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伶 张传辉
(1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843300)
(2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与丝路文明共享协同创新(培育)中心,新疆 阿拉尔843300)
新疆是全国农业生产中地膜栽培面积最大的省区。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地膜栽培技术应用于棉花种植上以来,由于这项技术具有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提前早播和促进作物生长与增加产量,同时可降低冰雹、干旱、风沙及降温等自然灾害给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等优点,因此被誉为棉花种植史上的“白色革命”[1]。地膜在我国应用已将近30年,地膜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之一。但地膜残留引起的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残膜污染不仅影响范围大,而且程度较深,农田环境形势严峻。在我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20多年里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 000 万hm2,近200 万吨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占农膜使用量的25%~33%[2]。新疆残膜污染比较严重,农田地膜残留率为24%左右,按照目前使用量每年每公顷将有18 千克左右地膜残留在土壤中,这些残膜给棉农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3]。
目前农民普遍使用的农膜的原料是由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异常稳定,农膜滞留在田地中,没有进行科学处理,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热降解和光降解,也难以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一般情况下,残膜可在土壤中存留200~400 年[4]。
新疆第一师棉农处理农业残膜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回收、焚烧、翻入耕层、堆在地头。在新疆第一师大多棉农会选择科学的处理行为将残膜进行回收,但是仍有许多棉农采取不科学的处理行为将残膜进行焚烧、翻入耕层或堆在地头。本文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棉农处理农业残膜的四种主要行为进行检验分析,分析得出影响棉农处理农业残膜行为的因素及棉农在处理农业残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提高新疆第一师棉农处理农业残膜的水平,探索实现农业残膜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化提供参考。
近10 年来第一师棉花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 年的184.19 万亩到2017 年207.21 万亩,特别是在2014 年棉花种植面积达近十年最高,为226.01 万亩。第一师农业用膜量从2008 年10.21 万吨增至2017 年的22.98 万吨,增加近2.25 倍,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图1 第一师棉花种植面积及农膜使用量
1.2.1 对土壤的危害
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土壤含水量下降,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另外,残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若长期滞留在地里,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调节,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1.2.2 严重影响田间作业
残膜主要残留在农田的0~20 cm 的浅耕层内,约占总残留量的80%。残膜易缠绕犁骅,严重影响整地质量;大量残膜还易堵塞播种机或中耕施肥机,造成播种或施肥不均匀,影响作业质量[4]。
1.2.3 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土壤的理化性状,影响作物出苗,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4]。作物苗期易出现苗黄、苗弱甚至死亡;在中后期会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在机械采收棉花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混入残膜。由于残膜薄、轻且透明,摩擦后产生静电,在清理加工时很难清除,反而打得更碎、更小,降低了棉花等级,严重影响了机采籽棉的加工和销售;棉纺厂加工这种带残膜的棉花时,织出的布着色不匀,出现白星,直接造成次品。
部分清理出的残膜丢弃于田边、地头,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造成“视觉污染”[5]。
第一师是新疆棉花的主产区之一,棉农种植棉花需要使用大量地膜,为了了解第一师棉农对残膜的处理行为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次调查选取了第一师的九团、十团、十一团、十二团、十三团、十六团作为样本点按照总问卷数量2∶2∶1∶2∶1∶2 的比率在各团场进行问卷发放,于2017 年国庆期间及寒假联合同学,采用访谈、问答等方式对样本团场棉农处理残膜的行为做了调查。这些团场的种棉时间较长,种植面积较广,棉农的种棉经验较为丰富,相对于其他产棉区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 份,收回130 份,其中有效问卷128 份,回收率为86. 67%,有效率达到85%。
表1 被调查棉农的描述性统计
续上表
本次调查的棉农中,男性人数较多有72 人,女性人数较少有56 人。棉农各年龄阶段人数分布不均,其中45 岁以上的棉农有77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0. 16%。由表1 可看出,女性一般会将农业残膜回收,而男性大多会将农业残膜进行焚烧。从年龄上看,30岁左右的棉农会将农业残膜焚烧,而40岁以上的棉农大多会将残膜进行回收。年轻人没有管理经验,而且年轻人在农闲时间会去镇上务工,不在乎残膜回收带来的微薄利益。年长的棉农管理农业多年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同时认为残膜回收也能带来一定的效益,而且年长的棉农因为年龄问题通常不会出去务工做兼职,进而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管理农田。但是通过表1 也可以看出,棉农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45 岁以上的棉农大多思想传统观念陈旧,很难接受新兴的东西,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提升具有一定的障碍作用。
由表1 可知,此次调查的棉农中学历层次较低,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 72%;具有初中学历的有35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7. 34%;初中以下学历的有78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0.94%。由此可见,第一师棉农极不具备学历优势,文化程度总体较低,大多数为初中、初中以下学历,大部分棉农的受教育时间过短,60%以上的棉农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对于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的农业发展而言,当前的农民知识层次并不能顺应现实的需要,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先进东西的能力较差。在种植棉花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甚至过分的急于求得经济收益而不顾环境和生态效益。再者受教育较少的农民思想传统顽固,接受先进技能和理念的能力弱。在处理残膜时,他们会为了节省时间将残膜焚烧或堆在地头,长期下去,残膜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所调查棉农中96 人是承包的土地,32 人是租用的土地,承包土地的棉农会将农膜回收或焚烧,租用的会将残膜翻入耕层或堆在地头。可以看出,租用土地的棉农不会像承包土地的棉农一样认真。还能从表1 可以看出土地种植年限在5 年以下的棉农处理残膜的方式越不科学,土地种植年限在15 年以上的棉农处理残膜的方式越科学;种植面积越小残膜处理行为越不科学,种植面积越大残膜处理行为越科学。种植面积小的会将残膜焚烧、翻入耕层或堆在地头,种植面积大的会将农业残膜进行回收。因为种植面积小的土地棉农不愿意将残膜回收,浪费时间还浪费劳动力;种植面积大的土地棉农会将残膜进行回收可以带来一定的报酬。
接受过政府补贴的有13 人,占总人数的10.16%,没有接受过政府补贴的有115 人,占总人数的89.84%。接受过政府培训的有21 人,占总人数的16.41%,没有接受过政府培训的有107 人,占总人数的83.59%。接受过政府培训和补贴的棉农占一小部分,没有接受过政府培训和补贴的占绝大多数,接受过培训和补贴的棉农大部分会把农业残膜进行回收,而没有接受过培训和补贴的棉农大部分会把农业残膜进行焚烧。连队有农膜回收站的棉农大部分会把农业残膜卖去回收站赚取报酬,农户不知道或连队没有残膜回收站的棉农大部分会把农业残膜进行焚烧或直接翻入耕层。
就目前第一师残膜处理方式的现状来看,虽然团场明确要求残膜处理不干净的要罚款,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罚款的额度,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奖惩归属的不明确导致了棉农在思想上并未将残膜处理重视起来。团场政策管理环节的欠缺主要表现在秋收以后对残膜处理的验收不重视以及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两个方面。
表2 棉农处理农业残膜的行为方式
3.1.1 模型设定及变量描述
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将棉农处理农业残膜的行为分为4 种:回收、焚烧、堆在地头、翻入耕层。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采用多元Logistic 模型:被解释变量为棉农处理农业残膜的行为分为回收、焚烧、堆在地头、翻入耕层4 种情况,回收取值为0,焚烧取值为1,翻入耕层取值为2,堆在地头取值为3。4种事件概率之和为1 即:P1+P2+P3+P4=1。P1为回收的概率;P2为焚烧的概率;P3为翻入耕层的概率;P4为堆在地头的概率。将残膜回收作为参照类。对于任意的选择i=1,2,3,...,i,t,多元Logistic模型表示为:
由此可以得出不同处理行为的机会比率
将(3)式转化为线性方程式,可以得出如下Logistic函数形式:其中β0为回归截距;X1,X2,X3,...,Xi为影响棉农
处理农业残膜行为的相关解释变量;β1,β2,β3,...,βi为相应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随机扰动项。
模型取值:计量模型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取值见下表:
表3 变量的含义及统计值
3.1.2 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SPSS18. 0 统计软件,通过建立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以回收作为参考样本,对焚烧、翻入耕层、堆在地头的处理行为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处理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从表4回归模型结果看,棉农性别变量具有显著正影响,即男性的比例越大选择焚烧的人也越多。可能的解释是:一是男性就在所有农村家庭中拥有农业生产的决策权,更关心农业生产带来的效益,不会追求农膜回收带来的微薄报酬;二是男性相对于女性没有女性细心,认为将残膜卖去回收站浪费精力,大多数男性选择将残膜进行焚烧,因此相比于男性,女性对残膜回收处理较为科学。家庭农业收入具有显著正影响,说明收入高的翻入耕层越多,收入低的翻入耕层越少。可能的原因是农业收入高的家庭大多不在乎残膜回收带来的利益。
棉农年龄具有显著负影响,说明棉农年龄越大选择焚烧和堆在地头的人越少,选择回收的棉农越多。棉农的学历系数为负,说明学历越高的棉农选择焚烧、堆在地头的人越少;学历越低的棉农选择焚烧、堆在地头的人数越多。棉农种植年限的系数为负,说明种植年限越长的将残膜翻入耕层越少;种植年限越短的将残膜翻入耕层越严重。因为农户拥有土地的时间不长再加上农户认知的影响,他们不会去考虑未来作物的产出效益,也不会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更不会花时间、精力和费用对残膜进行细心地清除。对于长期承包者而言,为了长期的发展和长远的产量效益,在成本上的投入也会较高。棉农认知系数为负,说明棉农认知能力越强选择焚烧和翻入耕层的人越少;认知越低的棉农选择焚烧和翻入耕层的越多。农膜回收站的系数为负,说明有农膜回收站的选择焚烧的就越少;没有回收站的选择焚烧的越严重。政府的培训和政府补贴的系数为负,说明接受过政府补贴和培训的棉农将残膜焚烧的越少,没有接受过补贴和培训的棉农将残膜焚烧的越多。
通过以上的问卷整理和问题分析显示,由于第一师地膜栽培技术应用较早,且棉花种植面积较大,地膜使用量较多,再者所调查农户中有39.07%的农户对残膜的处理行为不科学不全面。因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助于规范农户处理农业残膜的行为,以期提高棉花产量,增加农业收入。
政府是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工作的带头人,为群众的生产生活起到一定的保障性作用。领导在制度、宣传等方面带动、重视工作做到位了,有利于群众进行一定范围的棉农科学认识集中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残膜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群众才能更加相信干部,才会全身心地开展工作劳动。组织宣传小锋队或者访问协会,推行讲课教育,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棉农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自己当前的经济利益,还要树立为后人考虑的良好观念。
团场适当建立农膜回收站,增加农膜回收站的数量。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在保证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也可适当减少地膜的田间覆盖度。
政府可定期对棉农进行残膜回收的培训,提高棉农认知,积极鼓励棉农选用可降解农膜,对选用可降解农膜的棉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按回收量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助。政府也可对出售商给予扶持和鼓励,加大补贴力度。
大部分棉田都是人工劳作捡拾残膜,而机械捡拾残膜的较少。第一师地理位置偏远,引进先进农用设备较为不便,兵团相关部门可引进和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与外界先进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加强先进科技、发达机械化在残膜处理领域的应用。
现在棉农经营的土地大多都是承包的,且承包土地年限较短。政府若能制定长期固定的土地承包人,更有助于调动承包者科学种棉的积极性,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地膜使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地膜的使用提高了棉花的产量,但是在地膜使用后的处理过程中,棉农处理残膜不科学行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是影响棉花质量变差、产量减少的因素之一。因此,棉农科学处理农业残膜是对农田环境的爱护,也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