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煜 鱼军 葛鹏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十分多见,且近年来有明显升高趋势[1]。该病多起病急,且易引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等并发症,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是开腹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与T管引流,该手术方式一次性结石清除率高,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老年患者多难以耐受[2]。而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与分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最常使用的两种微创术式,二者各有优劣性,且有各自的适用人群[3]。为进一步探讨上述两种手术方案在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直径≥1 c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患者分别给予了LC+LCBDE与ERCP/EST+LC治疗,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2018年2月于我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48例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77例,女71例,年龄60~85岁,平均(73.4±6.5)岁,结石直径0.5~1.4 cm,平均(0.83±0.35) cm,胆总管直径1~1.9 cm,平均(1.47±0.28) cm。纳入标准:(1)符合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标准,并经胆绞痛病史、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确诊;(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3)胆总管直径≥1 cm,结石最大直径<1.5 cm;(4)心肺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可耐受手术治疗;(5)年龄≥60岁;(6)在对该研究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重症胆管炎;(2)肝内胆管结石;(3)肝硬化、肝肿瘤或脓肿、胆系恶性肿瘤;(4)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异常;(5)门静脉血栓、重症胰腺炎;(6)多次腹部手术史;(7)既往胆道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史;(8)病态肥胖症,BMI>40 kg/m2;(9)肝叶萎缩、心肺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两组,每组74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二、治疗方法
LC+LCBDE组: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常规消毒皮肤,建立人工气腹,标准四孔法操作,置入单孔腹腔镜与套管,将胆囊管与胆囊血管进行分离,可吸收夹夹闭胆囊管,不予切断。将胆总管前方浆膜与脂肪清除,电钩纵行切开胆总管1 cm,切口处置入纤维胆道镜,于胆道镜下探查,采用取石网篮取石,若取石困难给予激光碎石,胆道镜检查无残石后,以5-0可吸收线对胆总管行一期缝合,常规切除胆囊,以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肝下和文氏孔分别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术后2~3 d若未发生明显胆漏或出血,即拔除引流管。如发生胆漏继续引流直至<5 mL/d再行拔管。ERCP/EST+LC组:术前禁食12 h,取仰卧位,利多卡因咽喉部麻醉,先行插管、造影及切开,再予球囊扩张,如有结石嵌顿或插管困难,给予乳头预切开。对胆总管直径在1.5 cm以内者,给予球囊导管、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取出结石后行胆总管造影,查看结石清除情况。对一次难以取净结石者,给予鼻胆引流术,并于3~14 d后行造影检查,如结石仍未能排出,可再次取石,或行LC+LCBDE治疗。于ERCP/EST术后1~5 d行LC治疗。
三、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成功率。其中手术成功标准为无插管失败或中转开腹。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胆漏、淀粉酶升高或胰腺炎、肠穿孔、肠出血等。
四、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软件SPSS 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按照率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按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LC+L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ERCP/EST+LC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ERCP/EST+LC组(P<0.05)。见表2。
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LC+LCBDE组术后胆漏5例,淀粉酶升高或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胆总管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ERCP/EST+LC组淀粉酶升高或胰腺炎4例,胆管炎3例,肠穿孔1例,胆道出血2例,胆总管狭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925,P=0.336)。
研究表明,ERCP/EST术后择期行LC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取石成功率高、结石残留率低等优点,但术后可能会并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十二指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也存在取石失败需再次手术的可能[4]。EST还可破坏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改变胆汁成分,导致逆行感染的风险增加,是结石复发或并发胆管炎、远期Oddi括约肌狭窄的原因之一。既往有研究显示[5],ERCP/EST取石成功率可达95%,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0%,且主要为淀粉酶升高或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当结石较大、结石数目较多时难以一次取净。
Bansal等[6]得出,LCBDE术后残余结石率仅为3.5%,可见该术式具有良好的取石效果。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LC+LCBDE相对于EST+LC结石清除率有提高,而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与死亡率比较则无显著差异[7]。在行LCBDE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T管,防止发生T管相关并发症以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术后康复[8]。汤建军等[9]的研究显示,LCBDE后一期缝合胆总管相对于T管引流,二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胆瘘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LCBED后胆总管一期缝合腹腔引流时间与住院时间则显著短于T管引流。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由于T管引流带管时间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微创手术的优势,且T管胆汁外引流还会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并存在意外脱落的可能,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可增加手术风险。
本研究中,通过对比LC+LCBDE与ERCP/EST+LC治疗胆总管直径≥1 cm的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得出,两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均达到了90%以上,且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术式在胆总管直径≥1 cm的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上均具有显著疗效。另外,本研究中,LC+L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显著低于ERCP/EST+LC组;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ERCP/EST+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LC+LCBD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针对胆总管直径≥1 cm的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可行LC+LCBDE治疗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宋德静等[10]的研究也指出,在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LC+LCBDE一期治疗与EST+LC序贯治疗相比,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且该研究指出,对于胆总管直径<0.8 cm、结石位置较低者,则宜选择EST+LC序贯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胆总管直径≥1 cm的老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LC+LCBDE与ERCP/EST+LC两种微创手术方案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手术成功率均可达90%以上,但LC+LCBDE可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且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少,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但具体手术方案的选择仍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