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问题与对策,针对当前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存在的强度较弱、范围过窄、深度较浅、媒介陈旧等问题,提出转变高校领导体育观念、扩大科研范围、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服务支持体系、创办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等深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体育文化 融合 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C-0090-02
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存在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不深入的问题,如何让体育文化真正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以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共融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融合的路径等为切入点,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
一、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交往。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体育文化、推广体育活动的好处较多,高校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及体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进行体育活动,既能促进身体素质机能各方面的发展,又可以更好地避免在考试周、考试月中紧张单调的学习考试压力下产生抑郁、悲观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趣味性及娱乐性及有益身心的角度来吸引学生适当地离开教室,走向阳光,走向大自然,可以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快乐自由的校园体育文化,产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优质运动理念,改善校园总体精神环境。同时,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上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协作精神可以通过规则明了的集体性球类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得以培养。通过集体合作方式下的体育活动,学生的友谊能够得到增强,校园气氛也更加和谐。另外,在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活动都是以互动娱乐、共同运动的方式来完成,同学之间的肢体接触及思想交流更为频繁密切,这对于强化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互惠共赢意识等方面是十分有助益的。
(二)助推独特校园文化和优良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可以比作活性剂,其融入校园文化中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有活力,两者相融合还可以产生出更为独特的大学校园文化,从而在校园形成更为舒适健康的人文环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洗礼和熏陶。在校大学生除了接受大学校园环境的熏陶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洗礼、行为准则规范的养成等以外,还在践行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校园是新思想、新事物的生发地,在这里集聚了各种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辐射作用。因此,独特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会辐射到社会,助推社会形成优良的道德风尚。
(三)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塑造学生品德。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以及身体素质和品德等方面的提升,因此,高校除了要给学生传授好专业知识及技能外,也不能忽视学生身体素质和品德方面的培养。而在学生身体素质和品德培养方面,体育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体育文化,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体育文化的存在,让他们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更能理解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等精神品德的内涵,从而自觉提升自身品德素质。因此说,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所营造的校园环境,有助于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塑造学生品德。
(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文化的属性而言,文化具有生长性特征,它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文化的前进需要不断发生碰撞才能显示其强大生命力,例如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共融亦体现了文化的生长性,同时具有一定的传承与创新,将体育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移植于大文化观概念下,必将促推两者的共同进步。随着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融,文化元素也从定量到定性、再到定量、再到定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和理想文化在空间上不断更新。
二、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融合强度较弱,缺乏自主意识。文化在不断发展和不断成熟过程中会自然吸收其他文化元素,这是由文化的整合和发展所决定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通过加工和内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但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其整合后的结果和有用价值却是难以把控的,因为它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整合。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亦如此,它们之间仍处在无意识阶段,没有主体对它们之间的融合加以积极控制,从而导致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度较弱。在对大学生体育文化认知的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没有深刻认识,兴趣也不高。
(二)文化融合范围过窄,缺乏融合载体。从文化的结构和层次上划分,文化涵盖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除此以外,还包括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行为文化。文化的融合不是一个方面的融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融合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或强调非意识形态,或纯粹的意识形态,都面临着内容不清、视野狭隘的问题。
(三)文化融合深度较浅,缺乏实践活动。文化的整合应该是多维度的,它需要广度和深度的整合,使其不可能是肤浅的、形式化的,保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文化整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通过各种校园实践活动检验出来的,空谈整合理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从多维度进行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整合。有些高校在整合的过程中,理论没有与现实联系起来,从而导致文化主体并没有真正吸收文化的本質,且没有将其具体化,以达到深层整合的效果。
(四)文化融合媒介陈旧,缺乏科技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文化融合的媒介已由传统的报纸、书籍等向网络、媒体、社交软件转换。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手段,其更新、传播的速度远远大于传统的媒介。但是调查发现,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很少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去促进两者的融合,其思维仍处于传统阶段,不能将现代化媒介应用其中。
三、促进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入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高校领导体育观念,为文化融合提供有力支持。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高校领导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打造师生身心健康、身体强壮、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关系着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是否重视学生身体关怀。高校体育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养成优良体育道德、形成锻炼意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个前提下,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本身特殊的不可替代性。
(二)扩大科研范围,为文化融合提供物质载体。科学研究是高校的职能之一,整体来讲,大多数高校都注重前沿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以研促教,科教融合”的目的。但是高校科研往往忽视了对生活中物质文化资源的研究。拓宽科研范围,将文化作为主体概念进行研究,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其他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提供整体发展思路和具体实施途径。把科研当作文化融合的载体,对体育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让科研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提供服务,才能保证高校文化整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開展校企合作,服务社会,为文化融合提供实践经验。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互惠互利,双向发展。高校将自身的优势带到企业中去,一是将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服务于企业,二是可以拓宽教学实践,了解企业需求情况,进一步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同时,校企合作也是人才流动与发展过程,通过企业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才对文化的认知,对文化进行选择性的接纳和吸收,从而把自身体会带回校园,达到共同提高与发展。这就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实践经验。
(四)建立服务支持体系,营造基础条件。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作为校园体育服务支持体系重要内容之一,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包括投资校园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资源,使其更贴近师生,开辟宿舍“健身走廊”和“健身路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提升体育文化氛围的目的。另外,作为高校中的体育职能部门,要为学生做好体育服务,可以通过设立“体育社区指导中心”“体育咨询中心或健身指导站”,定期培训体育项目的骨干等方式为学生体育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要保证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经费,注重体育经费的筹集,争取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还要注重通过网络平台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让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得到有机融合。
(五)创办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创办有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并积极引导和带动老师和学生加入相应的体育竞技及娱乐活动中。特色体育文化项目的创建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去把控,例如从学校的场地设施情况、师资力量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体育教学中,应具体、形象地体现优势体育文化项目,使之具有可持续性。还需要考虑的是,要有先后次序地安排好校园体育文化优势项目的教学实践及相关工作,制定各年级不同层次的课程安排,衔接运动教学及技术教学,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学到技术、学好技术,扎实地掌握运动技能。只有这样,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才能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吴秋凤.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
[2]张云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4]郝晨,李星辰,刘中全,等.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14(3)
[5]葛梦圆,邵伟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高职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2017KY1204)
【作者简介】卢炳秋(1984— ),男,壮族,广西都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