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

2019-05-05 01:05董宇宁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保护景区

董宇宁

摘要:旅游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如今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及能力也不断提升,对消费时获得的物质及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反向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国近几十年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其中旅游行业的发展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为了能够使旅游行业能够持续高速地发展,本文分析了旅游景区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对景区保护的相应策略,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旅游产业 景区 保护 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067-02

一、旅游景区分类方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旅游景点有很多分类方法。根据主要旅游资源类型,可分为自然旅游景区、人文旅游景区、复合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旅游景区和社会景区几大类。根据景区的功能类型可分为观光旅游景区、科研军事旅游景区、度假旅游景区、娱乐类型的旅游景区。根据旅游景区的旅游服务水平,它们也可以分为五类,即A,2A,3A,4A和5A 5种。

二、环境保护与景区的关系

旅游活动必须在某种环境中进行,就像其他活动一样,需要特定的环境。我们经常提到的旅游环境是指影响旅游过程中包括旅游目的地的一切因素,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旅游过程的氛围及相关配套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对游客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作。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旅游资源的破坏将大大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氛围指的是旅游区独特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是独立的,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旅游环境对游客旅游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与旅游区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我国旅游景区的现状

中国旅游景点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园林,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花园的建筑活动,寺庙花园和私人花园的形式出现;其次,公园的出现,使得旅游景点的类型日益多样化,与传统园林相比,具有更大的功能扩展,具有现代旅游景点的雏形;再次,改革开放后,随着游客兴趣的不断迁移和范围扩大,旅游景点多元化,出现度假型旅游景点、观光型旅游景点、景区型文化旅游景区以及科研类型。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旅游景点不断涌现,形成了中国旅游景点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的基本单一的旅行社行业来看,其已发展成为涵盖食品、住房、交通、旅游、购物和娱乐的综合产业。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产品结构更完整。旅游景点不断创新营销渠道,挖掘游客资源,各地区景区的营业收入逐年增加。

四、旅游景区保护不足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制度缺失,管理混乱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较慢,政府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国家社会发展计划蓝图中。当时的旅游还谈不上发展,更不要说产业。相应的国家相关部门在立法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制定了符合当时发展形势的旅游法律法规,以保护旅游产业能够健康发展。但由于社会结构等原因,对法律法规的解读有偏差,执行不到位,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而且很多旅游区的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没有按照规定履行办理相关的环保手序。

(二)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保护环境和旅游景点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基层领导和招商部门工作不可回避的难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国许多地区旅游景点的发展与收益都是以牺牲环境等长远利益来获得。

(三)财政经费短缺

国家各省市财政分配有严格的配额及预算计划,分配到旅游景点的专项资金份额不多,不足以支撑旅游景区的发展及各项开支,导致旅游景点的工作发展不顺畅。同时,许多景区的环保费用不能够按时缴纳,污染处理及垃圾处理费用上升,导致景区的资金费用没有保障,入不敷出,形成恶性循环。除了一两个旧的简单监控设施外,许多旅游景点的环保部门没有钱购买其他基础设施和配套設施。最终导致旅游景点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不符合国家标准,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设备设施的缺乏同时也影响了环境监测等工作的有效进行,对环境造成了恶劣污染。

(四)环境意识较低

中国地大物博,造就了不同风格的风景名胜,但许多的风景区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旅游配套资源匮乏,当地社会结构及经济发展处全国较低水平。因此,当地开发旅游景区时,往往伴随着环境破坏或野生动物的捕杀,以此为经济增长点增加收入。当地居民破坏环境的生态意识同时也会影响前来旅游的外来游客,造成景区内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现象的出现。

(五)旅游景区旅客容量超载问题不能较好地解决

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点,每当节假日都会出现人山人海的现象。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逐年递增,旅游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之外的必需行为,对旅游景点的需求逐年增加。旅游景点每当节假日都会满负荷运转,对景点的生态影响比较严重。相应的国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停留在经济层次,对环境发展、景区人员负荷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忽略。

五、旅游景区的保护对策

(一)完善旅游法律及相关制度规则

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多地区采用掠夺式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大,有必要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以适合现阶段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各单位严格执行和遵守中国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加旅游业可持续性和累积性的发展潜力。环境保护不能够只在法律层面予以约束制止,应在公民意识层面进行,通过传统大众媒体、互联网媒体及众多公益活动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予以普及。使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使游客能够自发地保护环境,能够坚决地与破坏环境的人做斗争。用环境保护的思维来影响他人,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

(二)加强环境保护管理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有关部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研讨及召开宏观控制会议时,应將保护作为工作重点,而不是将污染后的治理作为工作重点。突出保护,杜绝治理污染,只有在源头上纠正思想偏差才能够在根本上达到保护的目的。在环境保护的规划过程中,应对新建项目采用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预估开发过程对环境保护区域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对有可能产生的游客超载及污染做到有效的防护。对景区的管理要做到,既能避免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又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避免以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短期的回报。真正做到搞好旅游发展规划,落实资源环保理念,既是发展成功的保证,也是防止资源和环境破坏的重要举措。

(三)增加旅游景点的环保资金投入

在当前国家财政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要采取多渠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确保旅游景区的环保资金充足。如:在旅游景区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予以增加;并将其与市政环卫进行合并来减少开支。地方政府应开发旅游景区的周边产业,谋求产业多元化,确保旅游景点的投资逐年增加。

(四)加强教育宣传,强化意识

为了使旅游产业能够更好地良性发展,减少景区破坏,加强环境保护,势必要提高游客的基本素质,杜绝游客在景区的不文明行为。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多方面提高游客的自觉意识,使游客能够自发自觉地做到保护景区的旅游环境。其次,要为旅游景区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旅游规划和保护措施,使景区当地人及游客能够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强化环境保护伦理观。在景区经营的过程中,管理者遇到游客有不明文行为时要对其进行伦理教育,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五)科学合理地管理指导,解决负荷问题

为了顺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减少人为因素对景区的破坏,加强旅游景区的容量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当地景区的布局及每个景区的容量进行研究,对旅游节假日的景区可容纳的游客容量进行最高限额,即时调配分流景区游客数量。规划热点景区的交通及周边,控制人流,减少拥堵。同时加强对周边景区的发展,规划特色旅游,达到分流的目的。做好规范性指导,缓解旅游人口对热门旅游景点的影响。

六、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说明,可以了解到,当今时代的旅游产业发展相比上世纪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旅游产业处在高速发展期,同时也面临多种问题,特别在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方面,更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通过客观分析,可以在游客、原住民、政府、开发商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找到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是我们日后工作的重要方向。无论社会经济发展到何种高度,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才可使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保护景区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