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己所好

2019-05-04 13:54齐世明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法道菜古人

齐世明

入老境,最得意之事唯有闲。闲来好翻书,一页一拂如拭镜,以史为镜鉴古今。这面镜子由于“年齿”而泛着遥远的光。

首面是“禹恶旨酒”。《战国策》载:仪狄作酒而美,晋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中国造酒祖师仪狄是夏朝禹帝的厨师。仪狄于浣河边酿出了优质酒,送给夏朝“第一君”禹,禹饮了觉得真爽啊,却疏远了仪狄,并且再不饮,更痛指:  “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

禹之言虚掷了么?不争论。这第二镜是“羊续悬鱼”,仍是与酒相关。说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142-189年)以为官清廉而流芳,在拒腐方面他有独家“秘籍”:把下属送来的鲜鱼,高挂在大堂屋檐下风吹日晒。从此,风干之鱼便成为活生生的教材,瞪着苍白的死鱼眼,警示欲投其所好者别再进贡,直至更放肆的行贿。

羊续的为官操守,源自慎微的情怀。很多人可能觉得收一条佐酒之鱼无伤大雅,羊续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然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今儿收一条鱼,明天收两杯酒,恐怕“贪婪症”就会在你身上种下“病灶”,私欲的口子一旦打开,洪水猛兽一般,谁可拦截?羊续深知其中厉害,所以曲突徙新、防微杜渐,唯恐自己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

慎微、慎独,这是古人,特别是贤德们特别在意与讲求的。

“慎”字由一个“心”和一个“真”组成,“心”和“真”合起来的意思是“抛开头脑中的其他要求,一心一意认真地对待”。《国语·周语》有云:慎,德之守也。这是做人的本分,有百利而无一害。“慎独”,中国历代君子将其奉为修身、养性之圭臬。细忖之,“慎微”“慎独”皆为求清正。每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着丰厚的意蕴。“正”字即由“一”与“止”构成,故其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见“止一”不易,“守一”更难!何以更难,难以持久。关键在细节。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贪小而为之。细节里出清廉,细节里也出贪墨。

《资治通鉴》有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于“微”,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独到见解:“克己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其意,要求人们讲修养时不仅要讲大节,也要注意小节,决不给自己留一丝一毫的死角。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这是弘一法师留下的箴言。

看来,历朝历代古人都很是讲究慎微、慎独的,如果有座右铭的话,一定是慎己所好。

不过,拿到当代,慎己所好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了么?还远远不够。怎么讲?某大走私案主角有一“心得”臭名昭著:“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被其“拉下臺阶”的海关副关长一开始并不买账,但获悉“关座”酷爱书画,前者遂花重金邀请九位知名书画家联袂创作一幅《牡丹图》呈上,还请他为自产品牌香烟题写烟名。终于一步步把他拉下了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古今一“律”。高官也好,循吏也罢,显露甚至炫耀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很容易被人看在眼里,如若被别有用心者投其所好,这一“糖衣炮弹”不是一打一个准吗?是故,自己的嗜好示人,如示大坝“缺口”,暴露自己弱项,被下“套”,戴上“枷锁”,直至陷入泥潭成千古恨,可能是 “分分钟”的事情。

于此,古人亦悬一“明镜”,做出了样子。身为九五之尊的清朝皇帝在吃饭时,规矩也是蛮多的,其中就有“吃菜不许过三匙”的家法,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菜就立即撤下去。且,此后一阵子,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即便再想吃也不行。何故定下如此家法?原来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哪怕是家人。这样做一是怕有人下毒,更主要的是怕让太监或者大臣们知道,会因此邀宠,用口腹之欲来讨皇帝喜欢,做出些“犯规”“逾矩”的事来。

“吃菜不许过三匙”这个典故,很是值得细细品味。品味细不细,在于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其深意并身体力行。

当然,隐其所好,是有廉洁清正之自觉者的追求,至于更多的人,包括一些易生病与“易生菌”者,其所好瞒也瞒不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晃晃亮在那里的。这就需要和自己的初心照照镜子,想想你的出发点在哪里,看看自己有没有跑偏。

(常朔摘自《解放日报》2018年12月20日)

猜你喜欢
家法道菜古人
我为年夜饭添道菜
动物教你做道菜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家法:整齐门内,提斯子孙
从包拯家法说起
看下面这道菜
“老子这是执行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