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花
月亮谷是地球上最接近火星地貌的地方
被约旦“种草”,大约是10年前,在一本名字类似于《人生一定要去的N个地方》的书上。书中写着“佩特拉古城,一座沙漠中的城市,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从此我就心心念念,想去这个奇迹之地一探究竟,去之前翻阅了大量书籍。
实际上,佩特拉古城的发现本身也是一个传奇。19世纪,处于穆斯林控制下的佩特拉与西方世界完全隔绝,由于战乱,几乎没有外人涉足此地。
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约翰·贝克哈特乔装成阿拉伯人,凭借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丰富的伊斯兰知识,冒着生命危险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潜入佩特拉,停留一天便匆匆返回。
贝克哈特用了超过2年时间住在叙利亚,学习如何像一个穆斯林一样生活而不被发现。为了测试乔装的效果,贝克哈特还装扮成阿拉伯穷人,三次前往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外约旦地区,和骆驼同吃同睡。贝克哈特一切的努力没有白费,关于佩特拉的探险家日记震惊了西方世界。
如今的佩特拉不再危险,敞开怀抱欢迎四方游客。这一“诚意”也充分体现在门票上。如果你当日往返约旦,佩特拉门票90约旦币(人民币900元)。如果你在约旦过夜,那么一日门票50约旦币(人民币500元)。而约旦人只需支付1约旦币(人民币10元)。
这么设置票价,大约有着你只要来约旦就不会错过佩特拉的自信。本着我国“来都来了,还是要进来看一看”的优良传统,我等还是奉上过路费,心甘情愿踏入了佩特拉的大门。
慢步进入佩特拉古城,有种朝圣般的仪式感。与一般古城不同的是,进入佩特拉古城需要穿过一段蜿蜒1.2公里的自然峡谷(也称作“蛇道”),最窄处仅3米宽,两边高耸的砂岩最高可达182米。
在峡谷的阴影中步行到蛇道的尽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整个佩特拉古城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卡兹尼神殿在强光中映入眼帘,仿佛《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画面。
卡兹尼神殿高40多米,宽30多米,门檐和横梁都有精细的图案,两边的罗马式石柱撐起高达10米的一层空间。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的公元1世纪,纳巴泰人依山开凿,从上往下顺势一点点在玫瑰色的砂岩壁上凿出整体,可以说是一个零容错的工程。
由于神殿过于高大而广场空间较小,各国游客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寻找最佳角度,把整个神殿和自己装入同一张照片,并尽可能避开广场乌泱泱的人群。除了神殿以外的其他几面墙都是悬崖,两个最佳景观点需要绕到神殿对面的悬崖边上,从上往下拍。
玫瑰色的砂岩地貌像是梦境般出现在眼前——360度无死角的明信片般的景色。
寻找最佳景观点的路上,时不时也会有当地人热情地告诉你他知道一条捷径,告诉你上个月某国游客没有请向导迷路摔死了,半是恐吓半是拉拢,向你推销他的向导服务。
除了神殿外,古城中还有皇家陵墓、罗马剧场、山顶祭坛、神殿、大喷泉、修道院的遗址,可以想见当时的繁荣。游客的最大的乐趣在于探索古城的各条小路,爬到制高点,从不同角度俯视佩特拉。
后期人工修建的设施并不多,所谓的“路”实际很难辨认,路牌似乎总在你快要绝望的时候重新出现。如果不是游客和拉生意的人太多的话,行走其中仿佛化身罗拉穿梭在电影《古墓丽影》中。
蛇道尽头的卡兹尼神殿
更令人赞叹的是佩特拉古城的水利系统。古城作为丝绸之路上沙漠中的补给点,主要依靠骆驼商队带来的过路费和服务费支撑。古代并没有金属冶炼的水管,依靠用陶烧制的一节节水管拼凑而成水道,以精准的4度坡度,让水以不会毁坏脆弱的陶制水管的最大速度,从各个方向的水库汇入古城。
每年数万约旦青年远赴周边阿拉伯国家“赚外汇”,从事工程师和医生等工作。
古城中只要你留心,处处都可以看到水利系统的痕迹。想象纳巴泰人古代足不出城就可以过上有自来水的生活,城中设置的大喷泉,真的可以说在沙漠中“壕”得一塌糊涂。
贝都因青少年
原以为约旦的惊喜也就到此为止,直到我们从佩特拉向南,去到月亮谷—地球上最接近火星地貌的地方,正是电影《火星救援》的拍摄地。
驱车到达月亮谷门口,天色已经全黑,向导开着吉普带我们深入沙漠腹地的营地,晚上就住在贝都因人的帐篷里。
向导的吉普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生产的,仿佛哪里都在漏风。沙漠原本昼夜温差就很大,冷风吹得让人恨不得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到达营地,我哆嗦着跳下吉普,钻进明亮而温暖的主帐篷。炉火正旺,热腾腾的晚餐也已经准备好,我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
几个向导深藏不露,趁大家吃饭的时候,弹起乌得琴,敲起鼓,摇头晃脑地哼起了阿拉伯歌曲。夜晚的沙漠野寂无人,满天繁星,可惜室外温度太低,抬头看了几眼就匆匆钻进自己的帐篷,无视被风吹得呼呼作响的帐篷,倒下就睡死过去。
天亮后,玫瑰色的砂岩地貌像是梦境般出现在眼前—360度无死角的明信片般的景色,美国大峡谷的景色大抵也不过如此。
从佩特拉向东,我们去往杰拉什古罗马遗迹,号称“罗马之外最罗马的地方”。约旦75%的领土面积是沙漠,然而杰拉什却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绿洲,种植着橄榄、各色果树和经济作物。
罗马人想必也看上了这一点而在此建城,直到城市的兴盛毁于公元749年的加利利大地震。尽管大部分遗址只剩下了地基和柱子,但是可以一次容纳1.5万人的跑马场、椭圆形广场、精美的马赛克地砖,还有罗马人走到哪儿修到哪儿的罗马浴场,都忍不住让人想象当年的胜景。
旅游方面,约旦可谓得天独厚。这里是考古学家的天堂,史前文明、希腊人、纳巴泰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马穆鲁克人、波斯人、十字军,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这里也是基督徒的朝圣地,约旦河传说是耶稣当年受洗的地方,尼波山是摩西升天之地。这里有户外探险者除了滑雪外能找到的一切。
这里还有海拔世界最低的死海,那可是世界度假圣地。我们也不能免俗,心满意足地在死海拍下一张漂浮在水面上看报纸的照片,然后一边嘴上嘲笑对方的造型,一边动手给自己多抹一点死海泥。
杰拉什阿耳特弥斯神庙
这个人口只有900万的国家,外国游客年访问量可以超过500万。2017年旅游相关收入达到76亿美元,占当年GDP近19%,是名副其实的约旦第一大经济支柱。
然而,约旦景点之间的交通,很难依靠公共交通系统。即便我每次出门都坚持要一边省钱,一边装作本地人生活,这次也只能改成包车游览。
不像旅游业,约旦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资源匮乏没有石油,国家负债畸高,政府长期推行诸多社会福利政策,在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入导致债务严重。约旦政府债务2008年后一路攀升,2018年债务达到了GDP的96%。
目前约旦的债务大概是政府年收入的5倍以上,每年也都是赤字,窟窿越滚越大。2018年由于没钱还给IMF,政府试图进行税收改革增加点财政收入,被人民全面抗议,国王只好把首相推出来背锅,把首相解雇了。即便如此,约旦政府依然给国民发福利以维持统治。
约旦的社会矛盾问题不小,适龄人口中只有36%的人有工作意愿,失业率15%,其中青年失业率达到33%。虽然教育水平很高,但匹配的工作岗位严重不足,每年数万约旦青年远赴周边阿拉伯国家“赚外汇”,从事工程师和医生等工作,巨额侨汇也成了约旦第三大经济支柱。
我们的司机也是一个这样的年轻人:首都安曼出生,有着IT专业的大学文凭,英文非常流利。虽然有着高等教育背景,但因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所以他从事着全职司机的工作,主要为外国游客服务。
从入关约旦的那一刻开始,就覺得什么地方有些不对。仔细回想,从关口开始,就几乎看不到约旦本地女性工作的踪影。
2018年约旦女性劳动参与率只有14%,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33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三;倒数一、二分别是也门和叙利亚。虽然约旦有着号称“沙漠玫瑰”的最美王后拉尼娅,她以个人名义成立了约旦拉尼娅王后基金会,多年来致力于帮助妇女工作和创办企业,但并没有实质上改变女性在约旦的地位。
在月亮谷,向导邀请我们到他家喝一杯阿拉伯茶后再去下一站。到了他家,家中女眷在客厅门口把茶交给男向导,便转身返回里屋,续茶的时候也是一样。
这趟旅行,我在约旦一路都有男伴随行,只有在去洗手间时才会分开。然而就在这几分钟的空当,我也两次被约旦男性言语调戏。
到了要谈价或沟通其他问题时,约旦人都会默认直接找男伴来谈,于是笔者索性退居二线,路上需要沟通的时候都由男伴出面,紧紧跟在后面,省得再遇到奇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