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怡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步伐。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全新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适应“新时代”和“新课改”的双重要求去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当代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但必要,而且迫切。
【关键词】新时代;优秀教师;追求
一、在“新时代”要求下与时俱进
(一)与时政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样认识传统文化, 他认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①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挖掘并不够。在之前的学校教育中,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掘流于表面、浅尝辄止。二是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 博大精深一脉传承、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掘之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接受和继承传统文化打牢基础、培养兴趣, 做好领进门的任务。在新时代的教学中, 如果没有这样的时代意识和目标自觉, 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会被远远地甩在潮流之外。
(二)与时代共进步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终身学习。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作为教师都应养成每天必看新闻的好习惯,可以通过纸质版新闻杂志、电视《新闻联播》、网页浏览等多种形式。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事新闻是作为教师必须补充的能量。在新闻中取其精华,不仅丰富自己的头脑,而且引领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向,更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言谈中感受到新、奇,从而保证了自己课堂的鲜活。
要想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我们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三)与科技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更是日新月异。教育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资源,给予学生更便捷的帮助,充分开阔学生的眼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的气氛,也有效帮助教师教学。那么,在学生蓬勃的求知欲下,老師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新时代教师应不断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家校互动,使用智能化教学产品进行授课创新等。深入了解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辅助管理,通过学生的各类数据,比如上课、作业、习惯方式等数据,有效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学生特点及行为,总结学生的行为规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优化备授课过程,做出更准确客观的相关教育管理等决策。
二、在“新课改”要求下追求“教育精神”
(一)新时代急需“教育精神”
职业教师应该具有的教育精神是一种有理想、有个性、有希望、有信心的不懈追求。教育是多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所谓“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如果忽视了思想,忽视了创造,必然导致教育的萎缩。
新课程改革中发现,有的教师的确欠缺一种精神气质,给人一种被动参与的感觉。究其原因是教育领域中长期的统一要求,统一课程,统编教材窒息了教师的个性,扼杀了教师的教育精神。这致使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于“在固有的圈子中跳舞”,如今圈子突然消失"曾经奉为圭臬的东西"一夜之间就过时了。面对新课程不免有一种彷徨、怅然的感觉,即使是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也不免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意味,故重构教师的教育精神是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教育精神”的三层内涵
教育精神的第一层内涵:教育理想。理想是精神的支柱,一定的精神反映着一定的理想。教育理想简而言之是教师在教育中毕生的执著追求,而鲜活的教育理想是从各位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得来。如千千万扎根山村的教师,冯松柏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永州市冷水滩区普利桥镇宽公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在偏远村小,默默无闻,三十年如一日悉心护送孩子上学放学,把满腔热血和全部爱心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山村教育,献给了山里孩子,执着而痴情地守望着他的事业,谱写了一曲平淡优雅的乡村教师之歌。
教育精神的第二层内涵:教育个性。在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教育精神的表现之一是教育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师的教育个性来培养。例如极具教育个性的王泽钊老师。王老师改革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会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虽在从教的18年中四次换学校,但其教育个性,引导学生寻找活水源头的教育精神没丢。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正需要这种富有教育个性的教育精神。
教育精神的第三层内涵:教育魅力。教育精神之所以能影响人全依赖于教育魅力的作用。教育魅力首先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具有教育精神的人,其人格魅力更能体现教育精神的作用。其次是教师的思想魅力,一个博闻强志的教师,本身就体现了好学上进的精神。而富有独立思想的教师,其教育的创新精神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再次是教师的教育艺术魅力,任何好的思想、科学的知识靠生硬的说教是有违教育精神的。如教育民主,要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就要讲究师生互动的教育艺术,当学生被教育艺术魅力所感染后其教育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发挥了作用。
(三)如何实现“教育精神”
前提,教师要有教育民主的思想,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投以独特的期望,而不是厚此薄彼。新课程改革中诸多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对教师、学生而言都是生疏的,但若教师以微笑表达对学生寄予的厚望,则学生可能探索出比教师更高明、更富创意的答案。
其次,教师展现自己的教育个性,要教会学生思考。教师以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思考是展现教育个性的最好办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面对失败。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中的失败并不多见,然而一旦出现偶然的教学失败则要以诚信的态度,坦然面对学生,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再次,提高自我。新课程改革中有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缺失,从某个层面说,是读原著少且没有读到精髓的原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②。由此来看读教育原著是一条必不可失的途径,它最有利于丰富教师的教育精神世界。读好书,会读书是一个职业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形成教育精神的必然要求。
最后,老师要富有人文关怀,教会学生终身学习和心灵成长。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显然这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人师就在于把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把教知识与教做人相结合,从心灵上给学生以持续性影响,教会学生终生学习。
注释:
①郝锡妙.新时代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J].学周刊,2018(8).
②申笑梅,王凯旋.诸子百家名言名典[M].沈阳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朱丽亚.撞倒南墙不回头[J].教师博览,2003(2).
[2]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