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较大数”和“较小数”》教学案例

2019-05-02 15:15朱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6期
关键词:数感小数事物

朱辉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下)》第八章的数学活动课。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的编写特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所谓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幂的运算”的过程中已经接触了较大数和较小数,知道了科学计数法可以表示较大数和较小数。但是较大数到底有多大,较小数到底有多小,学生没有真正的体会。因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数感,对日常生活中常遇的一些数字还没有感觉,所以无法感知较大数和较小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生活中的数,通过生活中的数进一步感受较大数和较小数。

三、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估测身边物体的重量、长度、面积,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感受实际生活中“较大数”(或“较小数”),发展数感;

3.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协作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每人一瓶550毫升的矿泉水、每组一个苹果、一个电子秤、软尺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受身边熟悉事物的量

1.重量单位:一瓶550毫升的矿泉水的质量大约是580克,请学生将矿泉水瓶放在手中掂量一下,感知580克;一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是330克,请每位学生将书放在手中感受一下330克的重量。

活动:

①每组桌上有两袋米,分别标号1、2,请小组内每一位同学都拿起米袋掂一掂,试一试,估计一下两袋米的重量,将数值告诉每组负责记录的同学。4分钟后教室公布答案。比一比谁的感觉比较准。

②每组中感觉最准的学生拿起每个组准备的苹果,掂一掂说说这个苹果有多重,当场使用电子秤测出感觉最准的那位同学。

(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基本的重量感觉,设计的两个活动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调动学生积极性)

2.长度单位:观察刻度尺上1厘米和10厘米的长度,用双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活动:

①每个同学观察黑板的长和宽,估测黑板的高度、长度,并将估测结果告知每组负责记录的同学。请两位同学合作用软尺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比一比哪位同学估测的最准。

②老师伸出右手臂,请同学们估测老师的右手臂有多长?(右手臂的长度指右手中指指尖到下腋的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每天接触的刻度尺出发,感受1米的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和宽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估测老师的手臂长主要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

3.面积单位:请同学们动手测量数学教材的封面面积,利用数学教材的封面面积去估测课桌的面积,进而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活动:

测量教室的面积。每一组同学先思考测量方法,然后进行分工(记录者、测量者、被测者、数据处理者以及汇报者),5分钟后汇报每组的测量方法及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学会合作。)

活动一的设计意图:借助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估测身边物体的重量、长度、面积,培养学生的数感

活动二:感受“较小数”

师:谈到空气质量时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一个概念PM2.5。谁知道PM2.5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涵: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微小颗粒。

师:2.5μm是多大呢?

学生彬:2.5μm=2.5×10-6m

师:很好。不要小看单位转换,它反映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那就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那么2.5×10-6m是多大呢?

学生摇头。

师:每个人拔一根头发看看它的直径。每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80μm.

学生们很惊讶。

师:请大家计算一下多少个直径为2.5μm的颗粒物并排和一根头发的直径一样大?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参照,学生更容易感受)

学生们迅速拿出计算器,很快答案就出来了,学生京:32个。

师:很好。现在大家能体会2.5μm的大小了吗?

学生琦:就是将一根头发的直径平均分成32分,其中的一份大约是2.5μm。

“啊,这么小”大家很惊讶。

师:是的。现在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如何感受“较小数”?

学生健:可以找一个常见的食物作参照,将较小数和熟悉食物坐比较。

师:非常好。那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较大数”。

活动三:感受“较大数”

师: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颖:1.6米

请学生颖到讲台边,师:大家在看看教师高多少?

学生乐:大约有4米。

师:很好,你是怎么估测的?

学生乐:颖的身高是1.6米,教室高差不多是她身高的2.5倍。

鼓掌,师:你运用复制的方法估測了教室的高度。谁知道沿学校操场一圈有多少米?

学生宇:300米。

师:不愧为体育委员,完全正确。3000米有多长?

学生业:沿操场跑10圈的长度就是3000米。

师:沿操场跑多少圈的长度就等于喜马拉雅山的高度?

学生迅速拿出计算器计算。学生驹“大约30圈”

“跑3圈已经很累了,30圈太多了”学生们纷纷说。

师:那大家再计算一下跑多少圈相当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学生朋:500000000圈

“天呐”学生很是惊讶。

师:谁能谈谈怎样感受“较大数”?

学生茗:从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用复制的方法感受。

师:很好。本节课学习了三大内容:

1.感受身边的量

2.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可以感受较大数和较小数

3.感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方法

作业:估测你的书包有多重?你的卧室有多大?

六、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互动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数感小数事物
小数加减“四不忘”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