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岚
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不断学习与贯彻落实,广大教师越来越理解和尊重幼儿在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并尝试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发展速度较慢的幼儿。然而,少部分幼儿因其发展水平高、能力强容易被教师所忽视,造成他们因没有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而出现“吃不饱”“被误解”“表达机会被限制”等现象。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叫可可的小姑娘闯入了我的视野。她刚满6岁,因生长在高知家庭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各方面能力都远远强于同龄的孩子,是同伴和教师公认的“小神童”。这一天,可可所在班级公开展示活动,我参与了此次活动,亲历了可可失落的全过程。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这类孩子同样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一、场景描述
场景一:“老师,我想说!”
活动开始了,老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可可每次都会高举小手,示意老师邀请她来回答。可是,老师的眼神总是从可可身上跳过不作任何停留,将表达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给了可可周围的同伴。活动中的几次交流环节,老师也没有向可可抛来橄榄枝,可可在一次次的失望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绝望的垂下了手臂……
场景二:“老师,我想这样做!”
操作环节中,老师请幼儿分别在白纸上滴一滴水、一滴油、一滴胶水,观察这三种液体的不同特征。孩子们都按照要求小心翼翼操作着、观察着。可可似乎对这样的操作不感兴趣,只见她拿起勺子分别在不同液体中搅拌着,一边搅拌一边高高地提起勺子,然后歪着脑袋看着勺子里的液体缓缓地流回杯中。老师看见后走过来提醒她:“可可,你知道水、油、胶水滴在纸上有什么不同吗?赶快试试吧!”可可听后,虽然点点头,但并没有停止手上的操作。玩了好一会儿,她好像失去了兴趣,开始按照老师的提示操作。可是,当三种液体滴落在纸上不到几秒的功夫,可可又迅速地将三种液体胡乱地混合在一起,在纸上涂抹着,仿佛画画一般。她一边涂抹着一边“教唆”同伴像她一样操作。看着可可在操作中的不寻常表现,老师终于按捺不住情绪,瞪着眼睛压低声音指责道:“可可,你在干什么?”“老师,我只是想看看……”没等可可解释,老师便不耐烦地说道:“老师让你观察的你观察了吗?你今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听了老师的指责,可可委屈地撅着小嘴,低下了头……
场景三:可可的回答
活动结束后,我忍不住叫住可可询问道:“可可,今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看着我认真询问的样子,可可突然来了精神,打开了话匣子:“老师,你知道吗?液体在纸上留下灰色印迹就说明水分多,没有印迹的说明水分少、很粘稠,胶水就是这样的。水和油拉不出线来,可是胶水能用勺子拉出长长的线来。”听了可可的解释,我瞬间明白了她之前的表现。“可是,你为什么不按老师说的做,而是把液体混在一起在纸上涂呢?”看着我不解的神情,可可悄声说道:“因为我想看看这三种液体能不能混合在一起,我知道油和水是无法混合的,如果加了胶水是不是就可以了呢?”看着可可神气的表情,听着她的答案,我颇感意外。
场景四:老师的解释
带着一些疑惑,我又与执教老师进行了交流,请她谈谈对可可当天表现的想法。老师忍不住抱怨道:“今天不是我不想给她发言的机会。你知道吗?让她一回答,其他孩子就没有发言的空间了,所有的正确答案都被她说了,其他人还说什么?你看到了,不让她发言,她就故意捣乱,不好好操作,还影响其他小朋友,太让我生气了!”
听完可可和老师的心声,我陷入了沉思:如何理解类似可可这样的孩子的行为?如何支持他们的探究?如何不再让他们感到失落?
二、支持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指南》也同样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可见,在幼儿教育中遵循个体差异的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在可可的故事中,教师并非没有关注个体差异,只是把更多的关注与机会向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正常的大多数幼儿倾斜,而忽略和放弃了像可可那样能力较强的幼儿。虽然这些幼儿只是极少数,但从教育公平以及支持他们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平衡教育的机会,让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也能得到满足,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呢?
(一)选择最佳时机,给予表达机会
表达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内化经验,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使之树立自信心,可以促进幼儿相互学习、丰富经验。因此,教师在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时,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幼儿,更要把握最佳的时机与内容,以促进不同能力的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故事中的可可经验丰富,有较为强烈的表达愿望。教师应该选择适宜的内容、最佳的时机给予口J可表达的机会,而不应为了照顾能力弱、需要引导的幼儿就忽略可可,甚至剥夺她表达的权利。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而且实际上已经伤害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显然是不可取的。面对可可这样的幼儿,教师关键要把握好给予他们表达的最佳时机,比如:当其他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可请他们发表意见,解惑答疑;当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时,可请他们做总结陈词;当大家墨守成規、缺乏新意时,可请他们阐述自己创新的想法……
总之,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出色的能力而将他们排除在被关注名单之外,而是要考虑与之能力相匹配的时机,对他们提一些具有挑战的要求。(二)读懂“捣乱”行为,支持深入探究
教师的儿童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坚信幼儿具有学习的能力,才会花时间帮助幼儿充分发挥其潜能。”因此,如果幼儿不按要求操作,教师不要武断地认定其“捣乱”,而应在坚信幼儿能力的前提下加以沟通和了解,发现其真正动机并予以引导。
在场景二中,可可始终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游离在活动之外:她用勺子反复舀起液体再倒入杯中,是为了观察三种液体从高处流向低处时的不同状态;她将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胡乱地涂抹,是在探索不同的液体是否可以相互融合。然而,教师错将可可的探究行为当成了“捣乱”行为,没有给可可解释的机会,更没有探寻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是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这样的误解不仅挫伤了可可的情绪,更为严重的是打击了幼儿不断进取、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和更好的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会观察幼儿并深入了解他们的能力与经验,尝试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问题。在面对他们种种“捣乱”行为的时候,不要急于制止和评价,而是要包容他们的“任性”,聆聽他们的诉求,支持他们的探索。或许这就是充分发挥幼儿潜能的润滑剂和加速器,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设计分层教学,满足挑战愿望
“教育应该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的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因此观察、了解幼儿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总体而言,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在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对全班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与分析,设计出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活动内容,以促进每位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从可可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思维敏捷、善于观察,她对液体的前期经验已经超越了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可可貌似“捣乱”的行为,实际上表现了她对活动内容的不满足和对新知识、新经验的渴求。她所有的行为都是向教师发出“我想说”“我想做”的信息,然而,却被教师缺乏弹性的活动设计所禁锢。
我们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固然要以大多数幼儿的正常水平与能力为依据,但不能忽略发展水平较弱的幼儿,更不能无视能力强需要提升的幼儿,而应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公平性。
(四)提供合作机会,发挥幼儿优势
由于幼儿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各不相同。幼儿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促使他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益。“幼儿经常与处于相同‘最近发展区但水平更高的同伴一起,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而让能力强的幼儿成为同伴眼中的“专家”,可使之在被同伴认可与欣赏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深入学习的动力。
故事中的可可就是一位有机会成为同伴眼中“专家”的孩子。教师在面对这些幼儿时,要学会敏锐地捕捉他们不同寻常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及时地为他们提供与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借助他们清晰的表达、丰富的想象、精彩的发现,带动同伴共同成长。在成为教师的“助手”、同伴的“专家”时,这些激励必然会让他们自身也不断地前进。
虽然我们身边的“小神童”为数不多,但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给予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理解和包容他们“出格”的行为,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