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庆市区县在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认知度不高,没有系统“互联网+”规划,缺少顶层设计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强化宣传引导,为促进农业发展降门槛;理清发展思路,确保“放管服”改革工作有序;突出“互联网+”工作重点,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效能;以“互联网+”助力农业“放管服”改革,促产业升级转型;完善“互联网+”推进机制,强化农业综合服务。
关键词: “互联网+” 区县 农业 改革
重庆市的许多区县在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工作,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切实抓好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作,打造农业政务服务“一张网”,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还存在认识不深、投入不足、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一、“互联网+”与重庆市区县农业放管服改革的现状
(一)“互联网+”与农业政务及基础建设情况
1、打造农业服务“一张网”。重庆市农委研究制定了《互联网+重庆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并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正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农业信息化应用,积极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已建设了万州等10个区县涉及作物有害生物监测、设施栽培等物联网技术示范基地,节本增效成果初步显现,各示范基地生产数据已接入市级农业物联网集成平台。重庆市潼南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015开始建立农业服务“一张网”,2016年上线试运行,贯通区镇村三级。目前该网已录入1200个农业行政权力事项、250个农业办事指南。重庆市铜梁区共取消、下放区级农业行政审批事项116项、49项,建立区级农业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实现动态调整。
2、打造“信息一路通”。到2018年底重庆市完成全市8467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全覆盖,成为全国第六个、西部第一个完成行政村通光纤的省市。通过实施“乡镇4G网络覆盖工程”,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4G信号的连续覆盖,完成任务的100%;同时,加快行政村4G网络建设进度,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重庆市江津区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一是实施农村信息化区、镇、村三级示范建设,建成农业信息服务站33个,实现镇街场镇4G信号全覆盖,光纤网络延伸到85%的行政村,开通农业信息网,年均发布农业信息3000多条。二是鼓励新型农业企业网上抱团发展,开设网上“江津特色馆”,在重庆主城社区建设O2O配送服务平台142家,成功注册江津硒货淘宝旗舰店。三是与浙江赶街网加强合作,联手打造“重庆富硒网”,建设由区级运营中心、29个镇级服务站、200个村级服务网点组成的三级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3、打造“电商一朵云”。重庆市商委积极争取国家3.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城口、巫溪等17个区县开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全市20多个区县基本建成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集聚电子商务服务商470余家。全市已建成2900个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初步搭建起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村有服务站点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到2016年底,全市涉农电商平台230余家、农产品网商主体2万余户,全市涉农电商交易额达340多亿,其中生猪活体交易285亿,其它农产品55亿。同比增幅超过50%,电子商务正成为我市推动农村传统流通模式创新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各区县也是蓬勃发展的势头,荣昌“在村头”益农信息社电商平台、国家生猪电子交易市场入选2016年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案例。针对目前农村电商散小、未形成规模的现状,市委组织部与市农委牵头建设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目前,重庆市农业气象物联网云平台在巴南、梁平、荣昌、铜梁、潼南等区县开展试点。重庆市潼南区农村电商主体主要有易田网购、汇达柠檬、朴真农业、潼南电子商务协会和区科委壹步网平台等,除自建网站进行网络宣传推广外,还在京东、天猫等第三方平台开设旗舰店,开展农产品网上营销,2018年共销售农产品135万单,交易额约4000万元。
(二)“互联网+”与农业服务监测情况
1、加强对农业全面监测。目前,重庆市农业气象物联网云平台在巴南、梁平、荣昌、铜梁等区县开展试点。2014年,重庆市潼南区农委启动了农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借助PC、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对农业生产现场气象、土壤、水源环境的实时监测,并结合视频直播、智能预警,为信息终端用户提供农业监控预警。目前,该系统已完成两期建设,建成区农情监测预警中心,共布设41个基地76个农情信息监测预警点,全部采用300万红外高清网络枪机和200万红外高清网络球机,桂林、太安监测基地配置土壤温度、湿度、PH值监测传感器3个,每10秒钟上传一次数据到云数据中心。初步具备随时了解农业现场数据、视频图像实时监控及回放、自动精准高效采集数据、移动管理和远程监控四大功能。
2、加强对养殖畜禽的监测。重庆市潼南区区温氏集团建设了精细饲养综合技术系统,将物联网技术用于生猪养殖。该系统涵盖采集生产档案数据、个体标识信息和建立数据库3个内容,主要用于统计分析核心群与种群结构的种猪配种、产仔以及猪仔的断奶性能等信息,对繁殖母猪进行精细喂养,对种猪繁殖状态與繁殖周期的参数进行可视化分析。
3、加强对土壤肥料监测。重庆市加强了对江河、湖泊、地下水等重要水资源的水质和流量等重要数据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控制;开发了“农业生态安全服务平台”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开发了“滑坡监测系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2011年,重庆市启动了土壤肥料氮、磷、钾三要素测土配方智能查询系统建设。2011—2015年,分期分批对重庆市乡镇分别配置了测土配方智能查询系统设备各2台,实现了镇街设备全覆盖;2018年又对该系统进行了再次完善,在重庆市乡镇镇配置测土配方施肥智能查询系统,开发推出手机APP,农户可自助查询获取施肥指导方案。
4、“互联网+”现代农业节本增效成果显现。一是马铃薯晚疫病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在重庆市巫溪县等10个主产县成功应用,监测预警准确率超过97%,平均每亩挽回马铃薯损失412.6公斤,平均减少农药使用2-3次,促进了绿色生产。二是重庆市渝北区在葡萄生产基地示范应用智能监测和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技术,150亩葡萄年节约肥料10 吨,节约人工成本10万元,提高产量20%,增加收入20万元。三是重庆市铜梁区在大棚食用菌生产基地示范羊肚菌生长环境智能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平均亩产393.1斤,比对照亩增140.5斤、增产56%,加上人工费用减少部分,30亩示范基地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1.3万元。
(三)“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管理情况
1、加强对渔政监管。2016年重庆市启动了渔业船舶互联网+”应急救援系统建设,购置渔业船舶应急救援GPS定位系统设备5010套,于年初对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流域的正式登记在册的捕捞渔船进行安装,目前已安装完成4290套。该系统主要用于渔政执法检查和应急抢险救助。通过该系统,渔政管理部门可在监测显示平台和移动终端上实时监控设备安装渔船的详细信息和运行动态,随时与各艘渔船保持联系,及时向渔民发送相关预警;渔民在出现作业险情时,也可通过系统求救,相关信息将在区级监测屏幕显示,以指导施救工作。
2、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庆市初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利用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条码技术,构建PDCA(质量环)业务模型,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条码打印机和扫描枪,对农产品从育种育苗、移栽定植、肥水管理到采收入库、加工贮藏、物流配送全流程进行关键生产信息记录、生产作业管理和生产环境监控。其功能是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流程的质量安全溯源,为涉农企业提供农产品生产履历查询和关键生产要素信息分析。
3、加强对农业气象管理。2013年,重庆市气象局启动了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建设。目前已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各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主要针对蔬菜、粮油两大产业,观测温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光合有效辐射等要素,探索影响作物生长主要因子,并提供针对性服务;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主要对土壤相对湿度进行分片区监测。同时,拓展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服务功能,建成蔬菜大棚物联网智能喷灌系统2套,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大棚温、光、湿、气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云平台和专家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及数据组织,得到最新监测数据及阈值超限信息,以短信、平台预警的方式通知管理人员;建成精细化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及手机APP,遴选种养殖大户80户安装终端设备,通过平台“直通式”向终端用户发布气象信息。
4、“互联网+”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2015年开始,重庆市在全市除渝中、江北、大渡口、南岸外的35个主要涉农区县,开展农业生产特别是“互联网+”经营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在其中33个重点涉农区县,围绕柑橘、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等七大“百亿级”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建设,开展全程“互联网+”社会化服务试点。在各区县内选择部分重点试点乡镇作为服务区域,对产业关键“互联网+”生产环节或“互联网+”生产全程社会服务给予补助。重庆市涪陵区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农业行政便民服务体系,农业行政服务标准化率达95%以上,乡镇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率达90%,村居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民生事项集中全程代办服务。
二、“互联网+”与区县现代农业放管服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度不高,缺乏紧迫感。
区县没有认识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放管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放管服”深度融合的良好环境与浓厚氛围,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概念性认识。
(二)没有系统“互联网+”规划,缺少顶层设计。
没有就“互联网+”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放管服”作出全面部署、系统安排,没有制定和出台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政策和财政支持乏力。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互联网+”资源整合集成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整个工作缺乏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相关部门工作各自为阵,各类信息技术资源和应用系统整合不够,许多软硬件资源以及农业信息数据等不能有效共享,存在重复建设和“部门分割,条块重复”现象。
(四)发展思路不开阔,“互联網+”技术应用十分有限。
目前,区县“互联网+”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偏重于建网站、搞宣传等,涉农信息化服务以宣传信息或在线查询为主,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效用和个性化服务不足,诸如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农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自动采集、智能化控制应用系统种类缺乏、开发不够;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和应用水平较低,可供分析决策参考的利用率不高。
(五)基础建设滞后,“互联网+”技术人才缺乏。
与城市、交通、商务、金融等行业相比,区县“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农村信息化和农业设施信息化网络建设相对缓慢、基础设施设备缺少或配置落后,“互联网+”农业信息技术中心平台、应用系统、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村信息入户率、计算机普及率较低。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人员队伍结构、素质有待改善,懂农业技术不懂信息技术,农业部门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受用人机制限制,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信息技术知识贮备不够、处理能力不强、接受意识不足。
三、“互联网+”与推进区县农业放管服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为促进农业发展降门槛
1、切实提高“互联网+”对推进农业“放管服”改革的认识。要广泛宣传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宣传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性、艰巨性,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感、使命感;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引导区县的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积极采取措施、配套政策,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业信息技术运用工作。
2、要抓住“互联网+”对农业“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点。减少事前审批,放宽许可条件。包括放宽品种准入渠道,放宽市场准入要求,下放许可审批权;强化事后监管,明确主体责任,包括严格标签管理,实行四类主体备案制,严格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机制;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要打破区县地方保护,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流程,清理行政审批的中介服务和收费,实行“互联网+”农业政务公开。
3、以实际行动推进“互联网+”对农业“放管服”改革。要提高認知,狠抓落实,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理顺职能职责、强化“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和服务企业做强农业等举措,实现农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
(二)理清发展思路,确保“放管服”改革工作有序
推进区县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需求导向、融合创新,统筹规划、梯次推进,因地制宜、重在应用”的基本思路,推进农业“放管服”改革。
1.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就是要正确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不大包大揽。重点培育市场主导的农业“互联网+”信息化运营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政府战略引领、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标准制订、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措施办法。
2.需求导向、融合创新。就是要坚持以需定投、以用促建,不贪大求洋。根据市场情况、农民(企业组织)需求和农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层次,组装、采用、推广不同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服务方式。
3.统筹谋划、梯次推进。就是要做好前期谋划和顶层设计,以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向智能化发展、农业经营向网络化转型、农业管理服务平台载体不断更新为目的,不搞花架子。重在真正对接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管理服务,提高智能机械、自动控制、无线传感、物联网等农业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规模,强化区县“互联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载体和功能系统,增强技术应用服务能力。
4.因地制宜、重在应用。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典型引路,试点探索经验作法,逐步将典型模式推广为普遍实践,不急躁冒进。重点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主要产业基地等不同区域和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选点示范,出经验、出效益。
(三)突出“互联网+”工作重点,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效能
1.锁定智慧农业,加快推广智能化、智慧化农业信息技术。走智慧、精准农业之路,在自动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智能化、智慧化农业信息技术;运用农情信息监测预警、农作物种植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促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和农机耕作、病虫防控、产品质量管理等功能有机结合,使“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
2.创新营销手段,加快推进农业电子经营技术。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成立区县级农产品产业联盟,搭建“互联网+”电商平台,培育电商企业,探索本地化农产品电商模式,运用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各类农村商业服务网点,完善电商产品包装和物流运输体系,扩大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规模,促进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模式进万家。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旅融合发展需要,兴建区县级农旅融合服务平台,组装全区农旅融合情况介绍、旅游预订、活动推介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互联网+”信息推广技术,开放共享农业旅游信息数据,推进农业旅游资源和服务在线化。
3.组建区县级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推动农业服务管理信息化。一要加强区内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统筹设计,整合区级农林水气和食品、环境监测等部门信息资源,完善区镇村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区级农业信息平台,形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工作互相贯通、服务管理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二要开发组装整合农林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防控、农资供销、资源环境、农经管理、农科培训、农机应用、渔政管理等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应用技术,先行先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技术,实施农产品溯源系统管理。三要整合广电、电信、移动资源,实施区级“三电合一”“互联网+”信息发布系统示范项目,扩大农业信息有效覆盖面。
(四)以“互联网+”助力农业“放管服”改革,促产业升级转型
1.突破“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应用程度不高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既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应用软硬件系统,也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业的服务管理,而是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互联网+”信息网络,实现农业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对农业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目前,多数地方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基本上都停留在政府的服务、管理这个层面上,还未真正在企业生产、经营等环节上建立起物与物的智慧化联系。因此,我区一定要借鉴先行地区的实践经验,均衡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和政府部门服务管理环节两个方面的需要,重抓在生产、经营等环节建立物与物的智慧化联系,突破智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2.突破应用技术碎片化的问题。目前,各地或各职能部门在农业的不同品种(蔬菜、水产、生猪等)或不同环节(育苗、测土配方、移栽等)上都应用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组装了一定的自动化信息设施设备,但是各应用技术碎片化、设施装备零散,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链条,整体效果不明显。因此,重庆市农业系统在一定要流利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发展,形成链条而不产生断点,突破应用技术碎片化的问题。
3.突破成本效益倒挂的问题。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配置相应软硬件设施设备,是一项高投入的技术应用,稍有不慎就将出现成本效益倒挂。目前各地在信息技术运用上多为试点示范,多用于高附加值的农业项目,其基本原因均是基于成本效益问题。因此,区县一定要注重选择高效产业项目和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注重降低生产成本这一关键,并且必须实行政府扶持、试点探路,突破成本效益倒挂的问题。
(五)完善“互联网+”推进机制,强化农业综合服务
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区县级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组织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各项工作,协调行业内部各部门和与此相关行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建立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部门联系会议,加强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三是建立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专家组,为决策和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2.作好总体规划,引领区县农业发展。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区县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实质性作好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设计。二是编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单项规划,总体设计全区农业“互联网+”信息化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布局安排。三是制定出台区县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意见或决定,指导农业信息化发展。四是探索建立相关技术标准、评价体系和政策措施,明确发展重点、发展模式乃至发展线路图、时间表,并在技术层面上尽快建立相关的数据标准,开放数据对接端口,促进部门资源整合共享。
3.制定政策措施,加大农业信息投入。一是建立稳定、长效、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制定完善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项目资金政策,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整合部门相关项目,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切块资金项目范畴,进行重点扶持。二是尽快编制一批农业“互联网+”信息化建设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采取企业为主、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及投融资机构、社会资本等加大投入。四是制定奖扶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激发运用潜力和活力,提高公众参与度。
4.作好试验示范,探索路径方法。要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目标,以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政府部门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建共管等方式,实施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探索积累路径方法。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抓好應用试点:一是充分利用区县现代农业核心区农业企业集中、设施农业发达的优势,尽快实施智能化、智慧化设施农业生产示范项目;二是针对区县大宗作物品种,尝试引进开发萝卜等大宗农作物“智能采收机器人”项目;三是根据区县蔬菜产品体量大的特点,在重点蔬菜基地扩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示范项目;四是充分利用区县大中型养殖场多的优势,在大型养殖企业建设智慧养殖系统示范项目;五是针对区县林区分散但重点集中的现状,在重点林区建设森林火灾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示范项目;六是充分利用区县农机化水平高的优势,选择可能转化为智能化、智慧化的农业机械,实施农机智能化转换项目,打通农机化与信息化间的隔膜。
5.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过硬的专业队伍。加强农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区级服务体系机构、人员编制及工作经费,在每个乡镇村配备1—2名农村信息员(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或农技人员合岗),保证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健全区县级主要职能部门及镇街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合理布设主要生产基地、重点农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网点,实现互联互通,打通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组建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或采取政府招标采购服务外包方式,做好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和运行维护,确保各种技术应用技术成熟、方案可行、运行正常;招引农业智能机械设备制造项目,建立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孵化园,打造省市级农业智能机械产业基地和培训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选送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到高等院校参加中长期集训、调训;把农业信息化培训列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技术应用一线人员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短期培养;加强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定向委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适度放宽农业部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岗位设置,确保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参考文献
[1] 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7)
[2]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406号建议的复函[OL].重庆人大网.2016-6-12.
[3] 重庆农业委员会.重庆: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OL].搜狐网.2018-08-01
作者简介:何洪华,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党校,副校长,正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