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胖子
和很多中国传统零食一样,麻花最开始也是干粮出身。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请贤臣介子推出山入仕,不惜放火烧山,导致介子推被烧死。晋文公痛惜不已,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那天禁火,所有人只吃冷的食物,从此有了寒食节。为此,古人发明了一种代餐食品叫“馓子”:先在面粉或糯米粉里和上盐或蜜,揉成面团,再搓成许多细条,扭结成螺旋状,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就能捞出来吃了。因为它又细又散,故名“馓子”。
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融为一体,但人们吃馓子的热情不减。馓子从口粮变成零食,品种也越来越多。有的不再做成细条,而是两三股粗一些的面拧在一起油炸,成为了如今麻花的雏形。大约在清朝时,麻花正式从馓子里分化出来,自立门户。麻花的“面条”股数少而粗,拧得紧实,口感偏硬脆。
麻花的口味有甜有咸,或者甜咸兼顾。材料只需面、水、油、盐或糖等调料即可。最重要的制作技术在于“搓”和“拧”。主流做法是:把小面团搓成细长条,两手各捏一端,朝不同方向搓(比如左手往上搓,右手就得往下搓);搓完拎起来对折,细长条就自动绞合在一起,拧成麻花。然后将其放进滚烫的油锅,炸出来就成金黄的麻花了。
说起麻花,最有名的当属天津大麻花了。一根天津大麻花有十股细条,细条又分“白条”、“麻条”和“酥条”三种:白条就是普通“面条”;麻条是加入芝麻搓成的;酥条做工最复杂,先用烫油和面,再撒上桂花、核桃仁、花生、糖姜片、青红丝等做成,也称“什锦条”。酥条在中间做“馅”,白条和麻条包外面,再那么搓、拧、炸,就做出口味丰富的天津麻花了。河南大营有一种超级酥脆的“油酥麻花”,只用油、面和盐来制作。据说正宗的油酥麻花如果一不小心掉地上,全都会碎成渣儿。而东北的大麻花是用发面团做成的,炸出来不光个头大,而且外酥里嫩。浙江义乌的“红糖麻花”只在深秋才能吃到。那时田间甘蔗成熟,义乌人用甘蔗汁熬出红糖水浇在麻花外面,冷却后就成了晶莹剔透的红糖麻花。
吃货们甚至发明了麻花涮火锅的吃法。只要掌握好火候涮上几秒钟,夹出来的麻花外层变软,内里还保持着酥脆,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