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广东省水文局韶关水文分局,广东 韶关 512026)
滃江作为珠江流域北江的一个一级支流,发源于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大船肚东,从东北向西南流经多个地区之后,由英德市大站镇东岸咀汇入北江。其地跨东经113°25´~114°13´,北纬24°10´~24°38´,流域总面积达4 847 km2,主流河长173 km[1]。
在滃江流域,设立的水文站有滃江、红桥、长湖水库(大坝)、长湖水库(坝下二)四个,设置的雨量站则有22 个之多,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防洪排涝是城市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整个滃江流域设置的水库有382 座,总共拥有 8 661.68 万m3的储水量;防洪堤总数有42 处,总防护距离长达33.92 km,其中有22.57 km 的防洪堤建设在城区城市线路中,对整片流域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图1 滃江流域水文测站分布
滃江水文站建立于1958年,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粤北山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水文站之一。经过数据统计,翁江水文站内集水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500 mm,年平均径流深约为782 mm,但在流域中也存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如南雄盆地。
滃江水文站设有水尺断面和水位自记台,基上400 m 设有比降上断面,水流方向基本垂直左岸的山和右岸的高地均由沙壤土和岩石混合而成[2]。砂石和卵石打底的河床相对稳固,河岸约200 m 处有凹入,形成的深潭带有回流,多年测流断面宽度变化在100 ~130 m。滃江水文站水文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滃江水文站水文特征
翁江站2006-2016年逐年径流深、径流量、径流模数、数据统计如图2所示。
图2 翁江站逐年径流深、径流量、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
由图2可知,水径流深最深出现在2016年,深度达1 395 mm;径流量最高出现在2016年,为27.900亿m3,流速最快也是出现在2016年,为44.2 s/km2。
统计2008-2016年的水位高度和流量大小,结果发现,最高水位为101.80 m(2013年5月7日),最低水位为95.64 m(2012年6月3日);最大流量为3 520 m3/s(2016年5月16日),最小流量为317 m3/s (2012年6月3日),具体统计情况如图3所示。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比较,部分水文站查测了对比河段的洪痕,计算出查测河段的洪峰流量值进行对比,主要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确定洪峰流量,各站洪峰流量分别为:滃江站3 530 m3/s,红桥站 3 990 m3/s,长湖水库(坝下二)站4 090 m3/s。另外,还进行了洪峰流量模数、上下游站水量平衡分析等合理性检查[3]。
图3 滃江站年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
根据滃江站的水文情势和实测的流量资料,结合6月16日洪水过程中实测的6 次实测流速仪法流量资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拟定为单一曲线。详细过程说明如下:该站在2010年1-6月共施测流量流速仪法18次,比降面积法13 次,共计31 测次;将水位~流量关系点子点绘到图中,点子密集,无突出点,通过点群中心定一平均曲线,为蓝色线段,其使用时间为1月1日至6月30日24 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
滃江站水位~涨落率如图5所示。2016年年径流量曲线分析如图6所示。
图4 滃江站2010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图5 滃江站水位~涨落率图
由图6可知,当水位在99.00m以下时,蓝色线段与历年综合曲线基本重合;水位在99.00~101.50 m 时,流量略小于历年综合曲线,但基本趋势一致,原因是这一水位级两岸有较多植物,糙率偏大;水位在101.50 m 以上时,其与历年综合曲线基本重合[4]。通过与历年曲线对照,笔者未发现异常现象,故认为2016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定合理。
图6 2016年年径流量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