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为创新主体,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用来提高自主创新效率、整合创新资源的最佳途径与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我国近几年也开始重视协同创新的重要地位,逐渐落实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落实载体,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合作纽带,深度融合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在创新型国家的不断建设下,创新主体协同开展技术研发与转移对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创新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了长远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与科技,而企业内部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所亟需的全部知识,必须在整合自身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外部潜在价值的有效知识开展商业化应用。而高校与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拥有丰富的创新理论资源,为企业吸取外部潜在资源提供了可靠的途径。为此,以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创新主体开展技术研发与转移成为当前促进各企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
创新主体协同开展技术研发与转移,通过知识与技术的转移,促使各创新主体实现资源共享,还能有效促进知识增值,在促使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能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运用。可以说,技术研发与转移能力模型的构建,技能带动企业的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创新系统的完善也产生很大效果。
本文以广州地区协同创新的情况为例,积极研究创新主体协同开展技术研发与转移能力的模型构建与实践探索。
当前,广州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以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主的高等院校不断涌现出前景良好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广州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主体开展的技术研发与转移能力既推动了我国创新体系理论的发展,也是推动广州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的重要进程。
广州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是面临着人口资源制约,为了提高广州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积极创新以开发新的出路,推动广州地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而引领广州地区走新道路的核心措施便是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这是提高广州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在建设广州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广州地区务必联合包括各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内的一切力量,建立具有广州特色的协同创新机制,为实现协同主体的共赢、推动广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努力。当前,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广州地区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研发与转移能力,既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在广州地区开展协同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新机遇,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育改革的新需求。
图1 高校、科研院协同创新网络的技术研发与转移模型
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的支持下,积累了人才、技术与科研成果,形成了扎实的科技服务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研发与转移,既是高校、科研院所面临的一轮科技改革,也是为国家创新开展的一条新道路。
创新主体协同开展技术研发与转移,确切来说,主要是科研人员将具备商业前景的科研成果通过某种正规途径将知识与技术转移到产业中去,并实现其应有的商业价值。这是知识需求者与知识供给者之间不断反馈与传递知识的创新过程。广州地区作为全省的文化与经济中心,占据全省百分之七十的普通高等院校,集聚了大量优质的创新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充分发挥了科研力量雄厚、人才聚集、经济发展快速等优势,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新型城市化发展,逐渐形成了产学研政结合的有效模式(图1)。
依靠广州地区政府支持,通过从宏观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来激励更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移到产业部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个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三者之间的技术研发与转移能力,建立协同创新项目平台,是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广州政府才国家宏观调控下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才能更好的发挥技术转移的重要作用。广州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优势与便利,为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之间搭建技术转移的桥梁,根据本地的经济与技术等条件,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方便研究型创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还能为广州地区的产业吸引新知识、打造新产品,为提升本地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技术保障。
总之,协同创新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当前的一道难题。广州地区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经过初步形成了具有创新要素的协同与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广州地区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对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优势,作为高校研究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协同创新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创新主体之间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