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东可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 四川 泸州 646000)
儿童因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患腹型过敏性紫癜后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发育[1]。因此需要辨明腹型过敏性紫癜发病症状和临床特点,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治愈率。本文主要针对68例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分析2000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68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患儿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辅助组与常规组。以《实用儿科学》为诊疗依据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所有患儿进行诊治,均确诊为腹型过敏性紫癜[2]。辅助组中有男童18例,女童16例,年龄最小的患儿2岁,年龄最大的患儿13岁,平均年龄为(7.16±1.92)岁。常规组中有男童19例,女童15例,年龄最小的患儿3岁,年龄最大的患儿12岁,平均年龄为(7.53±1.64)岁。两组患儿在年龄、发病时间以及性别等各项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患儿血常规、尿常规以及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包括分析CRP数值、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受到的影响,调阅进行过腹部CT和胃镜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影像特点,总结并分析病理学检查结果。
常规组和辅助组患者都给予综合治疗方式,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同时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和抗敏类药物进行基础治疗。个别出现感染的患儿追加抗生素,肝肾功能受到影响的患儿使用保肝类药物,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及时使用止血凝血类药物,出现明显的水肿导致关节肿胀的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辅助组患儿除常规治疗外,每天静脉注射一次10~20mg的泮托拉唑进行辅助治疗,对比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3]。
患儿皮疹有明显消退及关节肿胀和腹痛症状消失可判定为痊愈;腹痛症状有好转且皮疹消退大半可判定为治疗显效;患儿症状有一定好转且病理检查指标有改善可判定为治疗有效;患儿身体症状无变化可判定为治疗无效。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 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儿患病后典型症状有腹部绞痛、呕吐和便血的胃肠道反应,12名患儿首发症状为腹痛,有37例患儿出现呕吐,多发生在进食和饮水后,有23名患儿出现消化道出血。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见表,可知辅助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例)
过敏性紫癜别名为亨舒综合征,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由微细血管变态反应炎症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且伴有关节疼痛和腹部疼痛,会造成肾脏损伤。结合患儿各项发病症状,根据CRP数值和胃镜检查结果对早期诊断腹型过敏性紫癜具有指导意义。在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时使用泮托拉唑药物经静脉注射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