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方樽对耳瓶”的陶刻意境

2019-05-03 03:37戴静波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瓶身陶刻宜兴

戴静波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从北宋发展至今,在历代匠人和文人雅士的通力合作下,形成了完善的造型及装饰工艺体系,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给人以极大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当今艺术类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藏品,深受人们喜爱。紫砂产于宜兴,又称“五色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不仅可以用来做壶,还可以用来制作花盆、文房水盂、雕塑摆件等,在人们的发展创新下,紫砂艺术品种类不断丰富,或实用、或陈设,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人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紫砂花瓶是众多紫砂艺术品品类中的一种,可用来插花,摆放于客厅、茶室、书房等,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提升了整体空间格调,优化了居家环境。紫砂花瓶散发出淡雅古朴的气息,不同的花瓶造型适宜不同类型的插花,让人们在插花赏花的同时,也能领略紫砂花瓶的韵味,花木的清新自然与紫砂的古朴醇厚相融合,给人以别样的韵味,让人不知不觉间安静下来,带给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意境,让人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精神的放松、心灵的安慰,契合了现代人对返璞归真的生活的追求。紫砂“方樽对耳瓶”造型古朴,此瓶以四方为基本形制,瓶底为四方平足,稳定地立于平面,给人以庄重大方之感;底足内收,与瓶身过渡自然,瓶身四条棱线呈外扩的曲线,弧度由大渐小、刚柔并济、富有张力,瓶身敦厚稳重;瓶颈内收,与壶足上下呼应,平添了几分高雅;瓶口较大,呈四方形,此瓶造型比例协调、结构稳定,稳重而不失挺拔高雅;瓶身两侧饰以兽环,兽环式样来源于古代门环,以瑞兽为原型制成,原是扣门之用,因瑞兽有辟邪、求吉的寓意,兽环造型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生活器物中,既有点缀装饰之用,又寄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寓意。此瓶方樽造型来源于古代青铜鼎,青铜鼎是富有盛名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方樽与兽环的相互搭配与融合,为作品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浩瀚与厚重之韵,为整体造型锦上添花,可谓古韵淋漓。

此瓶瓶身正反两面设以段泥画屏,采用陶刻的技法进行装饰,增加了整体的人文意境。陶刻作为紫砂装饰的重要技法,以刀代笔、以坯为纸,在紫砂生坯上进行刻画,即要有一定的书画功底,又要有铁杵磨成针的陶刻技艺,可谓集金、石、书、画于一体,是紫砂艺术的一大历史性转折。欣赏此瓶陶刻,见正面瓶身:一名僧人静坐于蒲团上,双目微闭、神态安详、双腿盘曲,两手交错落于腿上,大大的僧袍落于蒲团,衣服褶皱纹理清晰,僧人旁边有一个小小的香炉燃着熏香,香烟袅袅,意境悠然,整个禅房虽陈设简单,却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境界,让人向往,整幅画面寥寥几笔,就将僧人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节刻画精致,简约而不简单,画旁题字“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也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此画的意境,流露出幽静的禅意。瓶身另一面陶刻了一首小诗:“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听翠微”,此诗出自于孟浩然的《过融上人兰若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诗人好不容易爬上山头来到友人的禅房,却只见一件僧袍空空地悬挂,禅房外空无一人,无奈只能沿着山路回去,却流连于山景而久久徘徊,山间的小溪边不时有鸟儿飞过,泉声叮咚,眼前暮色苍茫、层峦叠嶂,悠扬的钟声在山林里荡漾、萦绕,一片幽寂。此诗采用草书陶刻,笔画之间连绵不断、紧密呼应,笔意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字体雄浑有力、不疾不徐、奔放有势,充分展现了线条美、结构美、节奏美、意境美,与此诗所流露的苍茫幽静之意相呼应。刀法在紫砂陶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作品的人文内蕴是通过刀法刻画的效果来予以升华,仔细观之,陶刻刀法抑扬顿挫、富有动感、自成一格,画面设计主次分明、相互呼应,整体宜情、宜景,传达出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追求,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的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有“壶以字贵、字随壶传”一说,可见陶刻的艺术价值。陶刻不仅是一门装饰,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一门深邃的学问。陶刻集金、石、书、画于一体,其题材丰富,与作品相辅相成,承载了丰富的个性和思想,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身为一名陶刻艺人,不仅要有深厚且娴熟的陶刻技艺,也要对作品本身有着深入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唯有持之以恒地探索,不断吸收美学理论,提升自己的书画、文学素质,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紫砂艺术之路上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瓶身陶刻宜兴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春日粉妆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百变瓶子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