活是生活”“说一套,做这一套”,更容易导致儿童“迎合”表演的行为。

就本堂课来说,刚好是上午最后一节。下课后,学生蜂拥而出从楼道奔向食堂。在食堂学生是排队了,却是非常拥挤地“贴身”排队,站在后面的孩子不断催促:“快点,上前,快点”,边说边往前挤;打好饭后,由于座位少(不是每个学生能有一个座位),学生都是急忙拉凳子、抢位置;洗碗时,水龙头也不多,学生就更拥挤了,一个挤一个,碗一个压着一个,互相争抢,水花四溅,有的学生衣服都打湿了。此刻的情景真是反面印证了本课的教学效果,真切诉说着“说在嘴上、贴在墙上、掉在地上”的德育现象。

“对于儿童来说,儿童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立足于此的道德教育才是真实的道德教育。”[2]上述每一个生活片段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都可以成为本课教学的现场体验活动场景。教师可设置“食堂生活”体验活动,通过角色扮演,重现“冲向”食堂、“排队”打饭、抢座位吃饭、洗碗等场景。让学生“回到”现场在“回望”中反思,从而使其真切体验和感受规则对生活的影响,从内心认同好生活需要规则和秩序。

二、“高度”反思当下生活,帮助儿童解决道德困惑

“生活的道,决定生活的德。”[3]道德在生活中的内隐性存在,往往使身在其中的人形成了道德无意识状态。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容易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教条化,导致一些活动设计流于形式。实际生活中,诸如“老师说应该怎样”“不能怎样”“和课堂学习的不一样”“老师说的我们做不到”等道德困惑,说明活动设计缺乏“高度”。即教师必须走出“此山”,找到学生的生活问题与道德困惑,才能高屋建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例如,“我们小点声”一课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重在让学生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教材呈现了教室、图书馆等学生熟悉的场景,许多教师通常借此引导学生下课也要注意秩序,不要喧哗。

有教师进行课前调查发现,对于“我们为什么要小点声”“哪些地方小点声”,学生都能说出“教室、学校医院等都要小点声,不能影响到别人”“声音大了不文明”等;对于“下课了,走道上为什么声音还那么大?”学生回答分别是:“我们下课了开心啊,上课没有讲话,下课想玩游戏呀!”“大家下课了,我们在放松身体呀!”“下课了,可以和同学玩,很开心”。这就与教师的引导发生了矛盾冲突。

学生下课打闹、大喊大叫的行为的确不可取,在狭窄的走道上追逐游戏也存在安全隐患。但是,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课间的确是游戏放松的时段,小学校园的课间应该是热闹开心的。“所谓‘问题学生,是环境让他们有问题,不是他们本来就有问题。” [4]因此,“如何安全文明地游戲”“合理地小点声”“合理地出声或不出声”才是儿童现实的生活需求,也是本课教学乃至学校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教师修改了教学设计,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游戏尽量不影响他人”“平时交流与游戏有什么区别”“能在哪里游戏”等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公共场所的秩序和文明行为;课后,师生与体育老师一起开发课间游戏,将传统的课间操改为游戏课间操。于是,课间,老师带领学生边跳边唱“大西瓜,小西瓜”“石头、剪子、布”等。孩子们尽情地释放“能量”,开心地笑,大声地说。课间游戏结束,学生伴随着音乐铃声自觉安静地走进教室,上课也更加专心。

“学生没有对道德‘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自主的、自觉的、真正的道德行为。” [5]我们在设计现场体验活动时,必须高度反思儿童当下的生活问题与发展需求,如此,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当下问题与道德困惑的解决,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三、“宽度”引领未来生活,助力儿童实现更好的成长

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材聚焦的教育主题。沿着儿童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引导儿童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并愿意主动承担在这些领域生活的责任与规则,是教材的核心目标。因此,现场体验活动设计必须体现公共生活的“宽度”,拓展和延伸活动价值,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公共生活,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

在教学“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他们的教室好在哪里”“我们一起来设计,大家一起动手”“教室变得更漂亮”三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欣赏其他学校或其他班级的教室装饰图片,发现其他教室的好在哪里?接着,开展进行“装扮我们教室”的设计活动,将学生分成书法、绘画、手工、贴画等小组进行装饰设计,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作品;最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学生用作品布置装饰教室。学生或将书法作品贴在教室后墙、展示区,或将手工作品放在讲台上、图书角等。装扮后的教室非但不美,反而显得凌乱不堪。

上述活动设计照搬教材范例,脱离了学生班级的实际情况,并未起到引领学生生活的作用。这节课所在教室其实已进行了精心设计,设有板报区(展示各种优秀作业及作品)、图书角、明星墙(各类优秀进步孩子的事迹及照片)、红领巾角等,分区合理,简洁美观。现场体验活动不能局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重复和再现,而要着力改善和促进其正在进行的生活,为更美好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本课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装扮我们的教室”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创能力,让集体生活中的合作与共同建设成为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引领其未来生活。因此,现场活动设计不能停留在做手工、贴几幅画、剪几条彩带、挂几个气球等简单而形式化的体验层面,而要从“内涵”与“价值”的视角,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成长来“装扮”教室:在这样美丽的教室里,如何通过我的行为让教室更美?如何通过努力将更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比如,怎样让图书角每天都能干净整洁,让每一本看过的书都顺利“回家”?如何让自己的作业作品也呈现在展示区,成为教室最美的风景?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也成为明星墙上闪亮的星星?如此,才能让孩子们体验到“班级是我们的共同生活”,当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来装扮教室时,班级才会更美。而这必将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实现更好的成长。

儿童意义世界的推进只能是基于儿童自身实践的推进。现场体验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为起点和主线,才能真正链接过去、当下与未来生活,引导学生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程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0-24.

[2]唐爱民.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5):47-50.

[3]赵丁阳.论生活的可能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41.

[4]严长寿.教育应该不一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5.

[5]方峥嵘.探究式学习:突破道德核心素养形成的"最后一公里"[J].中小学德育,2016(9):18.

(作者单位:云南玉溪第一小学

云南玉溪 653100)

責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道德教室儿童
不要在教室打闹
跟踪导练(五)(2)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道德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