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2019-05-04 11:30安徽省亳州市经开区亳州学院实验小学236800刘楠楠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科信息技术

安徽省亳州市经开区亳州学院实验小学(236800) 刘楠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纷繁复杂的社会,给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在论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时列举出了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在内的自主发展方面的内容,以及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在内的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容等。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启发着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刻思考,进而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以实现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学会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的,从而既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内部体验与外部感受协调一致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实现上述目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他们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提升,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上,既包括专门途径——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也有间接途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就是指在本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教师还要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心理学技术和方法,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积极鼓励学生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并适应环境。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教授信息技术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例如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时,要防范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学生抵制不良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信息技术才能正确地被学生运用,学生也能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心灵得到浸润。实现学科渗透要把握这两门学科有机结合,既要利用显性教育资源——教材、计算机、活动等,还要善于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教师的言谈举止、课堂教学评价、课堂纪律等。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途径,在渗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 渗透意识不足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而在现实教学环节中,部分教师只是单纯教授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知识,这就与教育部提出的学科渗透精神相违背,渗透意识不足。全科教师都应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也不例外。

学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占据了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特征得以自然展现,例如心理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状况等,甚至是心理障碍,都可以不加掩饰的呈现给任课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态,立即实施辅导教育,这显然是专职心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学生的身心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而且每个学生心理特征都不尽相同,不能守株待兔式的依赖于心理教师的专门辅导,需在教学情境中及时预防和纠正。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师生交互的过程,教师能够深深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缺乏,只会让那些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任意蔓延,甚至还会抵消专职心理教师经过心理辅导收获的一些成效。

2.2 缺乏渗透的方法

有些教师知道渗透的重要性,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渗透,缺乏科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表现为“渗多透少”。“渗多透少”就是指有些教师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理解不透,生搬硬套地把一些心理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步入误区,表现为:把信息技术课完全变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把握不住渗透的重点;只在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能看见渗透,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2.3 缺少专业心理教师的支撑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多,这就为破除学科壁垒带来了困难,信息技术教师容易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学思维,给渗透带来困难。在与专业心理教师的合作交流中,更能发现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共同编织综合知识与能力的网络。

3 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良渗透现状的对策

3.1 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3.1.1 要有主体性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富有发展潜能,具有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视学生为学习主体,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自身则扮演促进者的角色,起到帮助和引导作用。通过向学生提供蕴含心理教育元素的信息素材,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心理素养,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契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例如“动画效果轻松设”一课,素材提供了以喜、怒、哀、惧为主题的4张幻灯片,代表了人情绪的4种基本类型。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没有设置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和设置好动画效果的幻灯片都放映一遍,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放映效果更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种放映效果的差异,进而激发学生设置不同动画效果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建立对情绪的初步感知,体验情绪的丰富多彩,懂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紧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布置任务,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自主为幻灯片以及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的切换,遇到难题可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及时巡视学生完成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比比看谁的作品完成得最好。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3.1.2 要有广义的知识观

教师不能认为“知识=储存+提取”,这是狭义的知识观。广义的知识观把知识、技能、策略视为一个整体。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要传授信息知识,还要教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渗透一些心理技能的传授。以“智能手机小电脑”为例,本课介绍的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产品——智能手机的相关内容。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增加“认识手机的利弊,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提升辩证思维,增强自制力”。因此,在导入环节,可以先请学生角色扮演小故事“借手机”,通过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认识手机的正确用途,理性认知手机。在之后的内容学习中比较智能手机的操作和电脑有哪些相似的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学会求同存异。最后在设计“谈手机”的环节中,以开展辩论的方式,让学生用正、反两方的身份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围绕手机的利弊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智能手机有了比较具体、正确的认识,并对智能手机使用的频率和用途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的侵害。

3.1.3 要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

教师不能把教学目标只停留在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应放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比如在“百米赛跑冲向前”中,通过制作引导线,让学生在操作中不断超越自己,带领学生一步步调整,反复验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最终完成任务,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样的教材,让学生产生更全方位的视听感受,从而产生更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渗透的效果也远超单一媒体的效果。如“认识网络新朋友”一课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时候,用说教的方式学生会感觉空洞,采用分组辩论的方式,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在自由宽松的授课方式中,学生的参与率较高,也培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另外,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合作、互助、交流,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互相提出建议,分享心理历程,在不断的交流中确定自己的作品,通过不同的审美交融达到彼此理解的目的。

3.2 掌握科学渗透的方法

以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教学设计中增设了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操作方法,这就为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施工蓝图”, 部分设计展示见表1。

表1 课堂教学“施工蓝图”

3.3 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技能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辅导教育。例如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还比较片面,在“飞信联系你我他”一课中,当学生登录飞信自我介绍界面后,让学生完成填空——“我是一个____的人”。空格里需要填上10个描述自己特征的词语。完成此题不仅教会学生会使用飞信软件,还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完成填空后,请学生代表走上讲台介绍自己,教师用心倾听,对学生描述的优缺点予以尊重和接纳,引导他们要客观看待自己,学会扬长避短。

3.4 具有组织渗透心理教学的能力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二字尽显渗透的内涵,怎样实现“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呢?显然不必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抽出来,否则那是直接的心理教育,实现不了渗透的价值。如果说一节好的信息技术教育课是一个漂亮可口的苹果,学生见之爱之,吃下还富有营养,那么就这节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维生素C。渗透在苹果中,顺其自然,美味营养;抽出来制成片剂,再和剩下的苹果拌在一起吃下,奇怪而难以下咽。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对学习做过如下分类,见表2。

表2 学习分类

可见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辅助学习层面,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情操,明辨善恶美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发展性教学目标导向下,创设合理的教学活动和环境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消除冲突、矫治行为。

3.5 开展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

信息技术教师和心理教师可以开展跨学科的教育和科研活动,彼此了解对方学科的特点,使得渗透教育有的放矢。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补充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实现渗透教学,例如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原理,加强听课效果,还能训练注意力;心理教师可以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教材资源,挖掘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两门学科教师的合作中实现互通有无、协同创新。

4 结语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而是要求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学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也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学科合作方面,都要体现信息与心理学科融合的理念,这样信息技术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取得教育实效。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初步应用阶段,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