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少敏
摘 要:走进欧洲艺术的宝库,在各大美术馆正面对话经典油画作品,浅谈绘画体验与感受。“古典,就是不知光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一个对欧洲古典油画线性元素最适当的表达,也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东方艺术意境在欧洲古典油画中的表现。文章旨在强调线性的东方审美在欧洲油画人物上的体现,光影对线的塑造,以及这些观念嫁接到日常创作中的体会。
关键词:安格尔;小画派;拉斐尔
在意大利留学期间,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逛了许多美术馆,比如乌菲兹美术馆、卢浮宫美术馆、威尼斯学院美术馆、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碧缇宫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梵高美术馆等等,笔者简单挑选几个画家,浅谈感受。
一、法国新古典主义
首先想起的画家是安格尔,安格尔是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大卫的学生,他坚守着古典主义的传统,作品都是以肖像画为主。安格尔按照美的要求改变了形象,使整个轮廓线高度提炼,充满了概括之美,所有多余的东西都被删除了,这种做法让画面显得更加协调、端庄、华丽。白色长裙上的花朵画得一丝不苟,身上的首饰、沙发上的锦缎面料,大镜子上的边框也都精雕细刻,具有很强的质感。这些人为的精细刻画并不零乱,而是整体恰当,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另外,除了素描的准确性、概括性之外,画面的色彩配置也非常精到,从整体布局到冷暖对比的精心安排,都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新鲜与纯净的色彩的确百看不厌。古典主义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舍弃所有无助于主要效果的枝节细部,力求单纯,画中没有繁杂的色彩,也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短缩透视法,古典主义者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赋予对象以高贵的美。
在这近年来接触的人物油画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表现出来的美感。笔者在学习中也遇到一问题,当临摹安格尔的线条时,发现很难一步到位,总得反复修改,用的是铅笔,出现铅笔的痕迹总会不合时宜,破坏画面,难以完全覆盖,总使得肤色脏。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油画的稿子铅笔是最不适合的,炭木和黑墨汁反而更合适,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改变也许也是进步吧。在研究生期间,有位老师说的一句话令笔者记忆深刻:“古典,就是不知光从什么时候开始。”非常简洁的一句话,信息量却相当大,还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真正去体会。古典的表现手法,就要注重光影,再而可以推到结构,再而可以推到线条上,都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突然也能使人联想到一句话,齐白石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意大利的一年时间里,走遍了欧洲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博物馆,期间有幸的看到了许多著名的画作,如中世纪的乔托保存在帕多瓦市中心一个教堂里的湿壁画,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中大大小小的画作,还有法国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经过大量的这些文艺复兴的绘画经典熏陶,笔者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和感受,对于名画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于古典油画边缘处理也有了一些体会。例如《大宫女》的局部(图1),手持羽毛扇子的那个部位,通过对手部的描写来感受古典画的特点从而时刻记住“朦胧”的概念,时刻记住画这样一幅画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需要时间,耐心和细心,一旦有不到位的,就容易使手臂部分的表现,非常肤浅,像纸片。这有体积塑造的问题,也是光影处理不到位,套入“朦胧”的概念后,确实画出了比之前要深沉的效果,简单一个肤色,有无穷的变化,边线外轮廓也有了不一样的处理效果。推到整幅画的视觉效果来看,为了画面的效果,安格尔把人体的脊柱骨头画得比现实情况长一点,这些都是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为了画面和谐和追求画面的美感的一种主观取舍,画面和现实情况的最优选择是追求画面效果的第一位。他的作品大量对女性进行描绘,都是富裕家庭的女子,人物的装饰品多,且注重细节的刻画,而主要是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强调纯洁的美、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在追求以上的所有特征之余,并没有放弃明暗的处理,用很多明暗的处理方法来突出人体的静谧的美感,在富有变化的情况下,显得整体干净且整体性很强。这种真切而超越真实,单纯而富有变化,柔美而又不柔弱的抽象意味,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浓郁的东方情调是画作所致力追求的。处理此类型边线的做法,有人用手指揉开颜料,使得上一层跟下一层的颜料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手指的融合效果会比笔刷好很多但似乎也有说法认为用手指作画会危害身体。
二、荷兰小画派
接下来在阿姆斯特丹看到的维米尔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是最有名的荷兰小画派代表。在环游欧洲期间,在阿姆斯特丹的国立美术馆看到的《倒牛奶的女仆》(图2),尺寸让人意外,非常小,有别于乌菲兹的达芬奇系列大作,据说是跟当地的日常习惯有关,这些画作都是在寻常家里挂着,所以尺寸都不大。维米尔只有三四十幅画流传于世,画幅不大,体现的是比较民众的题材。研究一个画家的风格或者绘画手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临摹,这个方法可以最直观地了解画家。在临摹的过程中,能感觉出来他的画跟其他画家不一样的特点,即喜欢把人物放在窗前,有目的的构图使得他的画能给人物带来强烈的明暗对比,又显得十分和谐,到后来风格成熟,这样的人物位置处理手法也成了维米尔的一个特点。这些风格的形成都能使人联系到荷兰的人文情怀,既朴实富有情趣,又注重生活本身。从满是日常小物的题材,还有其画中一个倒牛奶的动作,也是非常日常的一种表现,荷兰的奶制品非常著名,人民注重生活品质,这些都在朴实的画面中一览无遗。看了维米尔的一些原作,几乎大量的作品都是场景的,都是在窗口,其中《倒牛奶的女仆》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人物所在房间的空间感,而且人和静物都在阳光的抚照下,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该画作不仅完美诠释了一个小空间里的气氛,还看得出维米尔在作品中反复描绘光线从窗子进入到空间的强度分配程度,同时也看得出他在研究不同质感的物品在不同光线下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变化,种种探究手法结合起来使得画面非常丰富和精彩。这不得不提起维米尔的另一幅经典之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的尺寸非常小,却被赋予了很大的价值,画面背景用全黑,在服饰的边缘处理中,运用了过渡的手法,使得整个三维空间的效果非常突出,使得模特似乎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转头的一个动态,眉目间的情感,似乎是要倾诉些什么,仿佛又在话音出口前瞬间迷失在万千思绪之中。在丰富的情感表现之余,服饰是一件朴华无实的棕色衣服,白色衣领,蓝色头巾和下垂的柠檬黄色的头巾,使得画面有了非常鲜明的精彩,也与人物的情感拉开了表现重点。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
提到文艺复兴当然要提到拉斐尔的作品,其画面的气质在浮夸的雕金大画框里也能显得很静谧。其中的圣母像尤为出众情怀。与前期或同时期的画家的圣母像相比多了一份人文,《圣母与圣子》收藏在佛罗伦萨的碧提宫,圣母脸上充满了慈爱,犹如母亲,少了些距离感,气氛静谧,圣子也贴近生活,多了些可爱的气质,《草地上的圣母》(图3)用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圣子和圣徒一起玩耍,圣子手指指的位置,正是未来即将被钉的位置,圣母的表情变化细微丰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乌菲兹中看到他的自画像,眉目间传神,温驯,静谧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不禁在作品前驻足,似乎能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欣赏到的是他对构圖的追求十分严苛,追求完美,稳定的构图。
面对面的跟伟大的画家隔空对话,一段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有一种衡量方式是一个生命价值的开始和产生影响的结束,而伟大的作品流传至今,也意味着生命的长度延伸。
在长时间的与历史巨匠的名画接触,可以使得人们更直观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情怀,这也体现了绘画作品的历史性和它的传播文化的价值。当今时代使得立体空间的绘画很普遍,甚至开始在追求不那么立体,或者说拙味的立体,但在几百年前,透视的绘画视角却也是带着科学性的、颠覆性的视觉,这些都无不让人们赞叹古人的智慧,从时间脉络来看每一次时代变革都是以一个大的突破性手法作为承载,绘画是一种可以表达智慧的手段,既然时代的便利性让我们能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运用已有的丰富的知识成果,那么我们更应该用突破性的眼光、用绘画的手法创造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卓.解读安格尔与弗洛伊德眼中的女人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马兰.试论维米尔绘画的风格特点[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