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测度及其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

2019-05-07 01:24陈雁云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制造业

陈雁云, 罗 昂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 江西 南昌 331103)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基于针对中国发起的“301贸易调查”结果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以此扭转长期以来对华贸易逆差的态势,由此正式拉开了中美贸易争端的大幕。

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出口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相当显著的。虽然2017年全国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8.5%,但是一些沿海城市如东莞、苏州等的出口依存度超过了70%,这些城市的出口将因为贸易争端出现大幅波动,其经济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张亚雄(2018)利用全球模型对中美贸易争端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与没有贸易争端相比,中国2018—2020年每年GDP将会因贸易争端下降大概0.06~0.07个百分点,三年间中国GDP将会因贸易争端累计下降0.2~0.3个百分点。而制造业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业,在此次贸易争端中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GDP总量受到的影响。因此在贸易争端的背景下,出口的可持续增长以及出口导向战略被广泛质疑,出口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产业的发展等问题成为理论界的重要研究命题。

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地区即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代表(江西省)和西部地区代表(重庆市)进行制造业效率的测算和对比,以探究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最后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应对贸易争端提出对策。

一、文献综述

(一)制造业效率测算的相关研究

对制造业效率的研究多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研究为主。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容上,Tinbergen(1942)首次定义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比较了1870—1914年英、法、德、美四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Kendrick(1961)进一步完善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他将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增长以外的部分”,即资源的有效配置、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上,Solow(1957)将经济增长中其他因素的贡献归结为技术变化产生的“索洛余值”,并且提出了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索洛余值法”,后来又与阿罗等人一起提出了CES生产函数测算法。Aigner(1977)提出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计算TFP。Honkey(2006)等用数据包络分析对美国物流业中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运营效率进行了标杆分析。Sharon(2012)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对105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

国内方面在产业效率研究领域成果较多,余东华(2008)基于产业的要素使用效率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两方面来测度制造业产业效率。罗德明,李晔(2012)通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来论证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覃伟芳和廖瑞斌(2015)用Malmquist指数估算传统的TFP以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张少华和蒋伟杰(2017)利用静态DEA方法与动态DEA方法测度了我国省级层面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余淼杰(2018)在生产函数估计框架中引入了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发展出同时估计产能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方法。从上可知国内国外对产业效率的研究大多借助DEA方法进行测度,同时多集中于研究特定产业,这也为本文制造业效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参考。

(二)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相关研究

对出口贸易和制造业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传统经济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出口贸易影响出口国产业效率的作用机制,另一类则是通过数据和模型从实证角度验证出口贸易对出口国产业效率的影响。

理论方面,克鲁格曼(1979)在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将国际贸易与内生增长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内贸易学说,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等生产要素的积累,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卢卡斯(1993)则强调增长是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干中学则是发展中国家最好的积累方式,出口部门要素收入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资源集中于出口部门,通过学习效应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带来产业效率的提升。

实证方面,余淼杰(2010)利用修改后的OP半参数方法估算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在控制行业的进口渗透率的内生性之后发现贸易自由化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比进口企业更加明显。吴力波、汤维棋(2010)运用全球各国1960—2006年数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国家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结果,贸易对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最为有利。洪世勤、刘厚俊(2013)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出口贸易产品技术复杂度不断提升,出口贸易对高技术行业技术结构升级的作用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关于出口贸易与产业效率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都较为丰富,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聚焦于特定产业和特定地区,很少有学者从时空分异角度来分析我国制造业效率的差别和形成机制,同时在探究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时,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多从产业层面进行分析,没有重视地区差异给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关系带来的差异。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两方面对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进行完善:一是在测算出长江经济带六省市制造业效率的基础上,运用ArcGIS10.2软件描绘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变化过程,同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差异的形成机制;二是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在实证分析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础上加入地区差异分析,探讨长江经济带地区因素对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关系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对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范围应对中美贸易争端的冲击提供可行有效的政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DEA方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多输入多输出效率研究方法,把各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作为变量,通过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确定最适宜的权重,避免了在确定权重时人的主观意愿的影响,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在运用DEA进行效率测算时本文借鉴曹贤忠和曾刚(2015)的方法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构建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中的CRS、VRS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效率进行测算。Malmquist指数最早由Caves(1982)等人引入,并定义了单一技术基于产出矩阵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1)

(2)

M0(at,bt,at+1,bt+1)

(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际上是衡量了全要素生产率在两个时期的变化率,大于1,则说明两个时期相比TFP是增长的;小于1,则表明从t期到t+1期TFP下降了。进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率(生产点逐渐趋近最优生产前沿面)和技术变化率(最优生产前沿面的扩张),分解方法如下式:

(4)

也即TPFCH=EFFCH×TECHCH,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化率×技术变化率。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测度,比较常见的测量软件有DEAP、GAUSS和EMS,本文采用DEAP2.1软件来测量制造业生产率。

(二)制造业效率评价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评价体系,在具体的指标选取方面主要借鉴张扬(2015)对全国层面制造业效率的研究时确定的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合理性,最终确定为三投入两产出的指标体系。

投入方面主要有固定资产净值、行业职工人数、行业能源消费量三个指标,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对制造业的资本投入,行业职工人数反映对制造业的人力成本投入,行业能源消费量则反映对制造业的资源投入。固定资产净值和行业职工人数数据来源于各地区历年统计年鉴,行业能源消费量因省级行业能源消费数据缺失较多,根据各省能源消费总量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乘以全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进行估算而得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所有价格指标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了价格指数平减,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国研网。

产出指标方面除了选取行业生产总值外,考虑到环境因素将CO2排放量作为制造业的负产出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因DEA无法对负产出做出TFP测算,所以选取CO2排放量的倒数作为正产出进行测算。行业生产总值数据来源各地区2006—2016年的统计年鉴,并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价格指数平减,价格指数来源于国研网各行业价格指数。各地区制造业行业CO2排放量数据无法直接获得,需要进行推算,因选取的8个制造业行业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原油和天然气消耗量较小,因此8个行业CO2排放量由消耗煤炭量进行折算而得,具体折算方式参考陈诗一(2009)[注]CO2排放系数(千克/千克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千克)×0.7143×2.763,注:数据来源于陈诗一(2009)。的做法,煤炭消耗量数据来源于历年各地区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三)计量模型、变量与及数据来源

1.模型构建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一种常见的面板数据模型,与其他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截距项的差异,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于不同的时间序列只有截距项存在差异,其具体形式为:

(5)

从时间和个体上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边际影响均是相同的,而且除模型的解释变量之外,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其他所有(未包括在回归模型或不可观测的)确定性变量的效应只是随个体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在研究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时,借鉴吕健(2012)和上官绪明(2016)的研究,构造固定效应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考虑到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差异较明显,而时间差异不明显,因此选取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eff=αi+β1outit+β2scait+β3rndit+β4invit

+β5devit+β6indit+uit

(6)

其中,eff代表制造业效率,i代表各省份,t代表各年份,αi代表各地区不可观察的个体效应,uit为随机扰动项。

2.变量与数据说明

(1)出口贸易值(out)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八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交货值作为出口贸易值的衡量指标,具体数据来源于各地区的统计年鉴,对于个别年份的缺失本文运用插值法进行补齐。

(2)行业企业平均规模(sca)

考虑到规模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本文将行业企业平均规模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具体测算方法为行业产值除以行业企业个数。行业产值和行业个数数据均来自于各地区各年的统计年鉴。

(3)研发投入(rnd)

研发投入会显著影响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制造业效率,本文选取行业研发人员数作为研发投入指标。因各地区细分行业研发人员数据缺失较多,本文利用各地区研发人员总数与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比值乘以全国行业研发人员数进行估算,得到各地区八个制造业行业的研发人员总数,具体数据来源于《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

(4)外商投资额(inv)

我国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吸收外商投资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行业发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衡量外商投资额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利用行业三资企业和外商资本额作为衡量指标,具体数据来源于各地区历年的统计年鉴。

(5)经济发展水平(dev)

经济发展水平是对相关产业效率影响的重要因素(Mukesh E,2002),由前文的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制造业效率往往越高。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时,本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具体数据来源于各地区历年的统计年鉴。

(6)产业集聚度(ind)

三、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测算及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为更好地反映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从两个维度研究长江经济带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八个制造业行业的效率。首先,由于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发达地区,代表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趋势,所以通过对长三角地区11年间制造业效率变迁的研究,探究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的发展趋势。其次,由于湖北省和湖南省制造业出口数据缺失年份较多,选取江西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部地区代表,重庆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地区代表,对这两个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进行测算,并与长三角制造业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

(一)长三角制造业效率测算及其演变趋势

本文利用DEAP2.1软件对长三角的八个制造业效率分别进行了测算,并将测算结果分解为综合效率(crste)、纯技术效率(vrste)和规模效率(scale),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长三角八个制造业效率的测算结果

相关理论表明:发展效率值为1表示DEA强有效,效率值不为1但大于等于0.8为DEA弱有效。由表1可知,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8个制造业行业效率在11年间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即从2005年开始,制造业效率在DEA强有效区间波动,大约到2012年之后整体效率稳定在DEA强有效区间。

为更直观地反映出制造业行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将8个制造业行业效率11年间的变化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

图1 2005—2015年长三角制造业的综合效率

从图1分行业来看,纺织业效率值早期低于弱有效区间,经过11年间的发展,效率值逐渐增加,纺织业效率值先是提升到DEA弱有效区间,最后稳定在DEA强有效区间;家具制造业效率11年间则呈现波动情况,但后期效率值整体高于前期,也说明家具制造业效率在此期间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效率值从先前在DEA弱有效区间波动,提升到后期整体稳定在DEA强有效区间;总体来看这三个传统制造业行业,其效率值早期显著低于其他制造业行业效率,但经过11年间的发展,行业效率在逐步提升,最终基本与其他制造业行业效率持平。

医药制造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一直以来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从测算结果来看,医药制造业效率值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仅在少数年份效率值略低于DEA强有效区间;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几个支柱行业,其早期效率值处于DEA强有效区间,但从2007、2008两年开始,效率值发生了较大波动,偏离了原来的强有效区间,滑落到DEA弱有效区间,后期经过几年的调整才逐渐恢复到之前的DEA强有效区间。众所周知,2007和2008两年也是全球金融危机酝酿爆发的年份,全球经济在这两年间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出口大国,中国在此轮金融危机中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着经济下行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制造业的一些行业效率在这些年份的波动也反映出外部的显著冲击。根据制造业行业间的效率对比,可以发现制造业各行业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因此在应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冲击时,应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的对策。

(二)中西部代表地区制造业效率与长三角制造业效率的对比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测算重庆市和江西省的制造业效率,然后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制造业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

表2 各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测算结果

续表

重庆市crstevrstescale江西省crstevrstescale安徽省crstevrstescale20140.9500.9710.9780.9150.9220.9920.9330.9520.9802015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mean0.9640.9760.9880.7470.8530.8710.9440.9840.960浙江省crstevrstescale江苏省crstevrstescale上海市crstevrstescale2005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20061.0001.0001.0000.9670.9720.9950.9350.9560.97820070.9890.9930.9950.9090.9160.9931.0001.0001.00020080.8870.9580.9260.8680.9090.9540.8970.9100.98620090.9081.0000.9081.0001.0001.0000.9070.9570.94820100.9410.9660.9740.9050.9480.9480.9740.9890.98520111.0001.0001.0000.9881.0000.9881.0001.0001.00020120.9971.0000.9971.0001.0001.0000.9810.9870.99420130.9960.9990.9961.0001.0001.0000.9710.9810.99020140.9991.0000.9991.0001.0001.0001.0001.0001.0002015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mean0.9740.9920.9810.9670.9770.9890.9700.9800.989

根据表2可知,各地区制造业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效率在11年间基本处于DEA强有效区间。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江西省早期的制造业效率偏离DEA有效区间,经过后期的调整和发展,制造业效率才逐渐提升到DEA强有效水平。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其制造业效率值除了少数年份处于DEA弱有效区间,大多数年份接近DEA强有效区间。同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重庆市因其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地区,一直以来是国家重点打造的区域发展核心城市,因此其制造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制造业效率长期接近于DEA强有效区间也在情理之中,由此看出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索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效率11年间的动态演变过程,选取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四个节点年份的制造业效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各地区的制造业效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制造业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各地区之间的制造业效率差异逐渐缩小,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制造业效率在11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由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系列政策出台,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在不断升级,一些落后产能被淘汰,同时各地区加强了对环保的重视程度,着力打造绿色高效的制造业,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升。

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内部制造业效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即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中,安徽省制造业效率与上海、浙江等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欠发达地区中,江西省制造业效率显著低于重庆市。这些差异是东部沿海率先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早期重大战略和政策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效率的发展将更为均衡。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下面选取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主要研究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前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选取长江经济带六个地区(按上中下游排序:重庆、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的八个制造业代表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出口贸易与外部宏观环境波动情况,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5—2015年,并以2005年为基期对相关产出数据进行价格指数平减。最终统计性描述结果如表3。

表3 统计性描述结果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长江经济带六个地区进行整体模型分析;然后由于各地区制造业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需在分析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时考虑地区差异,即对上中游地区(重庆和江西)与下游地区(长三角)进行地区差异性分析。

为保证分析过程的完整性,本文利用Stata13.0软件分别进行混合OLS、随机效应、固定效应三种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制造业效率与出口贸易的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代表10%、5%、1%的显著水平括号内值为稳健性标准误。

1.整体结果分析

对比三种结果可以看出,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出口贸易每提升1%,会给制造业效率带来1%左右的增长幅度,同时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最终选取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作为结论分析。从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来看,主要解释变量出口贸易值与被解释变量制造业效率相关性在10%水平上显著,同时出口贸易值每增加1%将会给制造业效率带来0.869%的提升幅度,这也说明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制造业效率,在大力发展制造业不断提高制造业效率的同时,不能忽略贸易因素的影响。

五个控制变量中有三个都与制造业效率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具体来看,研发投入与制造业效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带来制造业效率明显的提升,这也与戴觅、余淼杰(2012)关于出口企业研发投入研究的结论类似:对于有出口前研发投入的企业,出口对生产率存在着持续且幅度较大的提升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正在转换,过去以人口红利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拉升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向着以创新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模式转型势在必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从实证结果来看,研发投入作为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关键因素需要加以重视。

外商投资与制造业效率在10%的水平上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当前三资企业和外商投资没有能够为制造业效率提升带来预期的效果。路江涌(200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全国范围的外商投资水平对内资企业的净溢出效应为负。当前外商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些以人力成本优势为主的低端制造业,一方面随着当前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一些低端制造业在逐渐向东南亚一些更具人力资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高科技含量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受到外国技术封锁,给国内制造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有限,外资投资未能给制造业效率带来预期的提升。

产业集聚度与制造业效率在10%的水平上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搭便车和拥挤效应产生的负面效果要超过基础设施共享和人才共享所带来的正面作用,这一实证结果表明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区域内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加大软环境配套建设,才能更好地激发区域产业集聚带来的创新活力,才能实质性提升制造业的效率。

2.地区差异性分析

在面板模型中,地区之间的差异反映在截距项中,因此构造反映截距项差异的虚拟变量distr,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由表4可知,反映地区差异的虚拟变量distr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出口贸易对重庆和江西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程度,显著差异于出口贸易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程度。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直以来面临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中游地区(重庆和江西等)与下游地区(长三角)无论是在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外商投资规模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作用于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作用机制,从而使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探究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实证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①纺织业等低端制造业的效率早期显著低于其他制造业,后期效率逐步提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效率出现较大波动,之后恢复为DEA强有效;②各地区制造业效率差异较明显,发达地区长三角的效率基本为DEA强有效。欠发达地区江西早期的效率偏离DEA有效区间,后期提升为DEA强有效。西部地区代表重庆的效率大多数年份接近DEA强有效;③出口贸易值每增加1%将给制造业效率带来0.869%的提升幅度,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业效率;研发投入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研发投入能带来制造业效率的明显提升;④出口贸易对重庆和江西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程度,显著差异于出口贸易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程度。

(二)政策建议

目前美国已经通过印太战略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中找寻替代中国的角色。虽然美国一些公司也反对征税,但是这些公司改变不了大局,美国不会就此放弃贸易争端,因为遏制中国、防止中国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是第一重要的利益,其他利益只能被牺牲(美国会对让美国损失较大的部分商品进行关税豁免)。所以,中美贸易争端不是短期的,其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波动过程。贸易争端将成为常态,我们要边习惯贸易争端边发展,甚至对贸易争端产生“钝感”即没有多大感觉,要逐渐适应贸易争端带来的这种发展方式的变化。贸易争端将促使中国重新审视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关系。基于上述结论以及贸易争端的背景,为了应对新的中美乃至世界贸易格局、国际分工格局等,长江经济带应适时调整区域产业及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

第一,出台基于地区出口和经济质量状况的短期和长期应对措施。从各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较大,受贸易争端的短期冲击也大(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效率出现较大波动,所以此次贸易争端对制造业的冲击不可小觑),但其经济质量较好,长期看影响反而不大;江西、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相比长三角而言,短期冲击不大,但其出口受贸易争端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因此应根据各地区出口和经济质量的不同,出台不同的短期和长期应对措施。同时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间小尺度、精准化的合作,促进要素的跨区域合理流动、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增强大城市的溢出效应,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第二,出台基于不同行业影响的产业贸易支持政策。根据出口贸易对纺织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不同行业的影响,在应对贸易争端等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冲击时,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大力培育新兴出口市场,重新构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间的产业链,出台不同的产业链贸易支持政策,加快各地区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提升到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以本地区特色的制造业优势,在全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创新地区发展模式,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美国的贸易争端越是针对中国的制造业,中国越是要做强制造业。作为长江经济带,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渠道优势,维持上海、苏州、武汉、重庆等制造业中心的强势地位,进一步打造IT制造业集群、运输装备集群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创新房地产开发模式,减小本地白领以及工人的购房成本以及生活成本,维持本地区在中端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稳住本地区的出口贸易额,为制造业提升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赢得时间。

第四,扩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外溢效应。在应对贸易争端冲击时,不斤斤计较短期出口数量的减少,要利用研发投入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的机制,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竞争力以及全球价值。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对企业专利保护力度,保障创新企业应有的权益,激励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不断降低企业投资建厂审批时间和简化程序,激发科技人才创业热情,打造企业和行业间交流平台,增强区域技术创新外溢效应。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