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辉建
当前,不少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文段往往有观点,有事例,有结论,但只求材料的堆积,没有思考,没有分析观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逻辑推理的过程,导致段内语意不连贯、论证不严密等错误,结论只是空中楼阁而已,难以让人信服。那么,作为高中生,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写出论述严密的文段呢?
一、运用同一律的逻辑思维,不偷换话题,保证文段的语意连贯性
同一律是逻辑思维里的一条基本规律,它要求人在说话或写作中要保证概念、判断以及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确定和同一,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客观地反映现实,正常地进行思想交流,如果在说话或写作中随意转移或偷换概念,没有保持话题的同一,就会显得逻辑混乱,不知你要表达什么意思。
【误例】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提倡言行美,然而,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呢?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的言行之所以能够高雅优美,是因为他拥有渊博学识和高尚灵魂这样的活水。——选自学生习作《拒绝恶俗,呼唤高雅》
【逻辑分析】
像上面这个例子,小作者先是提出了“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这个话题,但是,却没有保持话题的统一,随即又去论述“美的言行从哪里来”这个话题,这就明显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没有保持话题的统一,犯了转移或偷换话题的错误,让读者完全不知道你究竟要论述什么话题。根据前半句的思维走向,后半句应当回答“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这个话题,可以改为“只有体现着渊博学识和高尚灵魂的言行才是美的”。如此,句意才一致、明确、不混乱,才显出逻辑的严谨。
【修改稿】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提倡言行美,然而,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呢?笔者认为,只有体现着渊博学识和高尚灵魂的言行才是美的。”
二、运用因果分析逻辑思维,寻根究底,增强文段的论述严密性
因果分析逻辑思维,就是通过探求事物的原因,来论证结果的成立,或者由已知的结果来证明原因的成立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不管是求果还是探因,都需要我们运用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探求事物的本质。
写作中,如果论证中心论点,可以从探求它的原因入手,然后以此来论证这种结果的必然性,这种逻辑就会变得比较合理,反之,从结果来探索原因,也有同样的效果。
我们在运用这种逻辑思维来写的时候,要注意,在论证过程中,要分清楚导致这个问题的是根本原因,还是次要原因,是内因,还是外因;也可以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是一个原因,还是多个原因;还可以分析同一个原因,可以导致一个还是多个结果,这样的话,才可以把问题说清说透。
【误例】
“自古英才出寒家”。西漢匡衡,世代为农,白天做工,晚上偷光,官至丞相;东晋车胤,家境贫寒,无灯读书,囊萤映雪,成就佳话;宋代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稠粥难续;元代宋濂,借书博览,当掉衣服,求师指点,终成大家;荷兰梵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潜心作画,终成大师……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选自学生习作《贫困是一笔财富》)
【逻辑分析】
该文段,论据充足,文采斐然,乍看是篇佳作。可是,细想一下,这种单单罗列了一大堆论据,却不会结合论据进行议论分析,由此突然得出“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个结论,总觉得非常生硬,是很难让读者信服的。古往今来,多少穷人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何以见得贫困是一笔财富?就像我如果直接说“失败就是成功”,你不会觉得很荒谬吗?像这样“论点”+“论据”+“一个简单的结论”的文段,因为没有结合论据展开议论分析,不但不符合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要求,而且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所以,我们需要在列举多个同类论据之后,去探寻他们在贫困的境遇里最终能够成才的原因,也就是运用因果分析法,才可以让文段论述逻辑严密,产生极强的说服力。
【修改稿】
“自古英才出寒家”。古今中外成大器者,大多出身无比贫寒。西汉匡衡,世代为农,白天做工,晚上偷光,官至丞相;东晋车胤,家境贫寒,无灯读书,囊萤映雪,成就佳话;宋代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稠粥难续;元代宋濂,借书博览,当掉衣服,求师指点,终成大家;荷兰梵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潜心作画,终成大师……正是因为出身贫寒,他们需要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在这个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让他们告别了懒惰,培养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也磨炼了他们不畏艰苦的顽强意志;再则,穷则思变,贫穷的现状更容易激发他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信念,而这些就是造就英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三、运用正反对比逻辑思维,突出论点,增强文段说服力
所谓的正反对比逻辑思维,就是通过两种相反类型的事物,如白与黑、美与丑、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等,进行对比论述,可以使观点更加鲜明,让文段更有说服力。
【误例】
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虽然遭受了惨烈的宫刑,但他却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忍辱负重,历数十余年,拼尽自己所有的心血,最终写出了历史上的鸿篇巨作《史记》,也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他的著作能够流传千古,与他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拼搏是分不开的。——选自学生习作《人生需要拼搏》
【逻辑分析】
为了论证“人生需要拼搏”这个论题,单单举了这个正面的例子外,往往显得力度还不够。我们在这里可以动用正反对比逻辑思维,再举一个与之相反的例子来进行比较,如再用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因为懒惰而毫无成就。这样的正反对比论证,将使论点更加的突出,分析的也更深入,也更让读者信服。
【修改稿】
(接上文)而蜀国皇帝刘禅,军国大事全部由诸葛亮、蒋琬等人全权负责,而他自己却昏庸无能,沉湎声色,不思进取,更别谈什么拼搏了,等到诸葛亮等人去世之后,国家便外忧内患,刘禅也最终落得一个投降的下场,蜀国也随之灭亡了。由此可见,人生如果懂得去拼搏,即使像司马迁这样遭受奇耻大辱的人,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名垂青史;而如果不懂得去拼搏,即使像刘禅那样贵为皇帝,也终将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遗臭万年……
四、运用假设论证逻辑思维,深入论述,增强文段说服力
假设论证逻辑思维,就是假设某种条件不成立,将出现反面的结果,从而推论中心论点的成立。
有的同学难以区分假设论证与对比论证的不同之处。对比论证逻辑思维,重在分析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来突出中心论点,而假设逻辑思维侧重于思考,事件某种条件不成立,会导致什么后果。
在段内论证中,叙例之后,可以用表示假设关系的一些关联词来进行分析论证,如:假使……,假如……,若是……,试想……,如果……就……等。
【原文段】
人要成功就要学会“照镜子”。李世民每当听到了魏征的批评,就把魏征的批评写在屏风上,当作一面面“镜子”,随时加以对照,并说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的至理名言。李世民正是学会把铮臣批评和历史教训当作一面面镜子,并不断地对照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成为一代明君。
【逻辑分析】
文段其实已经完成了基本论证,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总觉得味道还不够,论述还不够深入,如果在这基础上,适当运用一点假设论证的逻辑思维,会让文段论述更加深刻而有力,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修改稿】
(紧接原文段)假使唐太宗当初不但不把魏征的逆耳忠言当作一面镜子来对照检查,反省自己,反而觉得龙威受损、龙鳞被揭,盛怒之下将魏征打入大牢,甚至将他送上断头台,又哪能不断改正不足?又哪能成为一代明君?又哪能成就“贞观之治”?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单有论点、论据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去展开段内论证,才能把论点、论据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论据能够更好地证明论点,写出逻辑严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