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柱 张立民
2016年5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6〕25 号(以下简称《方案》)印发。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允许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1],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可进入市场销售食盐、食盐批发企业可在本省内开展经营,食盐的生产、销售环节价格放开,以建立公平竞争、监管到位的市场环境[2]。如今《方案》实施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本次盐改的效果如何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深入了解盐业体制改革对消费者的影响,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盐业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影响消费者的主要因素,为我国盐业更好地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
调查问卷整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消费者的基本信息,主要调查消费者的收入、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在家就餐频率等;二是消费者对盐改《方案》的了解情况,包括对盐改《方案》的了解程度、所担心的主要问题等;三是盐改后食盐消费情况,主要包括盐改后是否对消费者的生活产生了影响,食盐品种、价格变化情况,消费者购买食盐时所关注的信息,影响购买食盐的因素、渠道等。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9年1-8月对消费者开展的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问卷星、微信等工具多渠道的进行问卷发放,共收回有效电子问卷1181份。数据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消费者,涵盖群体范围广,具有较好的广泛性和一定的代表性。
表1 消费者的样本主要特征
问卷设计了5个问题。消费者的基本样本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接受调研的男性消费者占47.08 %,女性占52.92%,女性消费者的数量略多于男性。接受问卷调研者的家庭成员以3口之家为主,占比达41.74%,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现状。从接受调研者的个人月收入情况来看,处于4000-8000元的消费者占26.07%,个人月收入介于8000-12000元的占19.47%,说明大部分消费者的月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从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看,占10%-30%的消费者的比例高达58.34%。根据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从中可以看出被调研者多数已达到小康及以上生活水平。从在家就餐频率看,每天或经常在家就餐的比例高达72.64%,说明绝大多数消费者在家就餐,对家庭所用食品包括食盐应该有所了解或亲自购买的。以上样本特征保证了问卷的可用性。
在2017年实施的《方案》两年后对消费者进行问价调研,问卷设计了5个问题,样本数及回答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方案》实施两年多,但知道《方案》发布的只有36.91%,多数人并不知道《方案》发布和实施。同样,对于《方案》的内容,更是有71.13%的被调研消费者不了解,说明虽然食盐对人们的生活关系重大,且没有替代品,但长期以来,在专营体制下,食盐的供给数量相对充足、价格稳定,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本次盐改《方案》的出台,也主要是对原有专营体制的完善,《方案》实施后,食盐价格整体来说是稳中有降,虽然市场供应依然有诸多问题,并未引起更多的消费者注意。因此,在接下来的问题中,只有28.87%的被调研者表示了解并进行了回答。从收集到的341个样本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被调研者的回答还是比较准确的。
表2 消费者对《方案》了解程度情况表
针对盐改后对消费影响的分析,问卷设计了6个问题,样本数及回答情况如表3所示。
(1)盐改是否对消费者的生活产生了影响。70.02%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影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方案》实施整体上平稳有序,食盐市场供应与盐改前相比没有大的变化;二是本问卷是通过网络完成的,一些边远地区的消费者可能没有参与本次调研。当然,这其中还有近30%的消费者认为有影响,这是需要以后继续深入调研的,弄清影响的具体情况。
(2)盐改后食盐品种变化情况。较大一部分消费者“未注意到其变化”,说明一些消费者习惯了“卖啥吃啥”,或者认为盐的功能单一,没有什么差别。而在注意到品种变化的消费者中,多数消费者认为“品种更多”了,说明盐改后生产经营企业更注重产品创新,多数消费者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3)与盐改前对比食盐销售价格变化情况。与上一个选项一样,大部分消费者“未注意到其变化”,说明食盐价格一直较为稳定。注意价格变化的消费者中,也有20%的消费者认为价格“基本没有变化”。而认为“普遍涨价”的要高于认为“普遍降价”的近10个百分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笔者调研中一些盐业经营者认为“食盐市场零售价格总体保持稳定,并未出现食盐零售价格大幅下降情况,改革在盐价方面产生的红利没有完全落到广大终端消费者身上,下游经销商和连锁商超利用其终端渠道优势,占据了主要利润[3],成为盐改价格红利的最大受益者”的说法。
表3 盐改后对消费影响情况表
(4)购买食盐中最关注的信息。这是一个可以多选的调研选项。从被调研者选择看,“是否为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是否加碘”“品牌”居前三位,说明消费者非常关注产品的质量,包括是否为绿色及加碘情况等,同时,品牌也是消费者关注的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好的品牌代表着人们对其产品质量的认可,品牌本身就体现着产品质量。
(5)影响购买食盐的主要因素。与上一个选项基本相同,“质量”“是否加碘”“品牌”“是否为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是影响消费者购买食盐的主要因素。
(6)购买食盐的渠道。从被调研者选择的情况看,大中型超市及便利店/街边店这些传统的销售渠道,是消费者主要的购买场所,而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得较少,不足被调研者的8%。
本次问卷调研的消费者中,北京地区的消费者达到359人,占被调研样本数的30%。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食盐消费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加之北京地区被调研的消费者数量占到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与非北京地区消费者 的对比分析,除了前面的共同特征及人所共知的特征(如收入水平高、在家就餐率低)外,盐业改革对于北京地区消费者的影响有如下的不同点:
1.关于“消费者对盐业体制改革的了解程度”北京地区消费者低于外地消费者(如表4所示)。
在调研的5个问题中,北京地区的消费者除了“新的盐业体制方案对食盐监督体制的规定”一项正确回答率较高外,其余4个问题均低于非北京地区的消费者。这一调研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北京信息畅通,消费者中知识分子居多,对国家相关政策知晓快,了解多,但对盐改《方案》了解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北京工作节奏较快,加之食盐消费在北京地区的消费支出中占比更小(有的甚至常年不在家里就餐),未引起关注;另一方面也与宣传不够有关。
2.盐改对北京地区食盐消费的影响与非北京地区相比存在差异针对盐改后对消费影响的分析,问卷设计了6个问题,样本数及回答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北京地区消费者认为盐改没有对生活产生影响(81.6%),高于非北京地区(65%)近17个百分点;北京地区消费者有56.8%未注意到盐改后食盐品种的变化,而非北京地区的消费者有48.3%认为食盐品种更多了;关于“与盐改前对比食盐销售价格变化情况”,北京地区消费者“未注意到其变化”的达58.7%,高于非北京地区(35.9%)约23个百分点;对于“购买食盐中最关注的信息”及“影响购买食盐的主要因素”,北京及非北京地区消费者关注点基本相同,都集中在“是否加碘”“品牌”“是否为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质量”等方面,整体看差异不大;在“购买食盐的渠道”一项中,除了大中型超市渠道外,北京地区消费者从“电商”渠道购买食盐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北京地区的消费者。
表4 北京地区与非北京地区消费者对盐业体制改革的了解程度
通过网上问卷调研可以看出,盐改《方案》虽然已经实施两年多了,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方案》发布和实施及其内容。从盐改后对食盐消费的影响看,多数人认为盐改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也未注意盐改后食盐品种及价格是否有变化,而在注意到品种变化的消费者中,多数消费者认为“品种更多”了。在购买食盐中最关注的信息及影响购买因素中,“是否为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是否加碘”“品牌”居前三位。在购买渠道上,大中型超市及便利店/街边店这些传统的销售渠道是消费者主要的购买场所。通过北京地区与非北京地区消费者的对比分析后发现,对于“消费者对盐业体制改革的了解程度”北京地区消费者低于外地消费者,北京地区消费者认为盐改没有对生活产生影响的高于非北京地区,北京地区消费者未注意到盐改后食盐品种及价格变化的也高于非北京地区,对于“购买食盐中最关注的信息及主要影响因素”一项,北京及非北京地区消费者关注点基本相同,北京地区消费者从“电商”渠道购买食盐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北京地区的消费者。
表5 盐改对北京地区与非北京地区消费者影响对比
(1)加大对消费者特别是对大城市消费者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消费者知晓盐业管理体制的变革,专营体制已经进入“后专营”时代[4]。即生产企业直接上市场,食盐经营主体增多、品种增加、价格放开等,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更大,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与此同时,食盐市场也由过去的“卖啥买啥”转变为“吃啥买啥”。这就需要消费者有更高的鉴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盐。在宣传中要注意“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指的是大城市和边远地区。对大城市的宣传往往被忽视,认为大城市的消费者消息来源广,接受能力强,信息渠道多等,但从调研情况看,大城市的消费者往往因工作生活节奏快等原因,不太注意对自己影响不大的“小事”,更容易形成“灯下黑”。边远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消费者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以传统的专营思维方式看待“后专营”时代的食盐市场,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就有了可乘之机。
(2)生产经营企业要注重食盐产品质量和品牌。从调研结果看,多数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质量和品牌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品牌一定有好的产品质量作支撑,否则品牌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食盐产品因不同省区市的资源和环境特点而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食盐生产经营企业应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HACCP食盐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在环境治理方面,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系统改善;在食盐质量风险管控方面,国家、企业要陆续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比如新产品上市核准管理办法、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风险评估细则、食盐定点企业化验室能力考评方案等,实现食盐生产、销售全过程[5]。对于一个具体盐业企业来说,要特别注意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3)要打通食盐流通环节的“肠梗阻”。据笔者到盐业生产经营企业实地调研发现,盐改后食盐生产经营的出厂价、批发价持续下降、利润都大幅减少,正常来说其零售价格也应持续降低。但从问卷调研的情况看,除了“未注意”价格变化者外,多数消费者认为价格与以前相比没有变化甚至“涨价”,这与笔者实地调研的情况也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就是流通环节出现了“肠梗阻”,即由于跨区域经营食盐批发业务受“四种进入方式”的限制,为了大规模“铺货”,只能违规委托“二批”“三批”商超、合作配送商销售食盐。而这些代批企业以低价购进,但仍以原价销售,致使产销企业大额利润被中间商赚取,食盐产销盐及消费者没有真正享受改革红利,大部分利润被中间经销商和终端零售商获取,其获利水平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形成了从生产到终端销售利润分配新的不平衡[6]。因此,要不断完善盐业管理体制,让跨区经营者和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食盐销售上与本地的经销商有同等的权利。
本文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后专营时代京津冀食盐供应安全保障机制研究”和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委托课题“盐业体制改革总结评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